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今天史學界公認的大英帝國崛起,大概是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這個節點上。光榮革命發生在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大英帝國忽然爆發出強大的力量,成為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國。英國不僅在那幾年裡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用一套法律把權力裝進籠子裡面去。

是不是光榮革命能夠解釋大英帝國的崛起呢?

我們先看光榮革命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很多人都說,光榮革命很偉大,讓英國人學會了不流血發動政變。國王如果不得人心那就換,換了還不行就繼續換。這個事件對英國有什麼整體上的影響呢?很難說。

我想說的是,光榮革命毋庸置疑確實使英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它並不是一個起點,而是相反恰恰,光榮革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作為英國漫長曆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正是它宣告了過去140多年的宗教內戰的結束。因此,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終點”的角度來理解光榮革命,或許對於理解大英帝國的崛起可以找到一個新的角度。

一、血腥瑪麗

亨利八世去世之後,所有他和凱瑟琳·帕爾王后當年覺得不可能發生的事真就發生了!

愛德華六世雖然順利繼位,但這個小國王活到15歲就去世了,在位一共六年。

英國老百姓本以為等小國王長大生了兒子之後,都鐸王朝應該就穩定下來了,卻沒想到王位又落在了瑪麗公主手裡。

亨利八世千算萬算,折騰了那麼多事情,無非就是為了不讓瑪麗繼位,不讓英國國王的權力落到西班牙人手裡,結果到頭來還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在年紀特別小的時候,瑪麗就目睹了父母之間的種種不和,後來因為她是所謂的廢后之女,又特別不招權貴的待見,甚至繼承權也被剝奪了。

英國跟西班牙撕扯得越厲害,亨利八世就越是看瑪麗不順眼。瑪麗也一直活在恐懼之中,擔心哪天災難突然降臨,她突然被父王拖出去幽禁起來,甚至是被斬首。

可想而知,瑪麗從小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了下來,心裡邊得積攢了多少的仇恨,多少鬱悶,多少想要報復的心。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血腥瑪麗」瑪麗·都鐸

終於她苦盡甘來,等到了上臺成為女王這一天。她一繼位就恢復了和西班牙的邦交關係。接著就向教皇表忠心,修補關係。

最後她竟然要處置所有宣佈效忠亨利八世的國教派人士,還有跟著克倫威爾一起設計廢掉了凱瑟琳王后的,在國內搞宗教改革的新教徒們。如果有人願意改口重新皈依天主教,可以被饒恕;如果要還是怙惡不悛,不肯改口的,瑪麗女王發明了好多辦法將他們折磨到死。

而克倫威爾的黨羽,不管是不是新教徒,只要她能想起來的一概燒死。到最後甚至跟克倫威爾關係有過往來的,即使宣稱改信天主教的人她也沒有放過,前前後後燒死了300多人。後來瑪麗就得了一個外號叫“血腥瑪麗”。

此時瑪麗為了鞏固天主教,也開始著急繼承人的事,畢竟她的妹妹伊麗莎白也有繼承權。

伊麗莎白如果也繼位了,那這段時間她不就白白做了這麼多事了嗎?有一部著名的奧斯卡獲獎的電影《伊麗莎白》就反映了伊麗莎白公主這個時期活得有多麼悲慘。她隨時有可能被她的親姐姐找個理由殺掉。

瑪麗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也為了確保自己生出來的孩子是天主教徒,就嫁給了西班牙國王。然而瑪麗由於身體原因,至死也沒能生出個繼承人來,就這麼在不甘心中絕望地去世了。

二、伊麗莎白時代

上帝也是喜歡捉弄英國人,在經歷了沒存在感的愛德華六世和殘暴冷血的血腥瑪麗之後,他們終於迎來了被稱為一代明君的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女王之所以在英國人民心目中留下了那麼深的印象,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對她就像神一樣的崇拜,就是因為她的性格雖然很強硬,但是她不會不擇手段,而且懂得怎麼處理這些權力關係。

伊麗莎白很清楚一個道理,這個國家已經摺騰了快100年,如果再這麼折騰下去,英國就完了。所以她把自己獻給了國家,終身未嫁,不給外國人留下任何機會覬覦英國的王位。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伊麗莎白·都鐸一世

伊麗莎白的宗教政策在她那個時代已經非常寬容了。她不再處死天主教徒,而是把他們送到英國的一些殖民地,比如北美13個州南部有那麼幾個州,都是她建的。至於新教徒呢?也送去殖民地,不過會和天主教徒分開,一個去南面,一個去北邊。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美國的南方比較保守,以天主教為主,而北方相對來說比較思想開放一點,就是因為當年克倫威爾這一派的新教徒就是被派去的北邊。華盛頓出生的那個州叫弗吉尼亞,英文是童貞女王的領地的意思,就是為了紀念終身未嫁的伊麗莎白女王。

伊麗莎白確實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當她和強大的對手面臨利益衝突的時候,她卻寸步不讓的,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就是在伊麗莎白時代被消滅的。

但如果是那些沒有什麼實際利益衝突的事情,即使有點驚世駭俗,她也默認其存在。莎士比亞跟伊麗莎白就是同時代的人,莎士比亞在戲臺上寫了這樣一句詞,“脆弱,你的名字叫女人”。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威廉·莎士比亞

要知道當時英國正是伊麗莎白女王當政,如果她是個暴君可能直接就把莎士比亞給辦了,而實際上莎士比亞還活得挺好,女王和後來的詹姆斯一世都贊助他的事業。甚至有一些野史說,因為當時不允許女性自由發表著作,有些戲是伊麗莎白她自己寫出來丟給莎士比亞的。

總之,伊麗莎白苦撐幾十年,算是在英國維持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秩序。在這個秩序之下看起來英國恢復了正常,國內也在國教一統天下的大局面下維持著和平與穩定。

三、斯圖亞特王朝

但是伊麗莎白她還是留了一個大的bug:她既然選擇了終生不嫁,那她死後王位傳給誰呢?

亨利八世的三個孩子已經挨個上臺了,她是最後一個,她死的時候英國人民又陷入了一場災難,因為她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一個遠房外甥詹姆斯·斯圖亞特,開啟了斯圖亞特王朝。關於這個王朝後面還會單闢出一章詳細講到。

斯圖亞特上臺之後,終於又重啟了宗教戰爭,導致英國被拖進了歐洲長達30年的宗教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借了好多債,也欠了好多錢,最後沒辦法只能向議會徵稅。

而議會里多數人是國教徒,在伊麗莎白統治下幾十年,國教基本上在英國已經深入人心了。斯圖亞特的行為把英國宗教界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局面又給撕裂了。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詹姆斯·斯圖亞特(詹姆斯一世)

本來英國就有三派勢力,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來自蘇格蘭,信奉的是新教和天主教雜糅的長老會宗教,算是第四派。在學術史上對斯圖亞特時代就有一個形容詞,叫做“宗教政治化,也叫政治宗教化”。

表面上看,國王和議會在鬥爭權力,圍繞著到底要不要徵稅而扯皮。但實際上這背後是一個已經綿延了100多年的宗教問題,是天主教、蘇格蘭這派的勢力和當時英國議會里面的國教勢力之間在爭鬥,結果爆發了內戰。

正是在這場內戰之中,克倫威爾家族終於再次粉墨登場了,奧利弗·克倫威爾開始帶領著代表新教的議會軍和王黨軍隊做了一場徹徹底底的清算。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護國公克倫威爾

在打敗了王黨軍隊後,克倫威爾宣佈成立共和國,並就任“護國主”。雖然在戰爭時期克倫威爾是代表議會的,但在他上臺之後,卻把議會給解散了,實質性的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這個行為背後是什麼邏輯呢?就是克倫威爾家族所代表的清教想要徹底擺脫天主教和國教的壓迫,站到主導地位上來。

克倫威爾的統治雖然用強力維持住一段時間,但是在他死了之後他的兒子理查卻維持不了局面。理查德·克倫威爾根本控制不了軍隊,原本議會的議員們便趁機想辦法接回了查理一世的後代查理二世,延續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最可笑的是,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之後,竟然開始推行天主教。最開始的查理二世國王,性格比較溫良,也不願意折騰,但是他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還是想大力復興國內的天主教。其實英國議會當時已經能夠控制國王了,但是詹姆斯二世居然不知死活想要推行天主教。

經過這一兩百年,當時在英國社會上上下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再也不要折騰了。詹姆斯二世卻沒看清這個局面,整天還想著生個天主教繼承人,以及復興天主教。他不生出來也罷了,還偏偏這孩子生下來了。

當時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想要在英國推行天主教,這件事在英國激起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尤其是當時的貴族反對的最厲害。他們特別希望把詹姆斯二世趕走,於是就製造了一場假的宮廷政變來嚇唬他。

英國在當時已經經歷過一次內戰,所以這國王很機靈,一看大事不好,調頭就跑。貴族們就把詹姆斯二世的女兒和女婿從荷蘭接來。這個女婿叫威廉,是荷蘭的執政官(荷蘭當時是民主制度,沒有君主,只有一個執政官)。

於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兒和女婿就做了雙頭國王,兩個人都是國王。同時,貴族們還強迫瑪麗和女婿威廉接受了英國一套新的法律,叫做《嗣位法》。這個《嗣位法》規定,任何一代英國國王都不準信天主教,並且由議會來決定國王繼承人是否有資格做國王。

這一幕在英國人民心中印象太深刻了,這不就是當年的亨利八世嗎?這一幕絕對不能再讓它出現了,所以英國的貴族聯合起來搞了一場政變,嚇唬走了詹姆斯二世。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威廉與瑪麗

光榮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