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豬投訴量居高不下,平臺模式可能是“病根兒”

近日,人民網旅遊3·15投訴平臺發佈了2018年8月旅遊投訴輿情,涉及在線旅遊企業的投訴145條,佔總投訴量的78.4%,其中針對去哪兒的投訴佔比54.5%,飛豬緊隨其後,佔比13.1%。而在新浪黑貓投訴平臺與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新京報、新浪新聞、新浪微博聯合發佈的《旅遊消費權益白皮書》中,飛豬的投訴量則位居在線旅遊行業第一。

飛豬投訴量居高不下,平臺模式可能是“病根兒”

(人民網旅遊3·15投訴平臺8月份投訴數據)

無論是用戶規模還是業務量,飛豬都與攜程有較大差距,但其投訴量卻長期位居第一名或第二名的位置,其用戶體驗之差可見一斑。一直固守平臺模式可能是飛豬長期佔據各類投訴榜前列的根本原因,具有平臺基因的去哪兒與飛豬可謂“同病相憐”。

在線旅遊垂直平臺“往事”

2005年2月,去哪兒網在北京誕生,成為國內在線旅遊行業首個比價搜索平臺,次年酷訊網成立。藉著互聯網搜索引擎爆發式增長的東風,在旅遊比價搜索領域也迅速成為一個巨大的“風口”,處於這個“風口”核心的去哪兒和酷訊成為當時在線旅遊比價搜索領域的“雙雄”。由於缺乏線下資源控制力,以及市場認知度不高,在成立之後的四五年裡,去哪兒和酷訊一直未能成為行業主流。時間到了2010年,百度的搜索引擎霸主地位基本穩固,各大搜索引擎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這一年飛豬的雛形淘寶旅行誕生了,一開始僅僅是淘寶網的一個頻道,連獨立域名的都沒有。主流OTA為了最大限度獲取流量,紛紛與去哪兒、酷訊以及淘寶旅行建立合作關係,這種和諧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去哪兒上市前。上市後的去哪兒意識到,要想進一步把“蛋糕”做大,保持足夠的用戶粘度,就必須親自做產品和服務,於是,逐漸開始“OTA化”。去哪兒收編了數千名從團購網站分流出來的地推人員,用於線下資源的開發,與攜程等主流OTA矛盾逐漸激化。酷訊沒能抓住轉型機遇,背後又沒有巨頭支持,在後來的競爭中逐漸沉寂,唯有淘寶旅行作為淘寶的一個事業部一直不溫不火的存在著。隨著百度、騰訊等巨頭紛紛加大了對在線旅遊的佈局,淘寶旅行逐漸得到阿里高層重視,開始了第一次改名,阿里旅行·去啊誕生,2年後即第二次改名,飛豬由此誕生。儘管名字換了兩次,但平臺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模式先天不足,服務體驗註定不可靠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分支,旅遊業是服務密集型行業,而由於供給端的高度集中,提供旅遊服務的在線旅遊同樣也以服務為立足之本,做不好服務就做不好在線旅遊。無論是當年的淘寶旅行,還是如今的飛豬,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手裡有阿里的資本和支付寶的流量支持,但卻一直沒能在旅遊行業做出太大的名堂,究其原因還在於服務上。服務一直是飛豬平臺模式的“短板”,即便再怎麼加大監管力度,通過多大百萬量級的商戶把服務品質傳遞給用戶,最終都不免會走樣,畢竟每一個商戶都有自己的利益。

再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飛豬投訴量話題。針對飛豬的投訴除了數量長期居高不下外,投訴的內容也有共同點,例如機票航變退改困難、酒店訂單確認失誤、機票訂單莫名其妙被取消等等,出現頻率最高的投訴類型均指向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服務的可靠性。為什麼飛豬的服務可靠性不佳?根本原因就在於飛豬不願意幹“力氣活”,底層服務和核心業務流程都交給商戶去做,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推廣芝麻信用的信用生態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