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故事情節和現實有出路。再說好看不好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是一部有深度的電影。第一遍覺得看起來很枯燥,除了車震和密室養成其實沒有太吸引人的熱點。第二遍是電視上看,對故事人物有了瞭解。到這裡,一般人就沒有興趣。第三遍,是懷著研究人物性格去看,這下就很有趣了,可以得出橫多有趣的結論。覺得好看的人,有兩類。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一類是我這樣的人,單純是研究人物的心理學;另一類是在紅塵中打滾太多的人。單純的人看這部片子會覺得很枯燥無趣。看懂這部片子就能明白一些社會經驗,同時也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話。一般,精緻是精緻,可是所謂的導演的風格看不出來,劇情一般,不過淺野忠信還真是一貫的變態啊,我還以為要走溫情暖男路線了,其實好好講淺野忠信的故事不就好了,太多想表達自己的東西了,反而看著沒意思。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我想到了當年看新褲子主唱彭磊的一本書裡這麼寫道:看藝術片就是比誰能扛,扛到最後就是牛逼。我扛了下來,也沒人討論,全靠自己琢磨,幾個小時後我覺得對此片授予好評也是理所當然,特別是在看過了《長城》的影評之後。從表達上來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讓王家衛去拍《教父》或者《美國往事》會拍成啥樣,《重慶森林》你看懂了嗎?看上去沒什麼難懂。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卻又有些深層的東西貌似沒有得到,王家衛的片子不一直都這個範兒嗎,至少《羅》的臺詞還沒有那麼晦澀,只是天南海北的演員都說著上海話,略有點尷尬。想到王家衛的原因之二是鏡頭的味道,影片能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每一幀鏡頭彷彿都是精心雕琢過的,構圖、用光、色調都非常棒,作為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我可以這麼說,此片任意一個長過5秒的鏡頭如果定格下來都可以作為攝影教材的樣片。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再說故事,也不難懂,有些插敘倒敘在裡面,倒也好梳理,比較好辨識的就是葛優服裝的顏色,看了就明白。故事整體框架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看,日本人送章子怡去蘇州的路上,遇到軍車迎面而行,或許是從江蘇撤往上海的國軍,或許和之後的南京大屠殺也有關聯,其他細節不再贅述,無非是民國時代上海灘的三教九流間的權、錢、色之間的事,很多小角色的設置可能也是為了能更加豐滿地表現時代吧。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至於借袁泉之口說的這部片子是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我認為誇張了,或許還是想讓現代人銘記歷史吧。影片的英文名為《The wasted time》,明國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黃金十年,因日本入侵而隕落,抗日勝利後又是國共內戰,黃金時代整整結束12年後,中國才迎來百廢待興的局面。思想文化發展需要基於物質保障,而戰爭年代中,文明被摧毀,時代發展停滯,人生有限的時間被如此荒廢實在可惜,所以呼喚和平是人類文明尋求進步的永恆主題。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片子是寫實風格,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只能說導演表達了他想表達的東西,但是很多重要情節閃過得太快,有些無意義的鏡頭又太過拖沓,音樂怪誕而無美感,把幾個已經不能算是故事而只是線索的事件講得非常凌亂。電影是一種藝術,如果沒有講出一個大家認為值得講的故事,也至少要符合藝術的規律,讓大家覺得值得欣賞。這部片子有什麼呢?畫面、劇本、人物比它好的電影有很多,都比它好的也有很多,比如我看昆丁的電影時感覺就很好。最後,看電影的體驗還不如回來看文字版的分析,算不算是一種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