【典藏】漢代隸書典範——漢甘陵相尚博碑


【典藏】漢代隸書典範——漢甘陵相尚博碑


漢甘陵相尚博碑,

石刻,東漢文物,

一塊殘高186.0、寬26.0、厚20.0釐米

另一殘高150.0、寬23.0、厚20.0釐米

1922年河南洛陽孟津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該碑又稱為《漢甘陵相碑》《漢尚博碑》《漢甘陵相尚博碑》《漢袁博碑》《漢甘陵相袁博碑》《漢甘陵相袁府君之碑》等。

【典藏】漢代隸書典範——漢甘陵相尚博碑


該碑在北魏時期被斷作墓門,僅存兩段,碑文記載碑主的歷官事蹟等,碑文書法卓著,為漢代碑刻的上品、中國曆代隸書的典範,是研究漢代歷史文化的珍貴文物及重要的檔案資料。

【典藏】漢代隸書典範——漢甘陵相尚博碑


從碑額及碑穿位置看,該碑似被鑿為三段,第一、二段用作墓中門楣和門檻,第三段遺失。額題篆書“甘陵相尚府君之碑”2行8字,其中“甘”字僅存下部,“府”字缺上部三分之一,應為“□故甘陵相尚□□府君之碑”12字,碑文殘存6行;另一殘石(無穿石),存字5行,各行首字均缺。

漢代是中國書法藝術成型的重要階段,隸書是漢代書法的最大成就。隸書隨時代變化而逐漸改易,到了東漢,趨於定型並形成漢隸。特別是漢恆帝、靈帝時期,漢隸達到了藝術最高峰,此時期定型的漢隸字體在書法藝術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用筆技巧也更為豐富。

漢甘陵相尚博碑,碑額用端莊高貴、方正整齊的篆書來寫,而主題碑文則用易於辨認的漢隸,具有穩重秀逸、筆力遒勁、書法精整,骨力雄強的特點。

歷來有多家評贊:康有為“近數十年所出漢碑此為冠”;羅振玉“書法至精勁,為漢刻中上品”“碑字茂美雋逸,住進洛陽,曾摩揪其下,嘆為妙所”;王國維“隸法健拔姿肆,已開北碑風氣,不似黃初諸碑,尚有東京承平氣象也。”

【典藏】漢代隸書典範——漢甘陵相尚博碑


具體來看,主體碑文當中有一些非常精彩的例字。

先看筆畫例字。“分”字的兩點畫已為三角形,分別向左右兩側移動,氣勢奪人。

“百”字的蠶頭燕尾特徵非常明顯,但勝人處在於誇張到了極致,有漢簡筆意,與下方的“日”部,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尤其是的“日”部中的橫畫,相對細小輕盈,這種對比度,非漢人而莫能為。

“河”字的“可”部中橫畫的收筆,沒有一個順勢而劃過的動作,而是戛然而止,形成一個銳利的三角形,極為醒目。

“弟”字的“弓”筆畫,行筆時有明顯的迴旋動作,幅度極大,改變了字形的重心,也調整了疏密關係。

“轉”字的“車”部,豎畫拉長極其醒目,其中“田”部緊湊,營造出強烈的疏密關係。

“飢”字的“食”部走筆,方切入紙,有一個明顯的停挫動作。“撇”畫收筆上揚,明顯有楷化的痕跡,而且存在一個銳角,不求含蓄,而求顯露,無疑是時代審美的變化,“幾”部中行筆也有相當特點,饒有趣味。

“為”字的撇筆最具誇張性,彎鉤上翹,形如象鼻,但給人的感覺並不突兀,放縱有力,其一直送至筆端,乃是此筆極富創意特點之一。

【典藏】漢代隸書典範——漢甘陵相尚博碑


再看結字例字。結字多為正方、扁方,但也有出人意料的變化。

“晉”字非常接近楷書筆畫,其中的上半部已經變成了三角形;第二筆長橫畫伸出,有效地打破了絕對正方的平板,收筆略見上翹,相當有趣味性。

“坐”字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的兩個“△”形成對比變化,正中求偏,偏中有正,出手不凡。

“尚”字的上方左右兩點畫動態感十足,使得平正的字形極富動感,而字形框架兩側筆畫極力收縮,有效的改變了字形重心,而“口”部穩穩拖住整個字形,安若泰山,靜中有動,動靜相宜,技法高超。

“朋”字取章草之意,以斜取勢,但斜而不倒,危而之中見正氣,在全篇中取到了調節全篇節奏的作用

“則”字的精妙處在於疏密關係處理,左右兩部分盡得分合離合之妙,形散而神不散。

(圖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