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李集镇陈东村:“双+”模式提升产业带贫实效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 通讯员 王涵 张星)李集镇陈东村地处郾城区、临颍县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偏远村庄,也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探索“双+”产业带贫模式,即“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和“产业基地+贫困户”,致力拓宽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已于2017年底脱贫出列。

“产业基地+贫困户”。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源,打造产业发展平台。2017年,该区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利用陈东村内现有村组荒坑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600平方米,并与漯河市亿峰服装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扶贫产业基地和服装加工车间,吸纳贫困人员就近就业。目前,已有60余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及弱劳动能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达1万元以上。此外,产业基地每年租赁费3万元,80%用于帮扶村内贫困户,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切实解决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和贫困户不能长期受益的问题。“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我上个月挣了2000多元呢!”今年30岁出头的张凤娟是李集镇陈东村的一名贫困户,公公、婆婆体弱多病,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正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7年,村干部将她安排到村口的产业扶贫基地上—班,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后的生活,肯定是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陈东村结合村里有红薯种植、粉条加工的传统优势,制定了“实施产业扶贫、实现长久脱贫”的工作思路。2016年5月,整合土地180亩,成立陈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通过出售红薯和三粉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年底人均保底受益900元,合作社还可带动红薯产业生产、流通环节等相关行业发展,并优先安排有劳力的贫困户到合作社打零工,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