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小时候,每每去上街,都能看到集市里卖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吃,有一种让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就是吹糖人。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个造型,有生肖的造型、有小人的造型,真是舍不得吃,那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聊聊这种美食吧。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吹糖人技艺始于明末清初,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吹出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吹糖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艺人自己熬制的饴糖(也称转化糖),糖体为咖啡色。熬制饴糖的主要原料是淀粉。艺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画糖人”,是民间用食糖来造型的艺术样式,多流传于四川各地,以自贡地区的品种最多、内容最为丰富,其造型亦最为趣味。画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所以要一气呵成。糖人的制作过程很是精彩。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即成。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听老人讲,早些年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着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想来这是计划经济难得一见的好处之一,只可惜现在经济发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么紧缺了。现在,恐怕不少老人只能对扔到垃圾堆里的牙膏皮报以苦涩的一笑了。糖人把玩后还能吃掉,深受大家喜爱。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多卖到几块钱。有的地段由于外国游客居多,会卖到20元左右。可以算的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真是小小糖人,大文化!

这种糖吃之前都要“吹气”,一个卖20元,小朋友都抢着要!

一个糖人是一代人的回忆,吃起来满口香甜,回忆起来也是幸福满满。还有哪些童年的美食记忆,快快告诉小编吧,一起在评论区写留言吧!(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