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領兵從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平地築城幾天能擋住數十倍的魏國騎兵嗎?

京東李達康



枉費孔明器重幼常,紙上談兵終失街亭。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蜀漢兵強馬壯,又用馬謖之謀反間曹魏君臣,冢虎司馬懿被貶。值此天賜良機,諸葛亮乃上書後主劉禪《出師表》,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北伐曹魏,恢復漢室江山。自北伐以來進展頗為順利,只因馬謖在山上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大忌丟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唱空城計,徐徐退回成都。那麼馬謖領兵從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當道安營紮寨能擋住曹魏大軍的進攻嗎?能守住街亭嗎?下面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蜀漢能否守得住街亭,保證糧道不失,關鍵在於兩軍主將,而這一點蜀軍就不佔優勢。

蜀漢街亭主將:馬謖、王平

馬謖,字幼常,與諸葛亮同為荊州派系,深得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紙上談兵,言過其實,委以重任應慎重。諸葛亮不以為然,任用其為參軍,於七擒孟獲和反間曹魏君臣謀略頗多,常常與他的見解不謀而合。因此,他將糧道命脈街亭交給馬謖,委以重任。


諸葛亮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馬謖是參軍,擅長參謀軍機出謀劃策,一直沒獨立帶兵打戰,缺乏實踐。馬謖和指揮長平之戰損失45萬趙國精銳的趙括沒啥區別,都是兵書上的專家,戰場上的雛鳥。馬謖還自負甚高,不聽從久經戰陣的王平良策,在山上安營紮寨,分五千兵馬給王平,讓其下山安營紮寨。

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


曹魏攻取街亭主將:司馬懿、司馬昭、張郃

司馬懿以“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為先鋒,率軍20萬氣勢洶洶地殺向街亭。司馬懿行軍必先遠遠哨探,確認無伏兵才前行。 張郃乃久經戰陣的當世良將,是和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一個級別的大將。就連司馬昭也是虎父無犬子,雖未經征戰,見蜀漢捨棄當道要塞,于山上安營紮寨乃兵家之大忌。司馬懿笑話諸葛亮重用徒有虛名的庸才,焉能不敗。

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從蜀漢和曹魏在街亭的主將對比,可知蜀漢在街亭的主將比曹魏差的太多了,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馬謖乃第一次獨自領兵作戰,而司馬懿卻是連諸葛亮也不得不慎重應對的對手,張郃乃“五子良將”之一。可笑的是,馬謖自告奮勇守衛街亭之時,面對丞相的疑慮,說出了別說司馬懿、張郃,即使是曹叡御駕親征,我也不怕的狂言。

“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

至於蜀漢和曹魏兩國在街亭軍隊數量對比,對戰局勝敗比主將的影響小多了。


蜀漢街亭軍隊構成:馬謖和王平率2.5萬精兵守街亭,高翔率領1萬軍隊守街亭東北的柳城,魏延率本部人馬守街亭右邊。

曹魏攻取街亭大軍:司馬懿為主帥,張郃為先鋒的20萬大軍。

通過兩軍主將和軍隊數量對比,可知像馬謖這樣的戰爭雛鳥即使沒有犯了兵家大忌,於街亭平地築城,也擋不住司馬懿和張郃的進攻,或許多堅持幾天,遲早會丟掉街亭。除了上面分析的兩軍主帥和軍隊數量差距的原因之外,還有下列原因。


蜀漢軍營主副將之間不和,而曹魏主將和先鋒之間同仇敵愾。馬謖仗著自己從小熟讀兵書,深得諸葛亮的信任,瞧不起目不識丁的降將王平。在街亭怎麼安營紮寨時,兩人意見相左,互不退讓,馬謖又意氣用事,給了王平五千兵馬,將其趕走。主副將之間,如此不和,此戰焉能不敗,街亭怎能不失。


再根據《三國志》中相關內容,分析馬謖於平地安營紮寨能否守住街亭。

正史中,此戰沒有司馬懿,魏明帝曹叡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大軍攻取馬謖防守的街亭。這比《三國演義》中守街亭容易多了,由於馬謖未採納先鋒王平的建議,犯了兵家大忌,放棄水源,南山上安營紮寨。張郃將馬謖大軍包圍,斷絕馬謖取水之路,馬謖軍隊因缺水無心戀戰而敗,四散逃亡。馬謖因此丟失街亭。

《三國志》: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敘述,馬謖即使在街亭當道安營紮寨,不論是主帥素質,還是兵力差距,也是很難守住街亭的。而《三國志》中相關描述,沒有冢虎司馬懿,僅有“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馬謖的勝算又多了那麼一丁點,起碼不會那麼快失街亭。只要馬謖堅持到諸葛亮派出得力干將來街亭替換他,就是勝利。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馬謖的街亭之戰,其實是完全可以打勝的。馬謖的策略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將用兵之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馬謖劇照)

一者,馬謖必須“先聲奪人”。馬謖指揮的是先鋒軍,他的任務不是牽制敵人。牽制敵人的任務,其實是守箕谷的趙雲和鄧芝在做。作為先鋒,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先聲奪人。也就是說,在和張郃交戰的時候,一次性打敗張郃。只有打敗了張郃,才能提振蜀軍的士氣。在主力部隊到達之前,佔得先機。所以,馬謖急於打勝這場仗,並沒有什麼錯。

二者,馬謖充分利用“地利之險”。擺在馬謖面前的地利之險有兩個,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這兩個對比,肯定選擇依靠山上是明智的。因為山下的城市,本來就多年失修,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根本無險可憑。而山上居高臨下,無論射箭,衝殺,都很有優勢。

三者,馬謖“陷之死地而後生”。有人說,馬謖依靠山上地利之險沒錯,但是,山上沒水啊。不錯,山上是沒水。但是,馬謖又不打算在山上長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險,打一場勝仗而已。有沒有水,又有什麼關係呢?再說了,兵法上講“陷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後生。士兵們沒有水,他們想活命,就只得拼命打。就像韓信背水列陣一樣。

所以說,馬謖這個飽讀古代兵書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實是沒錯的。

(街亭之戰)

可是,既然馬謖的想法沒錯,為什麼最終卻沒有把好的想法,轉變為好的結果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馬謖對“陷之死地而後生”沒有完全搞明白。

我們分析一下韓信的“背水一戰”。韓信最後之所以把“背水一戰”打贏了,並不是只在水邊佈陣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動。

第一個行動,是在山谷兩邊埋伏兩隊人馬,等趙軍出來後,對趙軍進行夾攻。

第二個行動,是“拔旗易幟”。韓信另外還派了一隊人馬,等到趙軍出城後,爬到城上,拔了趙軍的旗幟,插上漢軍的旗幟。

也就是說,實際上背水一戰,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真正打,靠的是兩邊埋伏的士兵。同時再靠“拔旗易幟”給趙軍帶來的恐慌。如果沒有這兩步行動,光靠水邊列陣的士兵,肯定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馬謖在把士兵佈置在山上的時候,並沒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佈陣。沒有這樣的排兵佈陣,那就只有“陷之死地”,沒有“後生”了。

(諸葛亮劇照)

二、馬謖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鬥能力。

馬謖想先聲奪人,一戰而勝,壯蜀軍聲威。但是他顯然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鬥能力。

實際上,劉備入川后組建起來的蜀軍,根本就沒有打過什麼大型的戰役,沒有得到過鍛鍊。唯一打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又是一次失敗的慘痛記憶。而且,夷陵之戰留下來的,也只有不足兩萬人。這兩萬人,還主要鎮守在白帝城,並沒有參加北伐行動。

諸葛亮組織的北伐戰爭,差不多是這批蜀軍打的第一仗。

反而張郃的軍隊,是久經考驗的,是多次在戰場上歷練過的。所以,馬謖用新軍打張郃的“熟軍”,能力上顯然是不足的。

能力不足,用來打馬謖想象中的那種戰爭,如何打得贏呢?

三、馬謖的部隊缺乏執行力。

馬謖的部隊,明顯缺乏執行力。缺乏的原因,是一開始大家都不服氣馬謖。當時大家推舉魏延和吳懿統領先鋒軍,可是諸葛亮卻派馬謖帶兵。馬謖完全是個新兵蛋子,從來沒有單獨帶過軍,大家都不服他。不服他,自然對他的排兵佈陣深為懷疑。,執行力便很成問題。

從王平反覆規勸馬謖,應該放棄在山上紮營,應該把軍隊拉進城中防守等等,就可以看出,整個部隊有多麼大的意見分歧。這樣的意見分歧,肯定會影響到士兵。這樣打起仗來,還打得贏嗎?

所以,看起來馬謖用兵之道,都符合古代兵法,實際上真的就是“紙上談兵”。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平地築城,加固營寨,絕對是騎兵的噩夢,大夥兒不要不信,由我慢慢道來。


其實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曹操與馬超,就在平原上有過一次大戰,西涼馬超,騎兵勇猛,而曹操絕大部分是步兵,在平原上作戰,沙土鬆軟,立不起營寨,敗多勝少,被馬超趕得割須棄袍,差點丟了腦袋,可咱們的曹操,利用天時,壘沙成牆,潑水成冰,一夜之間築成了一座低矮的冰城,就有效地阻擋了馬超的騎兵。


在此之前的西漢衛青,在茫茫草原對付匈奴十萬騎兵,採取的僅僅是幾千輛武罡車圍成的陣勢,埋伏弓弩手,就有效地阻擋了騎兵圍攻。


根據當時的描述,街亭是五路總口,周圍多山,不利於大兵團運動,尤其是騎兵,探馬既然探聽到張頜率兵前來的兵力和路線,事先肯定偵察過街亭地形的,這是軍隊偵察小組的必修課,諸葛亮手上有地圖,據此認定,只要防守的當,就可以從容撤軍。其防守態勢應該是下面的情形:魏兵騎兵遠來,山谷之中根本展不開,無法型成有效衝鋒,當中下寨,據有水源,四面只留少許空隙,一箭射程,魏兵騎兵通過路徑,多設鹿砦,可以一邊喝酒,一邊防守,十分愜意,就算司馬懿來,也只能夠頓首哀嘆。有人說魏兵來得太快,看看書中描述,王平的5000兵,可是立了營寨的,時間足夠了。

下寨防守的基本情況如下面的圖示,營寨木柵欄,後面有支撐,步兵將長矛架在欄杆上,前面有幾重鹿砦,後面有弓弩手的箭雨保護,騎兵來了,個個蒙逼,因為馬匹就算要越過柵欄,也得有助跑空間啊!這樣的營寨,糧草充足,弓箭齊備,守個把月都不成問題。況且,諸葛亮交給馬謖20000兵馬,只要求他守10天,不是殲敵。司馬懿馬步兵力加起來也不過十來萬,不是數十倍的關係,他們輕裝簡從,沒有大型攻堅設備,面對堅固營寨,只能夠停下腳步。

而馬謖偏偏不聽諸葛亮的安排和副將王平的建議,按照下圖執意防守西邊小山,準備居高臨下,置之死地而後生。他不知道,諸葛亮帶來的蜀漢軍隊,好多年沒有實戰經驗了,又都是步兵,在此之前,打仗順風順水,收復很多城池,毫無艱苦戰鬥準備,山上有草木、亂石,隊伍就不可能整齊,如同散兵遊勇一般,如何能抗敵?更甭提缺糧斷水,士氣不振。山下張頜的部隊可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油子,圍而不打,迅速包圍王平的小股部隊,大軍穿插而過。

難怪諸葛亮看到後,大驚失色,捶胸頓足,悔之晚矣!


衛星地圖上,基本也是同上面的示意圖一般地形,只要這樣一解釋,吃瓜群眾就大致能夠理解了。

…………

謝謝閱讀!


諸葛小村姑


誠邀,如題。看到這個問題,小編不得不再次感嘆小說的強大力量,因為在正史中馬謖根本不是由於不聽諸葛亮之吩咐屯兵山上而被司馬懿包圍兵敗,這是二毛修改的《三國演義》中改編的。要是以後人人都看小說,以小說代替歷史,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今天小編要說的話題。我們還是來看看史書中是怎麼記錄馬謖失街亭的過程吧。

在《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中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解釋一下,也就是說馬謖並不是當時迎戰司馬懿的最好選擇,眾人都說魏延最為合適,但是諸葛亮不知為何力排眾議啟用馬謖為將,而且馬謖是和張郃戰於街亭,並不是被張郃包圍。畢竟《三國志》是陳壽寫的,陳壽所效忠的西晉朝廷承繼了曹魏的正統,所以不會對自己軍隊的勝利遮遮掩掩,這個記錄還是比較可信的。由此可見,馬謖失街亭固然有自己能力的原因,諸葛亮識人不明也有很大的因素。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馬謖失街亭,一直是後人熱議的話題,不少朋友認為馬謖死得很冤,為諸葛亮背了個大黑鍋。想當年馬謖依山而守,居高臨下,有勢如破竹之勢,尚不能擊敗來犯的魏軍,當道下寨,和數倍的魏軍正面交鋒,豈不敗得更慘嗎?真是這樣的嗎?馬謖守街亭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戰略要地——街亭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街亭,其又名街泉亭,地處於現今秦安縣廳東北45公里的隴城鎮一帶,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在古代是兵家必爭要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戰略意義十分重要

街亭一戰,勢均力敵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朋友一直認為當年街亭一戰,魏軍的兵力是蜀軍的數倍,其實不然,當時雙方的兵力應該是均勢,或許蜀軍在一定程度上,兵力還略多於當時的魏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從史料中找找蛛絲馬跡。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馬謖到底有多少人馬,關於馬謖具體的兵力史料上並沒有詳細說明,但當時作為副將的王平因與主將馬謖觀點不一,從而獨領一軍當道駐防,這一軍的人數是有記載的。據《三國志 王平傳》記載: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

這裡寫到了王平所分的一軍尚有一千人,加上街亭的重要戰略意義,以諸葛亮用兵謹慎來看,我們可以大致推測當時馬謖和王平帶過去守街亭的兵力應該在一萬左右。

再看魏軍,當年領軍與馬謖於街亭交戰的是曹魏名將張郃,時抗拒諸葛亮北伐的魏軍都督是曹魏名將曹真,話說當時曹真總共帶了多少兵馬阻擋諸葛亮呢?《三國志》注引《魏書》中明確記載:

“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可見當時曹魏據敵的總兵力才5萬,作為前鋒的張郃難道將所有軍隊都帶去打街亭了?那主帥曹真豈不是很尷尬?話說張郃到底能帶多少人過去呢?據我估計,這個人數應該也在一萬左右,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其一:當年張郃擊敗馬謖後,由於有王平的一千兵馬尚在,而擔心中埋伏,不敢追擊。已是擊敗了蜀軍主力,若是在兵力絕對的優勢情況下,張郃縱使謹慎,也沒有不乘勝追擊的理由,之所以不敢冒進,其兵力有限也是個原因。

其二:街亭是戰略要地,魏國不可能不重視,所以張郃所領之兵不應該在一萬之下。

其三:史料記載,諸葛亮曾對街亭一戰發出了一番感慨: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按照諸葛亮所說,當時蜀軍應該還略多於魏軍的,而此戰之所以大敗,皆因馬謖不聽諸葛亮之言所造成。

所以當時魏蜀兩國在街亭的兵力應該是個均勢,假若當年馬謖當道據守關口,憑藉街亭的有利地勢,分兵設伏於兩山,阻擋魏軍應該不成問題,那麼馬謖當年為何要執意依山紮營呢?最後為何終致慘敗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馬謖街亭戰敗,或許因急於立功

街亭其實是一條要道,那一帶共有略陽、街亭、隴坻三個據點,而略陽、隴坻這前後兩個據點是天然屏障,而街亭一處相對空曠,想當年馬謖率先來到街亭,如果佔領險要地點,修建工事,積極防禦,張郃也是斷然不可破街亭的。但馬謖並沒有這樣做,他反而將軍隊駐紮山上,這在以守為前提的戰略佈局來說,馬謖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當時副將王平也指出了馬謖做法的不當之處,再三勸阻如此行事很危險,恐敵軍切斷水源,到時候不攻自破。後來也正如王平所言,張郃斷了馬謖水道,馬謖以慘敗收場。

但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考慮的話,馬謖的做法或許也是可行的,那便是以攻為前提的戰略佈局,依山駐紮,有居高臨下之勢,若被敵切斷水道,糧道,則正好可效仿當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法,置之死地而後生,憑藉山勢往下衝殺,勢如破竹,可敗魏軍。這也是為什麼馬謖當年要選擇在相對難守的街亭與魏軍交戰,其意不在防守,就是想與魏軍正面來一場交鋒。

那麼為什麼雙方勢均力敵,落敗的卻是馬謖呢?

其一:這是馬謖第一次領軍作戰,領軍經驗不足,而又立功心切,然破釜沉舟之計豈是隨意可用?馬謖不是項羽,沒有那份魄力。

其二:馬謖與王平不和,行軍打仗,最忌諱的便是將帥不和,將帥不和也會導致軍心不穩,所以未交戰,已先敗一招。

其三:對手強大,張郃乃曹魏名將,所領又是騎兵,正面交鋒,肯定是吃虧的。

馬謖失街亭,時也,命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這個問題裡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第一,不是馬謖主動往下衝,是張郃主動向上攻。此時蜀漢士兵糧水兩缺,哪裡力氣和士氣?居高臨下的優勢早失去作用。第二,兵力問題,馬謖面對的應該沒有數十倍的魏國騎兵那麼誇張,甚至兵力對比上差不多,關鍵是曹魏確實有騎兵的優勢。


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關中三郡響應,根據《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記載,群臣一下沒了主意,但是曹叡認為諸葛亮必敗,乃部馬步騎五萬拒亮,還特進張郃,都督諸軍。但是,根據街亭的地形,街亭口就像一條道,三郡反叛再加上兵貴神速,張郃到達街亭應該是曹魏軍前部,以騎兵為主。因為《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反思這一戰原文:“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於兵少也,在於一人耳”。這個記載已經很明確了。那麼,再順著諸葛亮的話說,戰爭並非在于軍隊的數量多少,主要還是帶兵之人。



所以,無論張郃帶領的軍隊有多少,馬謖如果能好好利用街亭的地形,要抵禦張郃問題其實不大。街亭入口就是一條道,四周都是山,從抵禦曹魏精銳騎兵的角度來說,把部隊放上山也沒有錯。畢竟騎兵適合在平原衝擊。所以,馬謖放棄街亭相對平坦的市鎮,這是避開對方之所長,還可以利用蜀漢軍隊善於山嶺作戰的優勢,只是,馬謖作為主帥經驗畢竟是有限的(當然現代人,包括筆者也是“上帝視角”了)。因此,經驗豐富的王平提醒了馬謖,可惜王平目前只是裨將軍,職務更高的黃襲等人都沒有說話,馬謖自然也聽不進去。所以,張郃一來,就佔領了街亭的街市,而且一看馬謖軍都在山上,楞是把正規軍整得猶如山賊之眾,與其上山攻打,不如斷了他們食水,這招對付山賊叛逆屢見不鮮了。

(右邊紅圈內就是街亭口,街亭四周有很多險要的山地)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萬夫莫開,馬謖也忽視了街亭口的作用。如果他在街亭口部署兵力,修建堡壘工事,由於道口的狹窄,那麼張郃兵力再多,也會失去作用,騎兵的機動性也失去優勢,結果就是張郃軍長驅直入,沒有遭受多大的抵抗。那麼再退一步說,萬一街亭口在張郃猛烈的攻擊下,守不住了,這時候居高臨下的作用就可以發揮出來了。因為,張郃軍一旦在街口擊潰馬謖軍,必定追擊並進入街亭,這個時候提前在山上的埋伏的蜀漢軍,再從上往下出擊,先前被擊潰的士兵再反擊,那麼馬謖的勝算還是要比張郃大很多。依照張郃的“尿性”,一旦受到夾擊,可能會立馬會安排撤軍,這樣街亭還是一樣守住了。

所以,馬謖如果充分利用街亭的地形,修建工事,全力守住街亭的道口,問題應該不大。而且馬謖屬於防守的一方,在兵力調整上有很好的主動權,哪怕只是派王平的千餘人埋伏山上,如有萬一,擂鼓而下,那更是上了雙保險。


大飛熊騎士


首先,當時魏國全國的騎兵都沒那麼多。

要是像題主說的魏國有這麼多騎兵,早就把鮮卑人給滅了,實際上魏國一直受鮮卑人的騷擾之苦。

不過當時魏軍實力確實要遠超蜀軍,所以街亭之戰無論發生在什麼地點,都改變不了魏軍攻擊蜀軍防守的態勢。

其次,街亭是兵家必爭之地,但並沒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

街亭這個地方是魏軍南下的重要通道,但並沒有雄關扼道,這給蜀軍在防守的時候增加了不少困難。

還好,諸葛亮交代給馬謖的人任務是在規定時間內拖住經過這裡魏軍,給諸葛亮贏得勝利爭取時間。

因為這個原因,馬謖才將蜀國軍隊駐紮在山坡上,居高臨下並且簡單修築一些壁壘,來抵禦魏軍。而魏國軍隊即便是攻下街亭,他所面對的主要敵人馬謖的蜀軍並沒有被殲滅,有這支軍隊在,魏軍就難以深入攻擊,馬謖只要切斷魏軍後勤,讓這支軍隊陷入補給不暢的困境,魏軍就會不戰自潰。

可見攻下街亭沒有任何意義,只要當地還有蜀國軍隊,即便什麼都不作,都可以讓魏軍寢食難安。

所以,馬謖守街亭重點不是能否守住街亭這個小鎮,而是在於能否利用街亭這個咽喉要道起到對魏軍的牽制作用。

在這一前提下,放棄小鎮街亭,將主力駐紮在山上,依靠地理優勢抵禦魏軍其實是上策。

馬謖錯在放棄了對水源地的控制,就如同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放棄水源地導致士兵沒有水喝,水冷機槍也沒有足夠的冷卻水,以至於號稱戰力強悍的數萬精銳在短短三天內就被全殲。

街亭之戰也是如此,當魏國軍隊切斷水源地的時候,蜀國軍隊就陷入了困境,這導致軍心不穩,魏軍很輕鬆就擊敗了蜀國軍隊。

反過來說,如果當時蜀軍牢牢控制了水源地。蜀軍補給充足,在與魏軍作戰的時候,就可以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只要按照規定時間牽制這支敵軍,魏軍遲早會收兵撤退。這時,馬謖背水之戰的策略就和韓信當初的背水之戰有了異曲同工之妙。

當初,韓信在井陘之戰中,率領漢軍背水列陣,趙軍主力傾巢而出準備全殲這支軍隊,漢軍無路可退只好奮力抵抗,趙軍見不能取勝只好退兵,沒成想大營已經被韓信派出的輕騎佔領,並插上了漢軍軍旗。趙軍認為大勢已去,由退兵變成潰退結果被韓信擊敗。

那麼,馬謖的奇兵在哪裡呢

實際上,如果把馬謖的街亭看做背水之戰的戰場,諸葛亮所率領的主力軍隊就是馬謖所期盼的奇兵。只要諸葛亮取得勝利,攻打馬謖的魏軍就會認為大勢已去,只能退兵,如果這時馬謖率軍從山上殺出,很可能會取得街亭之戰的大勝。如果馬謖在街亭之戰中取得勝利,他就會被諸葛亮封賞,從而成為蜀軍第二號人物,因為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

可惜的是,馬謖太不給力,沒能等到諸葛亮在另外一個戰場取得勝利。於是,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了。

以上


歷史風暴


馬謖在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平地築城幾天能擋住幾倍的魏國騎兵嗎?



一般來說,高處往下,具有衝擊力強優勢,但也有立腳不穩、踩偏踏空、歪失重心、近敵時容易被動、被傷,甚至送命等缺陷。所以,馬謖所謂“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只是曲解兵法,並不是取勝之道。



提問說的平地築城,就是馬謖到達街亭後,初步看了地形,很自負地說,側有獨山,四面皆不相連,樹木密集,是天賜之險,最好的紮營位置。王平則反駁說“屯兵當道,築起城垣,魏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



築城抵擋攻擊,包括騎兵衝擊,這是冷兵器時代常用方式,效果也不錯。比如,曹操在渭橋之戰中,冒嚴寒、頂風雪,利用連日陰雲布合,朔風驟起,驅兵聚沙築城,隨築隨凍,冰結成型,馬超的西涼騎兵何等厲害,也只能望城興嘆。從街亭防衛戰看,馬謖是就地防守,魏兵是長途奔襲,馬謖是以逸待勞,張郃是疲憊之師。



還有,就地防守不等於龜縮紮營之地,死等捱打,抓緊敵軍來臨之前,或者雙方相持過程中,瞅中機會,選擇合適地域,派遣精幹特種兵、突擊隊挖掘壕溝、陷阱、佈設鹿角、蒺藜、絆碼釘、木柵欄等等障礙物,還可在險要位置,設置連弩、擂木、滾石等,可以大大延緩、遲滯、減弱敵軍攻擊力度。



曹操渭橋築沙城,是在當年九月,而馬謖守街亭的上一回,就是諸葛亮乘雪破羌兵,估計當時天氣還很嚴寒,既然王平這麼說,也許築城當時是可行的。曹操築那個沙城,在雙方對陣、相互攻擊、戰事不斷的間隙,爭分奪秒,搶時間、抓機會,一夜之間就基本成型。當然,這是很粗糙、簡陋的工程。待重挫敵軍,局勢穩定後,肯定需要重新加固。



說明一點,街亭與長安一帶不同,並不適合騎兵作戰,演義中也沒有刻意表明,張郃、司馬懿是以騎兵進攻,導致街亭失守。因此,平地築城與阻擋魏軍騎兵,沒有必然聯繫,也與街亭防衛戰風馬牛不相及。



綜上所述,如果當時的馬謖馬參軍,不說集思廣益、發動士兵、如果認真聽取副手--副將王平的意見,在這麼一件大事上,不任性隨意、狂妄自大,能慎重分析、研究街亭守備,那沒準空城計、斬馬謖,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就難發生,《三國演義》的熱度興許會因此降低一些。(3:13)


流譽後


為了拿下隴右全境,所以必須要阻擊住張郃來支援的5萬人,當時諸葛亮心中有兩個人選,一是魏延,二是吳壹。但最後派了馬謖。為什麼派馬謖,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應該是諸葛亮覺得他合適。

由關中來隴右必走關隴大道,魏軍長途奔襲,來的幾乎全是騎兵,為了爭取時間只能走關隴大道,也只能過街亭,搶先佔領該地,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展開阻擊。街亭在山谷中,兩側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側被稱為南山的,頂部平緩,向下三面皆陡峭,馬謖決定把人馬拉到南山上,待敵人前來攻打,居高臨下,把敵人打敗。王平當時不同意,但馬謖不聽。結果可想而知,蜀軍大敗,四散逃命,只有王平率領的一支人馬,臨戰不慌,他們不斷敲擊戰鼓,張郃以為有伏兵所以沒敢猛追,蜀軍守街亭的 1萬人馬最後只剩下王平帶回來的 1000多人。

如果現在去古街亭戰場做一番實地考察,就會發現此處確實十分險要,兩邊的山很高,秦隴大道行至此處,出現了一道地質斷層,西邊比東邊高出十多米,成為一處斷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為依託修成的。街亭要塞的作用實際是防範由東面而來的敵人,對西面之敵卻沒有任何作用,如果隴右一帶有人造反,他們會想起街亭,用它來抵擋曹魏的大軍,所以街亭要塞不會被好好修葺加固,甚至為了防止被敵人利用,還會刻意破壞。所以馬謖來時看到的應該是殘破的要塞,馬上築城禦敵肯定是來不及的,所以馬謖把人馬拉上山,他認為張郃是去救援的,必然會急於求戰,這樣拖延援兵的目標就達到了,但水源問題逃不過名將張郃的眼睛。

所以馬謖在街亭敗了,不要說平地築城,就是加固現有的街亭要塞都來不及,而與張郃野戰,1萬人難敵張郃的5萬人,況且馬謖只是個參謀,沒有武將的戰場經驗,資歷難以服眾,與基層官兵也不熟。而在這一戰後馬謖自知犯下大錯,居然潛逃了。

參考書目:南門太守《三國全史》


MP-Link


這事兒要想談明白,那得從消失的羅馬軍團談起。

公元前53年,羅馬人進攻安息,也就是波斯、伊朗。在卡萊,羅馬人慘敗。但後來清點人馬,發現有1000人不知所終。這就是著名的羅馬軍團消失之謎。實際上這支羅馬軍隊當時突出重圍之後,並沒有向羅馬方向返回,而是向東方走了。

當時是安息人2萬打羅馬人4萬,所以在戰場上出現缺口,導致這1000羅馬人突圍,逃出生天的可能是極大的。作為戰敗的軍隊,回羅馬應該是會受到嚴懲的,這支軍團有不敢回去的理由。而羅馬是極其善戰,崇拜武力的社會,作為戰敗者,這支軍團也有沒顏面回去的理由。當時安息人是勝利者,他們主宰著戰場,這支軍團還有後路被截斷,沒路可回去的理由。所以,他們選擇了東方並不奇怪。

這支軍團突圍後,由中亞走到了中國的西域,最後遇見了匈奴。在那裡他們當了僱傭軍。當時的匈奴還處於骨簇的時代,用魚骨、獸骨做箭頭。當他們遇見裝備鐵劍、鐵甲、盾牌、標槍,排著整齊隊形的羅馬人,一定是很新奇的。羅馬人也是淪落異鄉,人數少,為了生存,只能與匈奴人開始合作。

公元前36年,漢軍出擊匈奴,就遇見這了支軍隊,他們排著羅馬人標識性的魚鱗陣。仗打完了,漢軍收編了這支特殊的部隊,留為己用。此時距離安息戰敗已經過去了17年,漢軍收編的這支軍隊也是1000人左右,這裡面有了個新問題,就是從安息逃過來的這一千人後來實際上是分佈在了西域很多地方,被漢軍收編的只是其中一支。

很明顯,在過去的17年中,這支軍隊是開枝散葉了的。他們在路上肯定不斷有人死去,也肯定是在不斷的吸收沿途的青壯年。也肯定會有很多人在路上結婚生子,娶了或者是搶了沿途部落的婦女。在血統上,被漢軍收編的這1000人已經不是純粹的羅馬人了,但羅馬的戰術傳承下來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再往後,這支人馬就留在了中國的西北邊境,守衛國門,並逐漸融合到了當地的民族中。但是,他的戰術、打法一直在延續。直到200多年以後,另一個人的出現,帶領著這支軍隊的後裔再一次登場,這個人就是:馬超。

馬超,作為東漢末期的猛將,他前半生的主要業績就是鎮守帝國的西北。而那支羅馬人的後裔,恰好就在他的轄區。所以這支人馬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馬超的部隊。而馬超軍隊的特點就是:結陣、投擲標槍。當然馬超的部隊也是一支多民族聯軍,成分和戰術都很雜。他手下比較出名的還有騎兵,這是西北的漢人與羌、氐人的結合。步兵這塊,有羅馬血統。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清楚了,馬超投靠了劉備。這支羅馬軍團的餘脈來到了蜀國。

蜀漢的歷史可以以劉備的去世為時間節點。劉備在世的時候,他是蜀漢的核心,他去世以後,諸葛亮是蜀漢的核心。但你仔細看看歷史,劉備時期的蜀漢軍隊與諸葛亮時期的蜀漢軍隊是不同的。劉備在世的時候,他們軍隊還是關羽、張飛、趙雲這些將軍縱馬馳騁的形式,跟中原的其他軍隊沒什麼不同。但到了諸葛亮的時期,蜀漢的軍隊就已經變了。

魏國擅長的是騎兵機動作戰,吳國擅長的是水軍江河作戰,蜀國的強項是:步兵,結陣作戰!而蜀軍的步兵結陣作戰,就是吸收了羅馬軍隊、馬超軍隊的戰術。

諸葛亮這個人被三國演義神話了,在小說中他極其擅長各種機謀,詭計。但在正史中這恰恰是他的不足的地方。諸葛亮擅長的是治軍,而不是臨陣發揮。他的強項是組織資源,把一群老百姓訓練成強悍的士兵。行軍,紮營非常嚴密得法。等到了開打的時候,就得派其他的將軍了。

在諸葛亮的時期,他把蜀軍治理得相當不錯,當時的蜀軍是很能打的。我們談歷史,不能按照三國演義裡那個神壇上的諸葛亮來思考,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蜀軍是攻勢一方。蜀軍不服魏軍。不管你魏國綜合實力多強大,即便你人口眾多,糧食豐厚,名將如雲,士兵充足,但面對諸葛亮帶領的蜀軍,魏國只能是被動防守,靠著把諸葛亮熬死獲得優勢。

蜀軍當時的強大,就因為諸葛亮繼承和發展了馬超帶來的結陣戰術。而且他還發明瞭當時的衝鋒槍:連弩。蜀軍平地結陣,以盾牌築牆,就是一座移動的城堡,再以連弩、弓箭射擊,魏軍根本撈不到好果子吃。

魏軍的優勢在於騎兵,但那個時候馬鐙還沒有被髮明出來。士兵在馬上只能靠兩腿的力量死死的夾住馬肚子。當時騎兵的戰鬥力不高,跟後來的隋唐騎兵、契丹蒙古騎兵沒法比。當時魏國騎兵在馬上的機動能力很差,不能做上點難度的動作,一個鬆懈就會在馬上掉下來。以那種情況,魏國騎兵去衝撞蜀國的盾陣屬於作死,撞盾牌上,人也飛出去了。

終於繞到街亭了。不過剩下的事情就好談了吧?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教導:平地結陣。魏軍打不動蜀軍。但什麼事都是反正面的,蜀軍結陣,魏軍打不動,但蜀軍的步兵機動能力那是太差了,他那個城堡移動是相當的緩慢。你打不動我,我也追不上你。

而馬謖選擇了上山結陣,這明顯是作死了。確實,馬謖在山上結陣,魏軍還是打不動他,但你也下不來了。人家把山團團圍住,你根本衝不下來。衝破重圍,首先你的部隊要有很強的突擊能力,要快,要猛,但這是蜀軍不具備的。蜀軍的優勢在於堅固,速度是不存在的。

蜀軍最後也不是被打敗的,是被渴敗的,山上沒有水源。穿著那麼厚的鎧甲,扛著盾牌,還得打仗,這人一天不喝水是什麼結果?2天不喝水啥效果?3天下來,自己就崩了。

如果蜀軍有水有糧食,弓箭充足,5000人守幾個月都沒問題。

現在很多人對軍事的瞭解都來自於遊戲、影視劇,張嘴就:狙、狙。這都是幼稚園水平。考慮戰爭問題,談武器參數是小學生,談戰術謀略是初中,高中水平你得談:後勤、綜合國力。大學水平談啥?文化、人性。

打仗,古代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啥喝啥。現在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錢。

馬謖為什麼失敗,他光考慮部隊咋作戰了,忽略了人一天不喝水就完犢子了這個小常識。他當時要是找個有水源的平地結陣,魏軍打不動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