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济宁市>汶上县 汶上镇

汶上镇位于汶上县政府驻地,县境中部,地处105国道、兖梁公路和汶金公路的交汇处。全镇耕地3867公顷,辖13个社区,33个行政村,7.9万人。

汶上镇夏商置厥国,周代为鲁中都邑。西汉甘露二年(前52年),属东平陆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平陆为中都县,移今治;金泰和八年(1208年)始名汶上,明清分属四乡。1951年属第七区。1956年称城关镇。1958年9月成立红旗公社。1982年3月改称城关镇。2000年11月为汶上镇至今。

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唐宋时期,汶上为佛教圣地。

太子灵踪塔坐落在汶上县城西北隅宝相寺内,始建于北宋。塔体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建筑,高45.5米。塔顶呈葫芦莲花形,底层东、西、南三面各砌有佛龛,外檐每面有四罗斗拱,上刻薄片方升,四层塔檐八面雕莲花座;塔刹由黄色琉璃烧制而成,金光耀目,有“黄金塔”之美称。太子灵踪塔原称宝相寺塔,因宝相寺而得名。宝相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昭寺,占地25亩。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重建,易名为宝相寺。因年久失修,毁于1946年。

1993年汶上县葺修宝相寺塔时,在地宫内发现佛“舍利”、捧真身菩萨、银菩萨等141件稀世文物,始知此塔名为“太子灵踪塔”。之后,汶上政府重建宝相寺供奉圣物,修复太子灵踪塔、供奉殿、塔宫、回廊、地下通道、园林等。重塑的十八罗汉,皆为大青石独立雕刻而成,每块重约三、四千公斤,造型独特,气宇轩昂。

明代兵部尚书路迎,祖籍汶上镇路林村。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为兵部尚书。其墓在今汶上镇路林村,墓地今存“享堂”一座。

汶上镇地处南北泉河、小汶河交汇处。当地流传有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据传唐朝皇室成员李元吉的妃子和儿子,为躲避“玄武门之祸”从长安逃到今汶上镇草桥村落户。至明洪武初年,传至李家仁这一代。经吕洞宾点拨,李妻贾氏所生婴孩尾根处长有肉状尾巴。孩子长成后人称这秃尾巴老李,别号李黑龙。李黑龙虽容貌古怪,却心地善良、嫉恶如仇,助水利专家白英疏挖河道,用身躯拱出了小汶河,治理洪水,解救众生。为协助明英宗驾御亲征,用身躯作桥,血染河水。为救乡亲于水火,打死了小白龙,把淹山东改为淹关东。

羊角葱为汶上镇特色蔬菜品种。原名叫养家葱,以路林、岗子片为主。这种葱形似羊角,所以又叫羊角葱。其主要特点是葱白长,口感舒适,味道纯正。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吃到羊角葱,感觉味道不错,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将羊角葱作为贡品,年年进贡。


「乡村记忆」济宁市>汶上县 汶上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