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集團謀劃機器人轉型

【文/西門】在碧桂園集團2019年工作會議上,楊國強希望年底能在很多地方用機器人做建築。

業內人士認為,碧桂園發力建築機器人領域,一方面可以借力在建築領域的技術優勢,另一方面,也是接入其自身已有的應用場景,有利於產品的落地。

碧桂園1992年創立於廣東順德,20多年來,碧桂園在全國數百個城市佈局2000多個項目。2017年,它首次上榜財富世界500強。財報顯示,2018年實現收入3790.79億元,同比增長67.1%;本年度利潤為485.42億元,同比增長68.8%。

2018年7月,碧桂園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宣佈進軍機器人領域。隨後幾個月頻頻落子佈局,成立了機器人和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發和製造部門,還相繼和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西湖大學、東北大學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發機構、企業和高端人才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

2018年9月11日,楊國強在一次內部管理會議上表示:“我希望藉助機器人的應用,在建築行業把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50%,同時降低建築工地的傷亡率,改進工程質量、獲得更好的環境效益。”

今年1月21日,楊國強在碧桂園年度講話上再次重點提及機器人戰略,讓碧桂園的未來之路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在他的設想中,碧桂園的未來將依靠——地產、農業與機器人三條業務線,分別對應居住、生活與高新技術的未來市場。

而在未來驅動碧桂園的三駕馬車中,機器人無疑是被楊國強寄予最多厚望的。按照他的自述,30年前,在去日本神戶參觀當地軸承廠時,機器代替人工生產產品的效能將他震撼。這樣的震撼,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如今碧桂園的航向。

按照楊國強在年度會議上的表述,2018年碧桂園的農業公司和機器人公司已經完成了框架搭建和戰略制定。碧桂園機器人板塊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其機器人產業將圍繞人工智能平臺,為碧桂園不動產產業做出貢獻。最終產品會有烹飪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看護機器人等,同時針對SSGF,將提供建築機器人和裝修機器人。

“我們現在做的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建築機器人,一個是機器人餐廳。我夢想未來5年到10年,有相當一部分餐廳廚師工作能由機器人來完成。我們請了順德最優秀的廚師教機器人做菜,我相信這是一個趨勢。”楊國強表示,“而在建築機器人方面,我們已經在安排生產適合機器人使用的鋁模、頂架、爬架、牆板。尤其是在去年我們受到了很多的批評、建議之後,已經認識到生產安全是人命關天的事,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用機器人承擔這類繁重、重複的勞動首先符合我們對‘零傷亡’和安全的追求,其次能提升我們的效率與質量。”

碧桂園集團轉型發展與行業規模見頂有關。近年來,中國龍頭房企萬科、恆大均在探索轉型發展,碧桂園則將航道瞄向了現代農業和機器人。

業內人士認為,去年發生的建築工地事故正在倒逼碧桂園加速智能機器人的發展。當時,位於安徽省六安市的碧桂園建築工地一處圍牆和活動板房發生坍塌,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新成立的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承載了楊國強的轉型夢想。按照規劃,未來五年,碧桂園將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元,尤其是建築機器人。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碧桂園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總部人員向區域下沉,多位高管開始分管機器人業務,向機器人領域持續加碼。曾任惠州市人大副主任兼大亞灣區委書記的張瑛加盟碧桂園,任職博智林機器人公司董事長。

公開資料顯示,博智林機器人開發研製中的產品主要為應用於建築業、餐飲、物業管理、醫療、農業、智能家居、製造業等領域的機器人、智能設備及系統。在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方面,博智林機器人將從伺服控制器、運動控制器等各類傳感器的研發試產切入,進而擴展到減速機、馬達和編碼器的研發生產。

楊國強表示,發展建築機器人符合碧桂園對零傷亡和安全的追求,能使企業的質量和效率提升。雖然現在做出來的機器人樣機還有一些缺陷,但相信方向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