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整版關注館陶:古法養生地 館陶彭艾香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我在小鎮等著你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4月10日,香港《大公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對館陶進行了關注,推出了題為《古法養生地 館陶彭艾香》的深度報道。詳致介紹了館陶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特色產業,以及彭艾、糧畫小鎮等情況。下面一起來看《大公報》怎樣說的: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古法養生地 館陶彭艾香

4月10日,在“共享國家戰略新機遇·共創冀港合作新篇章”主題推介會期間,河北省館陶縣將就“彭艾產業生產基地合作項目”與韓國伊緣美美容美體國際(香港)有限公司正式簽約。項目總投資8億元,建集艾產品生產、研發、加工、倉儲、銷售、體驗、培訓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康養基地。項目投產後,年產艾絨、艾皂、艾香、艾茶、艾條、艾精油、艾絨艾柱、艾灸貼等艾草衍生加工品5000噸,年產值達20億元,有望實現“南有蘄艾、中有宛艾、北有彭艾”的產業版圖。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2018年6月,“中國·館陶首屆彭艾開鐮節”盛大開幕,融合健康、旅遊等多業態的彭艾小鎮正式開放,河北省館陶縣向業界展示了當地艾文化產業發展成果。2019年6月,館陶還將舉辦艾產業博覽會,促進行業交流、壯大產業基礎、叫響彭艾品牌,打造全國最大的古法艾絨基地、全國最大的艾灸培訓基地。

彭祖養生之地

館陶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的最東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戰國時期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趙王置館驛於其側,故名“館陶”。作為千年古縣,館陶有著悠久的種艾用艾傳統——彭祖是我國最早記載的長壽仙人,相傳他活了800多歲,舜時受封於大彭,後人稱“彭祖”,善於“導引、養生、烹飪”。彭祖與館陶淵源頗深,不僅生前曾在今館陶一帶研究艾草養生治病,其死後葬在館陶一帶也確有史籍依據。清光緒《館陶縣鄉土志》載:“彭祖墓在城東三十里彭祖店村西南。”民國二十五年《館陶縣誌》載有照片,並說:“彭祖墓,在縣治(今北館陶鎮)東北三十里彭祖店村西南,高六七尺,佔地二丈餘。”依託彭祖養生文化,館陶彭艾之名由此得來。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以打造古法手工艾絨生產基地、艾灸培訓基地為目標,館陶擬用三年的時間,把艾產業打造成防貧產業、文化產業、大健康產業。目前,館陶縣建設了彭艾園、彭艾小鎮,培育了一批艾絨加工企業和艾灸體驗銷售。

制定行業團標

館陶縣自主研發製造的4套不同款式的古法手工艾絨生產設備,一經問世,就得到了艾草行業業內人士的青睞;“彭艾”參加由農民日報社主辦的第八屆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洽談會,榮獲了“優質艾草基地”的稱號;由館陶縣制定的“艾葉及艾製品包裝標籤標示通則”(T/GTAC 001-2018)、“彭艾絨”(T/GTAC 002-2018)、“彭艾條(柱)”(T/GTAC 003-2018)3項團體標準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館陶縣還註冊了“彭艾”商標、申請了“館陶艾草”國家地理標誌和50餘項“彭艾”產品專利。“彭艾”現已發展為集種植、生產、研發、銷售、體驗、及相關技術推廣、培訓服務於一體的“互聯網+”現代農業企業全產業鏈。

館陶縣研製開發出了9+X純手工彭艾條(柱)、艾茶、艾枕等綠色養生產品,產品原料全部選用本地陳艾,人工挑選枝梗,石臼反覆杵搗艾葉,古法炮製篩曬成絨,整個生產環節避免了與金屬機械接觸,保證了艾絨的有效成份綠色無汙染。“彭艾”艾絨因具有絨粗絲長,火力溫和,燃燒均勻,滲透力強,煙不嗆人,灸不上火的特點,更是深受消費者青睞,“彭艾”產品現已銷往全國30多個省市地區、港澳臺和其它國家,獲得了極好的市場口碑和質量認可度。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彭艾的發展,也帶火了本土企業和艾灸養生等服務業的發展。前來館陶縣彭艾小鎮體驗艾灸、採購各類艾產品、學習艾灸技術者絡繹不絕,一大批“彭艾”產品風靡全國。小小艾草,已成為館陶脫貧攻堅的“黃金葉”,在鄉村振興、產業扶貧中大放異彩。

館陶縣艾草協會、館陶縣彭艾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館陶縣彭艾集團生物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艾產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蓬勃發展,在館陶縣培訓專業艾灸人才,計劃每年向全國各地輸出艾灸專業人才2萬餘人。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中國最美鄉村——糧畫小鎮

糧畫小鎮位於邯鄲市館陶縣城西部,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集中推進後,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引入糧食畫產業,發展成為以糧畫產業為主導,集加工製作、交流展示、觀光體驗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糧食畫製作基地,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目前,糧食畫及相關衍生品暢銷國內外,旅遊產業成為該區域增收的新亮點。糧畫小鎮也成為河北省旅遊扶貧示範村,是河北省首個以美麗鄉村為載體的國家3A景區,已經通過國家4A景區景觀質量評審。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留住鄉愁,就是要留住鄉村記憶和田園風光。”邯鄲市政協副主席、中共館陶縣委書記謝繼炯表示,在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中,要尊重民意,尊重老百姓現階段生產生活方式的選擇。要做強產業,讓每一個美麗鄉村都有一個清晰的成長性產業。要改造提升,實現環境美,百姓美,讓老百姓成為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

走進糧畫小鎮,這裡不僅在硬件設施上充滿了藝術氣息,隨便走進街道兩旁的一家小店,我們都會感受到這裡更有一群熱愛生活,把生活過成詩一樣的人。正所謂環境美、百姓美。除了遊覽觀光吸引遊客,特色小鎮發展的關鍵在於產業培育。“沒有產業一切無從談起,還會造成勞民傷財,為此,必須把主要精力、財力投入到扶持產業上。”謝繼炯表示。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糧畫小鎮讓鄉村實現美麗蝶變,是館陶縣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館陶縣按照“產業加美麗,美麗助產業,產業更美麗”和小鎮文化的理念,在沒山缺水少綠,也缺少民族民俗風情的黃河故道上,還建起了黃瓜小鎮、教育小鎮、黃梨小鎮等一批美麗鄉村示範村。

糧畫小鎮、教育小鎮等一大批特色小鎮圓了館陶人的旅遊夢。該縣圍繞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建成了一批旅遊配套項目和旅遊景點,開通了美麗鄉村旅遊專線。館陶縣被評為黑龍港鄉村旅遊片區、河北省全域旅遊示範縣、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榮獲“2018年度中國優秀旅遊縣域城市”,美麗鄉村走進第18屆國際影展,成為館陶最閃亮的名片。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千年古縣館陶

館陶,全縣面積456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館陶是中國蛋雞之鄉、中國黃瓜之鄉、中國輕工軸承之鄉、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兩千年前,趙王在城邑西北七里陶丘側置館,故名館陶。漢唐時期,先後有四位皇帝的女兒封為“館陶公主”。館陶還是大唐名相魏徵、抗日民族英雄範築先的故里。抗金名將宗澤在館陶任縣尉期間,留下了“國而忘家”的歷史典故。在民間至今流傳著“先有館陶磚,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在館陶還有很多座舊磚窯遺址,被稱為“七十二皇窯”。著名文學家王安石路過館陶時有詩云:“燈火匆匆出館陶……”說明了當時館陶的繁華。著名詩人、作家雁翼,現代漆畫藝術之父喬十光等都是館陶人。

館陶是中國蛋雞之鄉,金鳳市場是全國單體最大的雞蛋交易市場。有個廣告詞:中國有個館陶縣、全國人均六枚蛋。

館陶是中國著名的黑陶藝術之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在黑陶方面只有一個人,就是館陶人。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館陶是中國黃瓜之鄉。中國最好吃的黃瓜在館陶,“館青牌”黃瓜榮獲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雙金獎”。

館陶的黑小麥富含三價有機鉻等微量元素,是抑制血糖升高的最佳食物,並且還有抗腫瘤的功效。

館陶糧畫小鎮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也是河北省首個以美麗鄉村為載體的國家3A級景區,目前又通過4A景觀質量評審。

彭祖在館陶用艾草養生治病,教化百姓,館陶一帶的艾草也因此稱為彭艾,所以在艾草治病養生方面館陶一帶可以說是最久的。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館陶縣地處古黃河之濱,自然災害頻繁,疾病猖獗流行,自古就重視衛生健康。據縣誌記載,彭祖晚年在館陶一帶修行並葬在此地,現在還有彭祖墓。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醫學家李修(館陶人)領太醫令,主編《諸藥方》百餘卷,為全國醫學發展做出了貢獻。館陶在明代就有了惠民藥局。當前,館陶醫改受到國務院表彰,寫入河北省長 “兩會”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館陶被評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香港《大公报》整版关注馆陶:古法养生地 馆陶彭艾香

《大公報》創刊於1902年,是迄今仍在出版的最悠久的中文報章,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在全球華人地區備受尊重。大公報定位於愛國愛港的“精英報”,面向政商界、專業界、文化界、教育界等精英人群,發行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廣泛的、長期固定訂閱的高端讀者,成為中國各級政府、企業面向海外傳播的強力平臺、展示發展風采、招商融資引才的重要窗口,被香港前特首梁振英稱之為“內地和香港的超級聯繫人”。

策劃:王茂軍 審核:譚雙月

監製:楊衛兵

-2826521

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