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1910年,滇越铁路南段(越南段)和北段(滇段)历经9年修筑得以贯通,3月31日举行通车典礼,4月1日全线运营,云南铁路百年第一页由此翻开。滇越铁路的开通,给云南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火车没有汽车跑得快”的民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云南铁路发展的曲折历程和现代交通发展的缓慢步伐。如今,这一切都已发生沧桑巨变,云南铁路建设正在向着“通江达海、连接周边”方向昂扬奋进。随着沪昆高铁即将开通运营,云南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从米轨到高铁,百年铁路变迁,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滇越铁路带来三项“中国第一”

滇越铁路建成通车,给云南带来三项“中国第一”:第一条国际铁路,第一个水电站,第一条民营铁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法国借口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23日,法国驻京公使吕班向清廷递交照会,要求获取修筑云南铁路特权,清政府屈服于法国的压力予以承认,又由法国草拟了《中法滇越铁路章程》共34条,滇越铁路的修筑被提上议事日程。

1899年,滇越铁路公司成立,负责滇越铁路的修建。

1901年,滇越铁路越南段开始动工。

1903年,法国与清政府签订《中法滇越铁路章程》。

1904年,滇越铁路云南段开始兴建。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滇越铁路工程十分艰巨,“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以极高的代价,1910年3月,滇越铁路终于修筑完成。这条铁路不仅是云南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成为奇闻。

从此,火车代替原来的马帮和红河上的木船,铁路运输成为云南对外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滇越铁路开始成为云南对外主要的运输通道。

滇越铁路通车当年,大锡运销比上一年增加50%,《续云南通志长编》说:“云南山岳盘结,交通梗阻,故在滇越铁路未通以前,进出口货物量与均值甚微小。迨滇越路成,交通称便,于是对外贸易,乃得顺利发展。”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云南早期工业化与滇越铁路紧密相连。1910年,发电机从滇越铁路运进,随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

滇越铁路通车后,沿线城市昆明、呈贡、开远、蒙自、河口等日益繁荣,沿线农村和乡镇的社会经济面貌开始发生日益深入的变化。

1909年,滇南绅商倡议由民间集资,以商办形式修建一条由个旧到蒙自、建水、石屏的民营铁路与滇越铁路相连接。

1913年,决定由滇署铁路公司与个旧股东组成官商合办的“个碧石铁路股份有限公司”,1915年,个碧石铁路正式动工。

1921年11月,全长73公里的个旧到碧色寨段通车;1928年10月,再完成61.5公里,延伸至建水;1936年,建水至石屏48公里建成,个碧石铁路全线贯通。

个碧石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建成后,个旧大锡可以直接利用铁路运输出口,出口数量增加,铁路所经地方物资交流大为便利,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一纸空文的铁路发展计划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1929年,时任铁道部部长孙科提出了《庚关两款筑路计划提案》,利用部分退还的庚子赔款和海关关税新增净额的50%为基金,发行公债,作为铁路建筑经费。其中涉及云南的有粤滇线和湘滇线。这一计划的内容得到通过,但未同意使用关税筑路,实际上成为一个难以实施的空头计划。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制定《西南交通初步计划》,其中涉及云南铁路的有:成(都)昆(明)线、昆(明)广(州)线、昆(明)蛮(允)线、贵(阳)昆(明)线。但是,由于该计划所涉内容庞大,需要的投入巨大,无法真正操作,而被搁置。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通过《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路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计划分别修筑昆明至四川坝圩、昆明经广西百色至广东钦县海峰、昆明至蛮允三条铁路。但是,这一计划同样没有得到实施。

这一时期,滇缅铁路是云南境内唯一开工修筑的铁路。滇缅铁路于1938年12月动工修筑,至1939年共完成40%。但到了1940年夏,由于法国政府在日本的压力下限制中国物资从滇越铁路进出,英国政府宣布滇缅公路停运中国物资,滇缅铁路工程一度停顿,直至1941年3月恢复开工。至1942年4月,因日本侵入缅甸和云南西部,滇缅铁路再度停工,此时,大部分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滇缅铁路终究是云南一条没有完全建成的对外铁路。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新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铁路快速发展,一个覆盖全省、连接周边、通向海外的铁路线网已基本形成。

1954年,经一年多的修复,滇越铁路恢复通车。从1958年到1965年的7年时间里,通过昆河铁路(滇越铁路),云南和中国内地之间完成333万吨物资的往来,每年为云南节约1亿多元人民币运费,也促进了铁路沿线工业的发展。

1966年3月,全长643公里的贵(阳)昆(明)铁路建成通车,从此,云南铁路与全国铁路联网,云南有了第一条通往祖国内地的铁路大动脉,结束了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1970年7月1日,全长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正式通车,不仅使云南又增加了一条出省通道,同时连接云、贵、川三省的铁路交通网也全面形成,整个西南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1972年和1985年,云南分别将准轨和米轨铁路蒸汽机车全部改换为内燃机车,使云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牵引动力内燃化的省份。

1980年对贵昆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1990年7月,贵昆铁路年运量提高到1900万吨,列车正常运行速度也从电气化改造前的每小时62公里提高到70公里,结束了云南“火车没有汽车快”的历史。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1997年,全长898.6公里的南(宁)昆(明)铁路建成通车,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华南沿海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使西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华南绵长海岸、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1998年,全长213公里的广(通)大(理)铁路建成通车,成为滇西运输的大动脉和通往滇西、滇西北的旅游热线。

2001年,内(江)昆(明)铁路全线铺通。内昆铁路是西南地区连接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的又一条铁路交通要道,对沿线矿产、旅游资源,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沿线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1999年,昆明铁路局完成旅客发送1501万人,是1949年的7倍多;货物发送量完成33286万吨,是1949年云南货物发送量的85倍。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进入高铁时代

进入21世纪,泛亚铁路修建计划的提出、沪昆高铁计划的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大通道”建设的执行、“桥头堡”建设的实行和沿边全面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云南铁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0年,全长164公里的大(理)丽(江)铁路线通车,填补了滇西北地区铁路网的空白,极大地促进滇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2010年3月26日,沪昆高铁长沙至昆明段开工。2013年2月23日12时25分,随着阵阵汽笛的鸣响,从昆明出发的和谐号旅客列车经过玉(溪)蒙(自)铁路缓缓驶入蒙自北站,玉蒙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2007年6月昆(明)曲(靖)城际列车开通,2011年1月,昆(明)楚(雄)城际列车开通,环滇池一小时经济圈指日可待。

2016年11月,沪昆高铁即将开通,昆明到上海最快只有10小时的车程,将大大密切云南与沿线各地的往来,促进云南经济发展,云南铁路迎来高铁时代!

云南那些事——从米轨到高铁的巨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