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賺石?撞石?

2006年《瘋狂的石頭》據說是該年最瘋狂的一部電影。上映一週後,享受到"好萊塢大片待遇"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不知它是否講述鑽石的故事,但我覺得用它來形容眼下的玉石倒是很貼切的。近兩年來富人階層把大量資金揮霍在奢侈品的消費上。以至於還存在大量貧困人口的中國竟然在09年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佔到全球市場的25%以上。2010年消費熱點:金銀珠寶同比增長46%,滿世界擲錢購買奢侈品的中國人令老外咋舌!但據統計:2010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8%,是“十一五”時期最低的一年。可想而知,購買奢侈品的都是些什麼人?

前30年國人的道德在世界範圍都是超高水準的,使命感、互助心、低犯罪率是當時的獨特成就。但現在,投機作為一種風潮開始侵襲這個曾經淳樸的國家。股市、房市、珠寶市無處不見猖獗瘋狂的投機行為。曾經善良憨厚的人們現在變得自私、貪婪,一個個烏眼雞似的,人人都想一夜暴富。這與富翁們的示範效應不無關係。電視媒體的狂轟濫炸,連篇累牘的宣傳更是起到負面教育的作用,連以前上不了檯面的黃龍石眼下也身價百倍!電視本來有塑造道德、價值觀和各種美好國民素質的重大作用,它影響著社會人民群眾的思想。可現在國民價值觀混亂且低俗,個個利慾薰心,一句話:都是電視惹的禍!人們挖空心思,專心炒作(實際就是欺騙與詐術。)正因如此,小小鹽巴也因日本核輻射洩漏而瘋狂了一把!

我們不禁要問:電視將把國民引向何方?由於我國的體制漏洞,極少一部分人暴富起來,但他們的所作所為與大多數民眾的生存狀況極不和諧。購買收藏奢侈品畢竟是少數人的遊戲。電視如此高頻率地講解玉石,是普及奢侈品知識?還是有其他目的?由於電視的特殊地位和強大作用,它幾乎可產生振臂一呼,追隨者眾,趨之若鶩的效果。至少也會潛移默化,讓人慢慢著魔,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別是"不能把醉漢弄醒,就把醒漢弄醉吧?"讓廣大窮人痴迷於鑽石,總不是件好事。一個民族真正富有和強大不是因鑽石,而是文化和做人的價值。就算比我們富得多的美國,也鮮見對鑽石如此狂熱。

讓我們來剖析富翁為何瘋狂購買奢侈品?由於過份炒作,奢侈品已漲了千百倍都不止,假若三年早知道,多多購進鑽石,現在豈不是大賺特賺,真乃"賺石"!那麼,亡羊補牢,猶時未晚,現在還等什麼?於是傾其所有,大量購進。而老外認為:“奢侈品是人類最高形式的消費宗教,不是用來使用的而是用來感受的。"淺嘗輒止,物以稀為貴,多了就沒意思了,幹嘛要將它搞濫?氾濫不就成災了嗎?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老外喝人頭馬,一盎司要晃半天,中國富人三兩口就幹了半斤。這是不同的價值觀在品酒方式上的體現。一個人只有達到宗教之狂熱,才有可能為一種不值得的東西,付出很大的代價。但上帝要人滅亡,必定先讓他瘋狂,難到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撞南牆不回頭?非要等鑽石變成"撞石"才能被撞醒嗎?

說得刻薄一點,將奢侈品價格炒高來保值增值是沒有文化的表現。看看美國人是怎樣賺錢的?遠隔千山萬水, 人家把手伸進中國,掌控了我們炒菜油的定價權,那才叫賺死了!如果說曾經的"黃金"美元,"石油"美元有太多霸權的味道,那麼現在(或將來)的"低碳”美元則是科技文化的體現。再看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賺錢案例:從狙擊日元、泰銖、人民幣到顛覆墨西哥的玉米,馬來西亞的大米,哪一樁沒有精深的博學和超人的智慧?人家甚至可以玩"虛"的一一隻經營品牌符號本身,物質產品放到別國生產,靠符號的"價值"來賺錢。我們為何不能像美國那樣興風作浪,指東打西,頤指氣使一一全世界都是我說了算!慨因我們眼中只有玉石,耳邊只聽升值,心無旁顧,不學無術,焉能進步?

金銀珠寶值錢是已存在了上幹年的道理,即使目不識丁者未必不知,它已經老掉牙了。能不能“舊池裝新水,昔樹發今花。"來點新的?不能創新的民族是落後又被動的,只能任人宰割。除了玉石,電視難到真沒有別的好講啦?冗長的電視說教讓人看得打瞌睡,哪怕來句"東風吹,戰鼓擂,我是流氓我怕誰?"都比它強。成天賤賣"愚民"大餐,沒有對人類自身和社會的思考,不提倡學習科學知識,不提高文化素養,不營造美好事物的氛圍,永遠都不會有真正賺錢的智慧,倒有可能淪落為"超級窮鬼"一一有些富翁並不感到幸福。也許精神財富比物質財富更重要。馬克思並沒有多少錢,但仍是一個偉大的人,富翁與他豈能相提並論?

馬克思說:"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要求有多方面享受。"這涉及人的價值導向問題,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才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才能科學消費、合資消費。才能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