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農戶因滯銷哭斷腸,我們去超市買菜卻貴翻天?

導語

每年歲末年關,蔬菜價格都會蹭蹭上漲,不少市民對此難免有所抱怨,而奇怪的是,菜農這邊也沒沾著光,辛辛苦苦種出的蔬菜仍難逃滯銷命運,爛在地裡,有苦說不出。

問題出在哪兒?

1

先說說農產品為何滯銷。

農產品滯銷,最大的原因就是農民的信息存在嚴重的不足和滯後,他們根本不知道市場需要多少東西,所以按照他們自己的理解去種,很容易去種遠超出市場需求的東西,滯銷也就順理成章了。

農民的信息大多來自於口口相傳或者自己的主觀判斷。


不解?!農戶因滯銷哭斷腸,我們去超市買菜卻貴翻天?


就算一些思路活泛、瞭解市場信息的人給當地農戶一些忠告,他們也聽不大進去,這種對他人的不信任和自以為是的狡黠往往害了自己。

所以滯銷並不稀奇,基本上每茬總是有種的東西是沒人要的,大部分是因為種錯了東西,種得多市場消化不了,少部分是因為種的東西不合商品銷售標準,要不就是東西太差。

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匹配,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設置一個最簡單的模型,假設這個市場上就只有四個人,客戶(市場),超市,批發商,農民。然後這幾個人之間是通過訂單來溝通的。

假如第一年客戶在一個夏天總共買一萬斤葡萄,超市批發了一萬斤葡萄,批發商進了一萬斤葡萄,農民種了一萬斤葡萄,所有的人都很開心,這是完美的供應鏈。


不解?!農戶因滯銷哭斷腸,我們去超市買菜卻貴翻天?


第二年客戶家多來了客人,剛入夏就立刻買了一萬斤葡萄,超市在葡萄上架的時候看到銷量那麼好,說那我要追加三萬斤,批發商看到超市居然翻了三倍,害怕自己庫存不夠,跟農民說我要追加八萬斤。

農民傻了,只種了一萬五千斤呀,再種也來不及啊,所以農民缺了六萬五千斤的貨。

最後客戶發現自己剛開始買多了,吃了好久,夏天不想買葡萄了,就只又買了五千斤,超市和批發商多進的葡萄都分別爛掉了,但農民不知道真正市場只需要一萬五千斤的葡萄,他只能看到批發商要八萬斤,然後自己缺了那麼多單,錯失了大把賺錢的機會。


不解?!農戶因滯銷哭斷腸,我們去超市買菜卻貴翻天?


所以第三年農民種了八萬斤葡萄。悲劇就在這第三年,客戶聰明瞭,只要一萬斤葡萄,超市和批發商也聰明瞭,他們甚至只要一千斤,一點一點賣,農民徹底悲劇了。

這個是供應鏈牛鞭效應,中間環節越多,加入供應鏈的人越多,市場需求變動越大,農民就越不瞭解真實的市場情況,也就越困難。

2

城市的菜價高是因為費用,各種費用遠遠高於菜本身的價錢。人工,運輸,市場,房租,這些費用加起來要比菜值錢。可以說城市吃的不是菜,而是這些費用。

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大型城市一般都有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這個市場的菜價基本上只會是城裡菜價的一半。

說明菜價高的原因主要在最後一公里,是從批發市場到零售商的距離,短短的幾十公里菜價基本要翻一番,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解?!農戶因滯銷哭斷腸,我們去超市買菜卻貴翻天?


生產者和運輸者辛辛苦苦運幾百公里,反而沒有零售商一個環節的增值高,說明了這個環節有問題。

首先,它反映了商業環節對農民和城市居民的兩頭盤剝,反映了價格信號的嚴重扭曲和市場結構的多重缺陷。

以河南中牟縣調研的大蒜價格為例,去年當地農民以每斤3到4元的價格賣出大蒜,而同期北京超市裡的大蒜價格則要賣到20多元一斤,是農民出手價的5倍。可見這流通領域的利潤有多厚,而農民和城市居民有多虧。


不解?!農戶因滯銷哭斷腸,我們去超市買菜卻貴翻天?


我們再以白菜價格為例,進一步瞭解影響菜價的主要因素。

假設:

菜農出售價格:1元/公斤

一次運輸價格:0.1元/公斤

保鮮成本:0.2元/公斤

一次運輸折損:80%

批發商固定成本(租金/管理/倉儲):0.3元/公斤

批發商保底利潤:0.3元/公斤(低於此利潤放棄白菜,將白菜份額用於轉銷其他菜種)

二次運輸成本:0.1元/公斤

二次保鮮成本:0.2元/公斤

二次運輸折損:80%

零售固定成本(道理同批發商固定成本):0.5元/公斤

零售商保底利潤:0.7元/公斤(道理同批發商保底利潤)

白菜最終售價:(0.5+0.7×1+(0.1+0.2+0.3+0.3)/80%+(1+0.1+0.2)/80%/80%=1.2+1.13+2.03=4.36元/公斤。

當菜農價變成0.1元時,此時白菜價最終售價:(0.5+0.7)×1+(0.1+0.2+0.3+0.3)/80%+(0.1+0.1+0.2)/80%/80%=1.2+1.13+0.63=2.96元/公斤。

價格下降比例:(4.36-2.96)/4.36=32%

很明顯,即菜農收入下降到原來10分之1時,菜價依舊是原來的70%左右!

3

水果蔬菜爛在地裡,超市裡的水果卻很貴,如何破解這個矛盾?

源味君認為,最重要的是減少中間環節,細分一下,從農民的田頭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中間有采購、運輸、批發、零售等環節,如果每個環節都要剝一張皮,特別在進入城市之後的批發、零售環節,還要橫生出許多管理、攤派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銷售商還要追逐高利潤,而城市銷售渠道又被高度壟斷,那麼城市菜價不貴、不扭曲,那才怪呢。


不解?!農戶因滯銷哭斷腸,我們去超市買菜卻貴翻天?


所以提高種植戶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進而強化“農超對接”,儘可能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其次,需要提高供應鏈溝通,建立戰略合作,也就是大數據分享。

通過農產品流通大數據建設,農產品流通核心企業能廣泛整合天氣信息、農產品進城道路交通信息、終端消費需求、菜場超市攤位等數據並進行科學分析,能更有效地預測農產品價格走勢,幫助農民做預判,也幫助政府出臺有效的農業生產引導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