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洋娃娃”在冰城過得好嗨

这群“洋娃娃”在冰城过得好嗨

復華小學校的外籍學生們。

在哈爾濱有這樣一所小學:學生們午休時,會在操場上嬉戲玩鬧的孩子堆中聽到標準的英、俄、日語發音;當學生們上書法、古箏等中華傳統文化課時,會不時瞥見金髮碧眼、高鼻深目的“洋麵孔”。可當你想要確認一下“小洋人”的身份時,卻很有可能聽到他(她)脫口而出的一句“哎嘛”“咋了”等讓人頓生違和之感的純熟東北話。怎樣的因緣際會讓這些孩子來到了哈爾濱?他們對在冰城的學習生活還習慣麼?在中國和原籍國之間穿梭的他們如何看待兩國文化?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哈爾濱市復華小學校,在這所擁有來自近10個國家的28名外籍學生的學校裡探訪“洋娃娃”們的故事,感受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別樣“歸屬感”。

佐藤愛真、佐藤愛希

擁有不同“國家胃”的日本小姐妹

这群“洋娃娃”在冰城过得好嗨

佐藤愛真(左)與中國同學。

“你看,我的課文中記滿了課堂筆記,這些都是老師一個字一個字給我講的。”面對記者,來自日本的佐藤愛真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的語文書。因為母親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相差兩歲的日本小姐妹佐藤愛真、佐藤愛希在小的時候就隨父母回到冰城。“姐姐回中國前正在日本上幼兒園,還不會說漢語,所以確實曾擔心她能不能適應在中國的生活。”姐妹倆的母親楊女士告訴記者,因為身邊有父母都是中國人,孩子一直在日本生活完全不懂中文的例子,便和孩子爸爸決定讓她倆回中國讀小學,學習中文。

楊女士告訴記者,今年是回國的第七個年頭,大女兒佐藤愛真的中文已經完全過關,而由於小女兒回國時只有4個半月大,中文水平更是無需擔心。“孩子的爸爸目前在哈工大教日語,平時在家裡孩子們用日語跟爸爸交流,也可以讓她倆生活在雙語環境中。”楊女士說,每個假期,姐妹倆都會回到日本北海道小樽市的爺爺家,看望爺爺並在當地讀書考試,同時體驗中日教育文化,讓她們從小學會用客觀的視角看待中日之間的差異。

“中國小學學的知識確實更加紮實一點,愛真在中國是中等生,回到日本卻是優等生的水平。”楊女士說。

午休時吃完午飯後,身為班級勞動委員的佐藤愛真需要把全班的飯盒收集起來,並把黑板擦乾淨。“愛真還每天負責檢查班級衛生,非常認真負責,也很善良熱情,同學們都很喜歡她。”佐藤愛真的班主任姜老師告訴記者。

“妹妹在學校是很可愛的,但是在家裡會變成大怪獸,我倆關係一般。”面對記者,姐姐愛真儼然是姐妹倆的“發言人”。“其實妹妹也喜歡交流,但面對採訪她還是有點緊張。”雖說關係“一般”,在記者面前愛真還是習慣性地替妹妹“解圍”。愛真說,她在中國很開心,跟妹妹在一起玩得也很好,只不過在飲食習慣上姐妹倆還是有一定差異。“我在日本時就很喜歡吃刺身,尤其是三文魚,但愛希就擁有一個‘東北胃’,喜歡吃燒烤。”

對於小姐妹未來的發展,姐妹倆的父親佐藤惠了哉表示想讓她倆至少到上大學時再回到日本讀書。“如果以後我回到日本上學的話,我想一定會懷念在哈爾濱的生活和同學們的。”佐藤愛真說。

謝爾蓋

為學中文全家留學冰城的俄羅斯小男孩

这群“洋娃娃”在冰城过得好嗨

謝爾蓋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復華小學二年六班的教室裡,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小男孩謝爾蓋正在用生硬的漢語讀著古詩,儘管讀得不是很順暢,謝爾蓋同學還是得到了全班同學的掌聲。“謝爾蓋是在5歲時來到中國的,漢語跟同班同學還有一定差距。”謝爾蓋的媽媽瓦倫蒂娜女士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她自己的漢語水平也不是很好,目前她和謝爾蓋的爸爸都在哈工大讀書,一家三口一起在中國留學就是為了讓謝爾蓋能在純正的語境下學習漢語。

到了做眼保健操時間,謝爾蓋摘下眼鏡,跟同學們一起做操,還不時偷偷睜眼瞄一眼外面。“我最喜歡上科學課,最不喜歡的就是做眼保健操。”面對採訪,謝爾蓋很是“坦誠”。瓦倫蒂娜女士說,謝爾蓋在俄羅斯時曾上過幼兒園,接受的都是正宗的俄式教育,來到中國上一段時間幼兒園後,來到了復華小學讀小學。“其實中俄之間小學教育的差別不大,在學校里老師也比較關照謝爾蓋,他的中文水平有了很大進步,但為了謝爾蓋能同時接受俄語的教育,我會在他語文書裡同時用漢語拼音和俄語字母標註詞語。”

瓦倫蒂娜女士認為,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熟練掌握漢語一定會非常有用,而在俄羅斯學習漢語肯定不如在中國學習效果好,因此她和謝爾蓋爸爸決定讓孩子在哈爾濱至少讀完小學再考慮未來的打算。

康柏洋

不愛踢足球的漢化英倫小帥哥

这群“洋娃娃”在冰城过得好嗨

康柏洋

“我叫康柏洋,英文名字叫瑞安,拼寫是R-Y-A-訥,啊不對,N。”在拼自己英文名字時,康柏洋——這個來自英國的小男孩習慣性地把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弄混了,跟其他來自海外的外國小同學不一樣,康柏洋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小男孩,“我的爸爸是英國人,媽媽是中國人,我就出生在中國,我的中文名字隨的是姥姥的姓。”雖然長著一副英倫面龐,但一張嘴脫口而出的“唉呀媽呀”這樣標準的東北話,讓記者確認這是咱東北的小孩準沒錯。

“每年假期我都會跟爸爸回英國參加夏令營等活動,但最讓我不習慣的是英國的小孩總是在踢足球,我可是一點兒都不喜歡運動課。”康柏洋說,每當回到英國時,他就會感覺到自己跟英國小朋友的不同,“包括說話時,他們的英文就很順溜,我就總說得有點卡。但我還是很喜歡回英國,因為可以在飛機上玩遊戲,英國的漢堡也挺好吃。不過,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姥姥包的餃子。”

儘管生活習慣“漢化”得比較明顯,但康柏洋還保留著些許英式習慣的“倔強”,他不喜歡別人不經同意就摸自己的頭髮。康柏洋告訴記者,在學校裡大多數同學並未把他當成外國小孩,但當他和爸爸去食堂吃飯時,還是有很多人要跟他合影,讓他也有了一種當小明星的感覺。

全校共有28名外籍生

對待“洋娃娃”,尊重與平等是原則

“孩子們,雖然你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通過接觸,你們一定會與許多別的小朋友成為好朋友。”面對聚集一堂的外籍娃,復華小學副校長王琦告訴記者,目前全校共有1680名學生,外籍學生有28人,其中包括了日本、韓國、菲律賓、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多國國籍。“人數之多,國籍之廣,在全市小學也不多見。”王琦說,近3年來外籍學生人數增長比較明顯,主要原因是學校臨近哈工大,留學生和外籍老師的孩子很多都會選擇復華小學。此外,對外籍孩子教學的不斷升級和管理的人性化,也讓復華小學在外籍家庭圈裡賺足了口碑,有很多外國娃的父母會把他們的弟弟妹妹也送到復華小學來讀書,這也是外籍家長對於復華小學教育方式的認同。

王琦說,學校會在充分尊重孩子所在國家習慣、尊重孩子個性的前提下,讓孩子儘快融入集體,一般來說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洋娃娃”就會基本消除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和同學們玩成一片,習慣在中國的校園生活。

復華小學對待這些“洋娃娃”與其他中國孩子原則上不會有不同,在分班時,“洋娃娃”們也是通過正常的分班程序進入各個班級裡。當然,不同外籍學生的學習水平尤其是中文水平有所差異,這要求老師在講課時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同時,對個別外籍學生“開小灶”,比如說在讀課文、寫短文時稍稍放低一點要求,增強這些孩子的自信,讓他們一點點地進步,逐漸跟上全班的平均水平。

“外籍學生來到復華小學讀書,體驗到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會讓學校裡的中國孩子體驗到更多元的異域文化,我想這也是咱們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特點的一種體現吧。”王琦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