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維:我參與湖南省情與對策研究的幾點體會

在2015年6月27日上午召開的湖南省省情與對策研究中心組建十週年暨省情研究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湖南商學院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政府參事柳思維,作為上一屆省情研究會副會長、新一屆特約顧問,作了代表發言,與會員代表們分享了他參與湖南省情與對策研究的體會。

柳思維:我參與湖南省情與對策研究的幾點體會

(柳思維 湖南省情研究會特約顧問,湖南商學院榮譽一級教授、博導、省政府參事)

一、要有經世濟民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情懷,始終關注湖南改革發展中的戰略問題

作為本土經濟學工作者和湖南省情研究會的成員一定要有屈原那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情懷,始終關注民生,關注湖南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使我們對省情研究能接天線,天線就是中圍特色社會主義現論,就是省委省政府發展改革中的頂層設計與戰略思考。

我作為一位老省政協委員和三屆省政府參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就十分關注湖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1995年底我撰寫了“關於建設湘北環洞庭湖經濟帶的幾個問題”的調研報告,參加了1996年湖南省政協七屆四次會議,並在省政協大會上發言。該文報告提出要使環洞庭湖經濟帶“成為湖南省內繼長株潭之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帶之一”,並具體提出“要實現環湖地帶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基地化”,“將環湖經濟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儘早形成背靠長江的環湖城市帶”,“要以治水為重點突出抓好環湖經濟帶的基礎建設。”由此我在省內最早提出了建設環洞庭湖經濟帶(區)的主張。作為一個對家鄉魂牽夢繞的經濟學者,我十分焦急,擔心洞庭湖區域成為被高層遺忘的區域發展角落。2011年湖南省召開第十次黨代會前成立了黨代會報告起草組,我和劉茂松教授作為學術界代表被聘為省黨代會報告起草組顧問,在參與黨代會報告起草及修改中,我們力主將洞庭湖區域寫進黨代會報告,並列為湖南經濟的又一重要板塊。省委主要領導最終拍板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列入黨代會報告,並決定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制定納入省委省政府議事日程。2013年4月下旬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務副主席陳曉光率民盟中央調研組一行專程來湘,就“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水資源綜合利用”開展調研,我有幸抽調參加調研,和省政協副主席楊維剛等陪同陳曉光副主席一行調查考察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經濟發展及水生態安全問題,考察結束後,我受民盟中央和盟省委委託起草致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關於重視洞庭湖生態安全及治理的建議報告稿,建議稿中請求中央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儘快上升到國家戰略,後來得到中央有關領導重視。

二、要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術品格,堅持深入實際在調查研究務實求真中尋找對策

省情研究要接天線,更要接地氣,地氣就是國情省情,就是活生生的實際。毛主席早就告誡我們:“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同樣沒有調查就不可能產生正確思路對策,象牙塔裡能從事純學術研究,但出不了有生命力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對策與思路。綜觀省情研究會在周主席、湯健軍副主席帶領下所打磨的一批優秀成果都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結果。我自己的學術生涯也是從與調查研究結緣開始的。

我出生於洞庭湖地區,1970年大學畢業後在湘西工作了十六年,年輕時下農村基層調查,也走遍湘西的山山水水,並先後兩次在苗族聚居的貧困農村辦點,與農民兄弟生活勞動在一起。中年後從政府機關轉行到學校從事經濟學教育,八十年代初期我的經濟學研究起步的代表作就是“湘西農村集市貿易調查”,曾於1981年、1982年先後發表於北大的《中央民院學報》、《經濟科學》以及原《紅旗》雜誌社的《經濟輯刊》,80年代中期後調到湖南商學院工作。我想雖然年紀大了,但過去的湘西調查決不能代替當前的調查,所有結論只能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後,在繁忙教學科研之餘,我仍然堅持每年都去農村調查,如1998至1999我主持湖南軟科學重點課題加快農村城鎮化研究,調我和課題組成員先後去益陽赫山區、常德澧縣、安鄉縣、岳陽君山區、岳陽縣等地小城鎮調查,在調查基礎上我撰寫了調研報告,調研報告稿還經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馮之浚教授審閱修改,調研報告中我提出湖南”十五”城鎮化要以“縣城擴容提質為重點”,依據這一調研報告,在全省政協會上提交了“十五期間以縣城擴容提質為重點加快全省城鎮化”的提案,後來湖南省政府將這一建議納入到“十五”規劃中,當時的湖南省計劃委員會還專門給我來函,對此提案予以肯定。

有的調查需要反覆進行,才能出有新意的思路與對策。2008年我主持湖南民盟關於啟動農村消費的思路與對策重大調研課題,我和調研組先後深入到平江、汨羅、湘陰、益陽市、沅江市、安化縣調查;2010年我又主持了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委託課題“環洞庭湖區域城鎮化研究”,我又和課題組成員深入到沅江草尾鎮等地調查,該鎮是1986年著名社會學家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老人來洞庭湖重點調查過的小城鎮,在調查中我瞭解到該鎮短短几年內商貿服務業網點發展到上千個,而且門類齊全,對周邊農村產生較大輻射力與吸引力,年均吸納一千多農民就近城鎮化。在這次調查的基礎上我撰寫了“將重點小城鎮建設為農村綜合性商貿服務中心的探討”一文,該文於2011年發表在雜誌上;後來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全文複印了此文。2013年我承擔了省政府參事重點調研課題“發展農村重點小城鎮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的對策”,9月我和省政府參事李松齡教授等人又一次去洞庭湖地區的沅江市瓊湖鎮、草尾鎮調查考察,我們特地驅車去草尾鎮新安村實地考察當地農村土地流轉後農民集中安置新建的農村居民小區,農村的實踐也使我對農民就地和就近市民化的理念和思考更加成熟。

三、要不斷弘揚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努力奉獻膽前性的調研成果

創新是學術的靈魂和生命,也是提升省情研究成果質量的保障。沒有創新只會停留在己有研究成果的複製與摸仿上。無論是在決策諮詢的座談會上,還是在課題調研的報告中如何使建言和對策有新意,就是我孜孜以求的。記得2004年全國政協調研組來湖南調查關於中部崛起的問題,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召集十多位專家在蓉園一號樓召開座談會,我也應邀參加座談會,座談會前兩天我反覆思考如何在座談會上防止發言內容與別人重複或相仿,以避免撞車,為此必須講究差異,與眾不同。結果在座談會上我是唯一一個集中談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問題,會後我根據發言整理成關於加快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建議一文向省領導建言,時任省委書記楊正午、省長周伯華見到此文後立即批示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整理上報國務院,後來湖南日報還對此作了專題報道。

要堅持創新,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要通過課題研究對湖南改革開放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集中系統深入思考,通過課題研究的集思廣益和反覆打磨,提出創新性前瞻性的思路與對策,或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學理支持,或為解決全省改革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提供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對策。農村城鎮化一直是我多年來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1999年我申報主持了國家社科課題“環洞庭湖區域農村小城鎮市場結構研究”,其後又分別申報湖南省軟科學重點課題“以縣城擴容提質為中心加快我省及農村城鎮化問題研究”。2005我在主持湖南省第一批重大社科基金項目“湖南應對中部崛起的戰略與對策研究”中,提出將洞庭湖區域重點小城鎮發展納入到長株潭城市群戰略當中。2005年我又申報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關於城鄉統籌發展的研究”,提出將發展重點農村小城鎮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空間節點,與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課題結題評審為優秀。2008年我申報主持了湖南省重大社科基金招標項目課題“長株潭城市群建設中的城鄉統籌制度創新研究”,我帶領課題組同志,先後來到長沙縣的星沙鎮、榔梨鎮、黃興鎮、金井鎮等地調查,對重點小城鎮的發展及其在城鄉統籌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2010年我又主持了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委託課題“環洞庭湖區域城鎮化研究”,在研究這一課題的同時,2010年我作為省政府參事還向省政府提交了“突出提質發展農村重點小城鎮推進湖南城鎮化的思考”。“環洞庭湖區域城鎮化課題、研究”最終成果《農村城鎮化研究》一書也納入洞庭湖研究叢書並被批准為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計劃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於2014年公開出版.

在經濟新常態下,當前湖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正進入建設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正進入“四化”“兩型”建設的衝刺階段,湖南新一屆省情研究會應運而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研究會全體同仁一定會不辱使命,敢於擔當,務實求真,不斷創新,奉獻出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湖南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為富民強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簡介:柳思維,湖南商學院榮譽一級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政府參事、省院士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情研究會特約顧問。本文據作者在湖南省省情與對策研究中心組建十週年暨省情研究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發言整理,報告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