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二、姓氏讀音

拼音:píng

注音:ㄆㄧㄥˊ

漢字結構: 單一結構

造字法:幹

簡體部首: 幹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五筆86:GUHK

五筆98:GUFK

UniCode:U+5E73

四角號碼:10409

倉頡:MFJ

GBK編碼:C6BD

規範漢字編號: 0222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平的部首筆畫: 3

總筆畫: 5

筆 順: 橫捺撇橫豎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xíng)。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別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輩。

安定、安靜:平安。平服。

治理,鎮壓:平定。

抑止(怒氣):他把氣平了下去。

和好:“宋人及楚人平”。

一般的,普通的:平民。平庸。平價。平凡。

往常,一向:平生(a.從來;b.終身)。平素。

漢語四聲之一:平聲。平仄。

姓。

〔平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書字母。

古同“評”,評議。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晏嬰,字平仲,山東高密人,是周簡王姬夷執政的春秋中期非常著名的齊國宰相。晏嬰的父親叫晏弱,晏弱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遠古氏族部落領袖陸仲的後代,而陸終是黃帝的嫡傳子孫。春秋中期,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是齊景公姜杵臼手下的三個大勇士,自恃功高,有時令齊景公姜杵臼也頭疼。於是晏嬰用計殺掉了這三個桀驁不遜的勇士,史稱“二桃殺三士”。晏嬰歷任齊靈公姜環、齊莊公姜購、齊景公三朝,是春秋中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太史公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能力。在晏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為平氏。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韓國君韓哀侯之子諾的封地平邑,屬於封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韓國君主韓哀侯,將少子魏諾(魏姥)封於平邑(今山西省臨汾市),他的後裔子孫就以先祖封地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平氏。到了秦王贏政十五年(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韓哀侯的後代中,又有一支族人由平邑遷往下邑(今安徽碭山),之後以原邑名為姓氏,稱平氏。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源流三,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平賈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平賈人,亦簡稱賈人,為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設置的官吏名稱,專職負責監督並管理商賈市場的平易物價之職,類如當今的國家物價管理局局長,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地官·質劑注》中記載:“市中平賈人,今時月平是也。”在《周禮·地官·質人注》中也記載:“平賈人,質平也。主平定物賈。” 在平賈人、賈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賈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之子苑侯,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記載:“有平陵、平寧二氏。”在史籍《姓譜》中也記載:“平陵氏,曰平陵老之後。”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一個兒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鄭),為苑侯,其後代子孫以先祖爵名為氏,稱苑氏。苑氏一族的早期分佈範圍,可以從商朝武丁王及以後的商王朝統治範圍來確定。武丁時期商王朝強盛,不斷對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擴大。據資料記載,其疆界西至陝西城固、山西萬樓永和地區,北至邯(今河北淶易),南至湖北黃坡、江西清江,東至山東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佈很廣,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內。在商以後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苑氏的後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遷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黨固傳》中的記載,有許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中的複姓就有平陵氏、平寧氏,皆為以封邑名稱為姓氏。古平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舊城秦都區平陵鄉一帶,苑氏的一支後代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平陵氏。而古平寧,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舊城近郊,苑氏的一支後代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平寧氏。平陵氏、平寧氏的後代族人,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源流五,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朝之際官吏平尚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平尚書,是從秦朝開始,由秦始皇指名設置的一種供職在帝王身旁的顧問散職官,職當尚書,卻無尚書之權。平尚書有左、右二人,為當世博學之士,左稱“平尚書”,右稱“奏事尚書”,統稱平尚書,官秩一千二百石。在後世的西漢王朝中期,漢武帝劉徹將平尚書改為“平尚書事”,到了漢昭帝劉弗陵執政時期,又改稱為“給事中郎”,相當於今天的顧問委員會正、副主任之類。

在平尚書、奏事尚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尚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

源流六,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平準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平準令,氏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所設置的官位,隸屬於大司農管轄,屬下有平準丞、平準中士等,專職負責管理、調節國家的市場物價。在史籍《史記·平準書注·索隱》中記載:“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平準令的官秩原為六百石,南北朝時期為正八品,隋朝時期為正六品,唐朝時期為從七品。在平準令、平準丞、平準中士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準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

源流七,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廷尉平,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廷尉平,亦稱庭尉平、左右平,為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設置的官位,為廷尉三官之一,即廷尉正、廷尉平、廷尉監。廷尉平為廷刑官,與廷尉正、廷尉監一起長官斷決疑獄。廷尉平實際上是專門評議罪案量刑程度的官吏,廷尉三官皆隸屬於大理寺。在史籍《史記·張釋之傳》中記載:“廷尉。天下之平也。”在史籍《前漢·百官表》中也記載:“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在廷尉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氏。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源流八,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平章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平章事,是唐朝初期由唐太宗李世民設置的一種高爵位官稱,起源於唐朝開國大將李靖。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著名的大將軍、僕射李靖因病辭位,只是每隔三、兩日至中書門下坐一坐,審閱平國之奏章。唐太宗為其特設“平章事”之官爵。在史籍《新唐書·百官志》中記載:“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療。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朝中期以後,凡具備行使宰相之職能者,皆在其本官之名以外加“平章事”官銜,方能實際行使宰相之職權。到了宋朝時期,特設“平章軍國重事”之官名,專以年高望重的大臣承擔,地位在宰相之上。後西夏、遼國、金國、蒙古汗國、元朝皆仿設其職,在中央政府評職為“平章政事”者,皆為地方行省政府中的最高長官。

在平章事、平章政事、平章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章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章氏。

源流九,源於蒙古族,出自元太宗英文皇帝窩闊臺長子元定宗簡平皇帝貴由的後人,屬於避禍改姓為氏。該支平氏,出自元朝太宗英文皇帝窩闊臺的長子、元定宗簡平皇帝貴由的後裔。窩闊臺逝世後,其國內憂外亂,三年無君,後人深受迫害,只好東渡黃河移居到河北邯鄲地區。後因戰亂,再次西遷至今河南省焦作市的博愛縣一帶地區。明朝洪武年間,該支族人為了避免朝廷的迫害,統一改漢姓為平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蒙古族平氏,後因黃河流域頻繁水患而被迫西遷至今山西省的臨汾地區,後又轉入陝西省興平市小阜村一帶定居至今。

源流十,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黑龍江女真額勒赫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薩哈連烏拉霍通(今黑龍江璦琿)、黑龍江沿岸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額勒赫氏多冠漢姓為平氏、康氏、安氏等。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源流十一,源自回族,根據有關碑刻記載明建文年間,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老大布彥不花,老二布呼爾皈依伊斯蘭教,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稱帝后封二人為“千戶”,賜姓平,分取名毅良、毅清,並在保定平嘉衚衕建造府第,就是人們後來就俗稱平家衚衕。平家二兄弟不僅善於馬上征戰,而且精通跤術。

源流十二,源出陝西平姓,本支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窩闊臺長子定宗簡平皇帝貴由後人。帝崩,是國內憂外亂,三歲無君。後人深受迫害,東渡黃河移居河北省邯鄲地區,後因戰亂,西遷進河南博愛縣。至大明洪武年間,族人不堪迫害漢姓為平。黃河發水,西遷至今山西省臨汾市,後入陝西省定居。

四、得姓始祖

晏嬰、魏諾(魏姥)、苑侯(子文)、孛爾只斤·貴由。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五、人口分佈

平氏人口總數約16萬,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五位。平氏族人後來在河內郡(今河南沁陽)發展成望,世稱河內望,故河南魯山有平莊村。

春秋時期,齊國有名相晏嬰,字平仲,他當時輔佐齊景公,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他人雖然很矮小,但是卻足智多謀,他的子孫後代以這樣一位祖先為榮,就以他字中的“平”為姓。因此,這支平姓起源於晏姓。

戰國時期,韓國國君韓哀侯有一個兒子叫“喏”,他受封於平邑(今山西省臨汾),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平”為姓。這支平姓起源於韓國的公族之姓,姬姓。平姓後來在河內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河內望。路史雲:“韓哀侯少子喏,食採平邑,因以為氏。”

今河南、江蘇、安徽、河北、浙江、山東、陝西、山西、內蒙古、福建、湖南、江西、廣西、廣東、香港、北京各省區,均有平氏族人分佈。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六、家譜文獻

江西省南豐縣後舉平氏族譜,清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著者待考。

江蘇無錫錫山平氏宗譜十卷,(清)平定國、平靜安等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修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江蘇無錫錫山平氏宗譜十四卷,(民國)平伯卿等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修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浙江紹興平氏宗譜五卷,(清)平衡等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敬齋房木刻活字印本。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七、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時期,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八、字輩排行

山東陽信平氏字輩:“保殿金字光吉德有榮廷增壽世俊傑宏星振華忠”。

山東沾化平氏字輩:“奎樹景(懷)寶殿金子廣”。

山東棗莊平氏字輩:“萬振生良開秀承祥繼忠興孝家士延長”。

山東鄒城、滕州平氏字輩:“昭慶幸鈿淄樹炬至釗濟楷光在錫汶模煥堅銳濼榮燦”。

河北海興平氏字輩:“景保殿金之光”。

河北滄州平氏字輩:“景保殿金之廣”。

江西南豐平氏字輩:“自茲登大道 尚志學其先 師法惟懷與 光宗士乃傳”。

江西修水平氏字輩:“文穆營幫國敬尾正加深”。

江蘇豐縣平氏字輩:“惠孝(誠)友(均)長(福)順(科)慶(尊)忠(異)克(信)步(雲)繼承世志立章微登林修貴安保和聖道傳基本心敬常生存貴安保和太守法振業龍”。

貴州黔南平氏字輩:

三都支派:“應國世成忠立鴻遠大家通光昌盛秀富貴啟榮華正德仁義治天芳宇漢勳吉祥開文錦萬全傑和倫”;

都勻支派:“其榮大有光忠恕廣繁昌僅守書田業禮學治家強正德仁義治天芳宇漢勳吉祥開文錦萬全傑和倫”;

清巖支派:“履正必明通傳家世德崇孝友仁之本國天先文中正德仁義治天芳宇漢勳吉祥開文錦萬全傑和倫”。

天津靜海平氏字輩:“富廣國玉金長在,建寶文賀連天”。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九、姓氏名人

平當,字子思。漢朝時平陵人。以明經為博士。對於夏禹治水的情況很有研究,因此成帝封他為騎都尉,負責開河築堤,防治水患。哀帝即位以後,升他為丞相,賜爵關內侯。到了第二年,又要給他升官加薪,他因為生病,拒絕了。他說:“我的官位已經夠高了,薪俸已經夠了,給子孫留的財產大多,會使他們過奢侈生活!”

平晏,平當的兒子,在朝廷做了官稱大司徒。

平安,明朝著名將領,勇敢而善於領兵打仗,立有軍功,但後來又打了敗仗,被俘,敵方沒殺他,但後來平安還是自殺了。

平剛,貴省州貴陽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秀才。光緒二十六年與張態、彭述文創設樂群學堂。中國同盟會貴州分會會長。後被推組織貴州軍政府,兼任樞密院事,並被選為全權代表,赴武昌商討組織中央政府。民國元年(1912年)任臨時參議院議員。民國2年,國會成立,任參議院秘書長,並任同盟會中央總務幹事。響應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著有《感遇詩集》、《平氏譜錄》、《貴州革命先烈事略》等。


平-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平海瀾,上海市松江人。畢業於南洋公學。曾任清華學堂教,南洋公學附屬中學主任,大同大學教授、校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1960年7月,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同年逝世,終年75歲。編有《英文學生字典》等。

平步青(1832~1896),字景蓀,別號棟山樵、霞偶、常庸等,清山陰人。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侍讀、江西糧道並署布政使等職。同治十一年,平步青棄官歸裡,遂專心致志,博覽群書,手抄無間,研治學術。平步青長於目錄之學,其所纂《南雷大全集敘錄》、《樓山堂全書敘》、《考定南雷》,記述至為詳盡。平步青校書88種,如《陶庵夢憶》、《兩般秋雨軒隨筆》等。一生著述宏富,晚年自訂所著為《香雪崦叢書》,有《讀經拾瀋》、《讀史拾瀋》等20餘種,但不輕易示人,流傳不多,今所見《霞外攟屑》即為其中之一。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瞭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