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雲說春秋戰國:知熒以退為進,巧拒楚王

晨雲說春秋戰國:知熒以退為進,巧拒楚王

公元前597年,楚國發兵攻打鄭國,晉國則去救助鄭國,於是晉楚兩國在泌一帶交戰。在兩軍混戰中,晉國大夫知熒被楚軍活捉,他的父親荀首率領部下返身來救,但沒有成功,只殺了楚國的連尹襄老,射傷了楚國公子,並將襄老的屍體和受傷的楚公子帶回晉軍軍營。九年後,晉國向楚國提出用楚公子和襄老的遺骨交換回知熒,楚國同意了。

在送知熒回國的時候,楚王問他:“你囚居在楚國多年,是不是怨恨我?” 知熒回答說:“兩國交戰,是我自己無能不勝其任,以致做了俘虜。大王不殺死我,讓我回國接受懲處,這是大王對我的恩惠,我怎麼能怨恨大王呢?”楚王又問:“這麼說你應該感激寡人的恩德了。”知熒說:“晉、楚兩國都為自己的國家考慮,以免除老百姓的苦難,並意識到以前交戰是一時之憤,現在兩國相互諒解了,通過交換俘虜來表示兩國和好的誠意。這和我個人並不相干,我沒必要感激誰。”

晨雲說春秋戰國:知熒以退為進,巧拒楚王

楚王本來想讓知熒感激自己,好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沒想到知熒卻這樣回答。但他仍進一步追問:“你回國後,用什麼來報答我呢?”知熒說:“我不曾有怨於大王,大王也不曾有德於我,無怨無德,不知道報答什麼。”楚王仍然不肯善罷甘休,繼續追問:“雖然這麼說,你也一定要告訴我些什麼吧?”知熒鎮靜地說:“託大王的福氣,讓我回到晉國。假使我的國君將我殺掉,我到死也不會忘記您對我的好處。如果託大王的福氣,國君免我一死,把我交給父親,父親若家法將我處死,我至死也不會忘記大王的恩惠。

晨雲說春秋戰國:知熒以退為進,巧拒楚王

如果父親免我不死,仍讓我繼續擔任晉軍的首領職務,那麼在防守邊疆時,遇到楚國的將帥,我也不敢迴避,我一定為晉國盡到臣子的職責,我準備用這種做法來報答大王。楚王聽了頗有感慨,嘆息說:“今後不能再與晉國交戰了。”於是,為知熒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送他回到晉國。一個聰明的外交家懂得在特定的語言場合,對於敏感問題採取明智對策。比如知熒,他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先責備自己無能,如果能被放回,只有感恩。當被問如何感恩時,他又迴避正面回答,只說一切皆是國事,與個人無關,自己不知應該感激誰為藉口來避免回答一些敏感的話題,終使楚王想利用他為己效力的計劃沒有得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