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微文化丨苏

东营微文化丨苏

文丨许军 摄影丨王高山

01

苏,是我中专时的同班同学。

1987年,我考入东营市财经学校。那时,刚建市不久,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我们刚开学时,学校还在筹建中。建筑料物堆得到处都是,显得凌乱不堪。随处可见戴着安全帽穿着工装的工人。大型搅拌机的轰鸣声震动着人们的耳膜,令人烦躁不已。不过,那幢米黄色的大楼倒是很气派。那就是我们的教室兼宿舍了。那时,条件很艰苦,冬天没暖气,一个“教室”里住了十七、八个学生。

我是第一天报到就注意到苏的。因为是本市招生,同学们大都来自三县两区。那天,我刚铺完床铺,面对还很陌生的同学,有些拘谨。这时候,邻床一个女孩拿出一条饼干,招呼着我们吃。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手心里已被塞上两块。“拿着。”她温柔又带命令似的说。我们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平常吃块饼干还是很奢侈的。我心里想:这个女孩可真大方!我不禁抬头打量了她一眼:瘦瘦高高的个子,眼睛不大,鼻梁有点挺,嘴角有点翘。剪着一头齐耳短发,显得干净利落。

后来得知,她家住七分厂,就在我们学校南面,离这不过七、八里路。她是骑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来的。那是她父亲送给她开学的礼物。花了二百多,这在当时,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

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家门,开学的忙碌和新鲜劲儿已过,我便突然思念起家来了。又是一个周末,我吃过晚饭,一个人站在教学楼顶。看着黄昏的落日,出神地看着远方。忽然想起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家里的三间土坯房,还有一家人围坐在小桌前吃饭时的情景。我不禁哭起来,没想到这一哭不要紧,竟一发而不可收拾。越哭越伤心,最后竟然变成嚎啕大哭了。哭声惊动了老师和同学。等她们弄清原委,有个同学说:“谁谁谁利津的,明天正好骑车子回家。她们可以一起走。”可是到哪里去借车子呢?“骑我的吧。”又是她,苏。说着,一串钥匙已递到我手里。

以后,我就和她熟了。巧的是,我们的课桌刚好分在教室后面,她在我前排。后来她的那辆自行车几乎成了公用的了。因为学校没有澡堂,出门都得到市府那里去洗。坐公交车不方便,走着去,来回最少也得十多里路。不单我们班女生借,男生也借。后来,连别的班里的同学也来借。有时,人家送回来,扎破带、摔坏把是常有的事。尽管她心里很心疼,可她从未为难过人家,总说:“不碍事,不碍事。”等人家走了,顶多看见她呶呶嘴,叹口气,做无可奈何状。我有时都替她忿忿不平:哼,还不都怨你脾气好,又不是非借不行。等到我们毕业,那辆车子也很破了。后来,不知怎么弄丢了。

第二年,宿舍盖好了,我们搬进去。分配宿舍时,刚好我们班有两个女生必须要分到别班的宿舍里去。没有一个愿意去的。派谁去呢?老师犯了难。最后,老师找到苏,用商量的口吻和她一说。“没事,我去吧。”倒是答应得很爽快。

我们是计划内招生,并不担心毕业分配什么的。只要功课不挂科就行了。所以,课业上并不繁重。偏偏,我俩都喜欢文学。但我俩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她喜欢中外名著:《静静的顿河》《穆斯林的葬礼》《红与黑》……我呢,则喜欢浪漫,小清新。三毛、琼瑶、亦舒的书爱得如醉如痴。剪一张周润发的海报挂在床头,夜里做一个白马王子的梦。性格呢,她偏理性、沉稳;我呢,性情中人,爱哭爱笑,大大咧咧。仅有一点,我俩倒是十分的相同,就是不太会写游记类题材的散文。再美的景致,也抒发不出一二。惭愧!

图书馆是我俩常去的地方。那些日子,来回宿舍的路上,常看见她腋下夹一本大部头的书。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写作,有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时写作没有电脑,先草稿再修改最后誊写。她对我很关心:有时到宿舍里来找我,看我回来了没有;有时,也到教室里来找我,看我奋笔疾书,就默默陪着坐一会儿。那么厚厚的一大摞格子纸,当时也不知写了啥,现在完全不记得了。可见,当年多么的幼稚可笑!去年,读到过她的一篇《燕子小感》,才知是我们那时上学期间她写好的。很优美的一篇散文,文笔清新优雅、文字细腻,我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星期天,宿舍里的学生能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我们利津的。因为离家较远,来回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苏,离着家最近,当然,更得回去了。对我来说,一天半的时间真漫长啊!百无聊赖。终于盼到星期天下午,我就沿着学校的那条小路去迎她。直到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她!我兴奋地跑过去。她接着看见我,摁起“叮当”作响的铃铛呼应。一路上说说笑笑跟着她进了宿舍,她便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好吃的分给我,大概是让我尝尝家的味道吧。后来,我真的去过她家一次,她家开了一个小卖部。两位老人那时也不过五十多岁吧,很温和,也很热情。我记得苏给我的一袋零食——“麻糖”,上面一根根全是粘着芝麻,很香很甜很好吃。

东营微文化丨苏

中专四年,和她分别最长的是每年的寒暑假。有时,我前脚刚进门没几天,她的信就到了。这样一来一回,一个假期就过完了。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从来就没红过脸,拌过嘴。

我以为这样的友情会持续下去。却不料,临近毕业,突然发生了一件猝不及防的事情!

那一阵,人心惶惶,事多又杂。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我们之间发生了一点不愉快。她傲,我也不低头。就这样僵持着带着遗憾走出了校园。事后,我悔过,恨过,想当面对她说声抱歉,却不曾有机会。毕业三十多年,我们班同学一共组织过两次聚会,她都因故未能参加。问起她的近况,别的同学也是说不太清楚。哎!多年以后,定格在我记忆里的,总是这样一个镜头:一头短发,穿一件灰色的套头毛衣,清高冷傲的背影……

02

没想到,再次见面,竟然是事隔二十六年以后!说起来,首先还得感谢东营微文化。

结缘东微,纯属偶然。

这两年,文学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一下子火遍了大江南北。这给我们草根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下子唤起了我多年遗忘的文学梦。我重新拾笔,跃跃欲试。经单位同事大哥的推荐,我最早关注的是四川的一个公众号。主编很好,文友也很热情,激起了我创作的欲望。有一天,院里的老杨哥,在学校教务处工作,发到我手机上分享了一篇文章。细读之下,立意新颖,文笔很不错。再一看,好家伙!文后文友留言更是高涨,少则二、三十条,多则上百,各抒己见!哦,原来是东微!咱东营本乡本土的文化。巧的是,我手头正好有一篇《父爱如山》,修改好了,还没来得及发。当下加了主编的微信,就直接发过去了。没想到几天后就给推送了。

清楚记得那天早晨,看见主编发来的链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哇!精美的编排和插图,让我说不出的高兴。突然,我怔住了,文后留言栏里,竟然是她一早留给我的。没错,是她,苏。

“亲爱的,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我们纯真的青春岁月吗?我还记得你写得那笔自成一体的美术字,记得你用美术字写成的《小鸭子》,记得你大大咧咧外表下细腻的心思,记得你的开朗热情和友谊……我是苏,可能是个冷冰冰的回忆,也可能只是一份渺不可忆……无论如何,感谢微文化,今天足够惊喜!”

我当时不知道怎样形容我的心情,是慌乱?是惊喜?怎么这么巧。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又哭又笑,稍微整理了一下心情,我赶忙附后留言:

“亲爱的苏,今早看到你的留言,热热的泪滚滚而下。我一直记得你,你是对我帮助最大,而我最不能忘怀的人。只是这些年,生活的牵绊,庸常的生活,使我想靠近你却没有精彩的理由。感谢微文化这个平台,让我们姐妹再续前缘。对于当年无意的过往,我在这里真诚地对你说声:对不起,请你原谅!”

东营微文化丨苏

后来,在智能化手机普及的今天,事情就很容易了。择了一个星期天,我们约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那天,当我下了车,正站在公交站牌东张西望的时候,突然看见马路对面,一辆白色的小轿车前,一个女孩子正朝我招手。我连忙跑过去,钻进车里。我这才细细打量了一下她,还是高高瘦瘦的样子,只不过,脑后扎了一个马尾辫。她把我拉到东城的一个西餐厅,这里干净整洁,环境也幽雅。

这是我第一次吃西餐。坐在铺着精致桌布的房间里,看着服务员把刀叉一一摆放好。她先给我示范演示了一下。拿铁咖啡拉花成一棵象征友谊的常青树。啜一口,浓香、醇厚!那一顿饭我们足足吃了三、四个小时。我们诉说着这些年的离别,回忆以前那些美好而又伤感的日子。当我提起不愉快的过往,她淡淡地说:“早忘了,只是这些年讯息不发达,也就少了联系。”放下了心中的芥蒂,谈话就变得轻松愉快了。时间如白驹过隙,这一晃,我们已不知不觉到了中年。

她是东微最忠实的读者之一。我看见她这两年用网名陆陆续续在东微发了不少作品。早起阅读东微,亦成了她的习惯。东微好多精彩的文章后面都有她精彩的留言,可谓“锦上添花”吧。

一个人,一辈子,可能遇上很多的同事、朋友、姐妹。但唯一真让你挂怀的,永远是沉在心底的。苏,沉静安稳,不卑不亢。我有时念及她的好,她总是摆摆手说:“我早忘了。”我觉得她有“选择性健忘症”。别人对她的好,她总是记挂着;她对别人的好,却从不放在心上。她在别人眼里总是清高孤傲,但她心里却热情似火。

说起东微,还不得不提一个人:宅小依。也是我们班同班同学。上学时,她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妥妥的超级学霸。只不过,中专四年,竟没有发现她的文学才华。哇,没想到,她一爆发就是“小宇宙”。从她第一篇《彼时清贫,彼时亦温暖》开始,到现在《胡同里的江湖》一、二、三......这个古灵精怪的家伙,肚子里咋装了那么多的故事。语言俏皮生动,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故事错综复杂,赚足了人们的眼球。文后留言薄上满满都是:期待精彩继续!我们姐妹有缘相识于东微,愿携起手来,为东微的明天尽一点绵薄之力。

嗯,好了,最后,该是我解开谜底的时候了。

苏,是我一直习惯对她的昵称。我现在更喜欢她的网名:本是闲云。哈哈,相信很多东微人都认识她吧。

今天是她的生日,特发此文。祝:生日快乐!

东营微文化丨苏

作者简介:许军,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办事处 一枚离土不离乡的女子,喜爱文学,有作品散见于各平台、论坛。愿用手中的笔,描绘多彩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