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頭村的“前世今生”

北行頭村的“前世今生

  • 北行頭村位於壺關縣東南部,平均海拔1400米,距縣城25公里,是晉豫兩省的交通要道,省道蔭林線橫貫東西,長平線直穿南北。版土面積6.4平方公里,耕地1609.15畝,荒山3200畝,林2760畝,全村共565戶,總人口1936人。
  • 北行頭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史料記載,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0年),壺關縣移治於穎陽崗(即今壺關縣東井嶺鄉北行頭村)。據《壺關縣誌》【清•道光版】第827頁續志捲上:疆域志•山川部分記載:益陽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山下有行頭村,故益陽城在焉,故又名城頭。
  • 2009年3月,在長治市城區北董村西邊一個工地上發現6座古墓,經文物部門專家斷定均為宋金時期古墓,其中一座內有精美壁畫,出土的金故郭公墓銘上記載:公諱周,潞州上黨縣北董里人也。曾/大父失諱,祖喜,父進,世以農為業。其先佔籍於壺關縣北城頭,後因兵亂,遷今所居。墓銘的大致意思是:墓主郭周的曾祖父郭喜、父親郭進及自己世代為農。郭家曾居住於壺關縣北城頭,後因戰亂而移居潞州上黨縣北董村。
  •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員周峰在《北方文物》(2018.2)中撰文(《金代郭周墓銘考釋》)指出:北魏壺關縣治設在今壺關縣東井嶺鄉北行頭村,其南今有南行頭村,金代此地因有北魏古城,故名為城頭,後城頭音訛變為行頭。
  • 南、北行頭之間有山,名曰神山,屬太行山系,東西走向,由砂頁岩和黃褐土組成,海拔1505.5米。神山故時稱益陽山,又名穎陽崗。據《壺關縣誌》【清•道光版】第827頁續志捲上:疆域志•山川部分記載:益陽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山下有行頭村,故益陽城在焉,故又名城頭。世俗謂此山據太行之首,逐有其稱,疑非。蓋即後魏壺關縣誌之穎陽崗也。又據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載:後魏壺關縣羊腸坂行頭之厄,然則行頭乃羊頭山之厄,益陽之穎陽一聲轉也。
  • 古時山上有宮有祠有廟。
  • 宮為公元386年—公元394年中國五胡十六國時鮮卑慕容氏西燕皇帝慕容永修建的避暑行宮,祠為慕容祠。據《壺關縣誌》【清•道光版】第1065-1067頁續志卷下:附錄•金石部分《慕容廟碑》記載:慕容永皇帝在此避暑之年,周圍村莊遇到大旱,方圓百里皆無收,民飢而死者成百上千。慕容永皇帝在此設壇祭天,祈降甘雨,解救百姓,使周圍村莊風調雨順,收成十分好,家家皆有儲蓄,日子富足有餘。為感其恩,當地百姓在慕容永皇帝避暑行宮旁修建慕容祠及慕容天子殿,並立石曰:“尊王而不尊霸,報德而不報功,豈理也哉?傳官有功於民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義不白乎?若晉慕容者世代戎族,自先代選居遼西棘城,始號為慕容部。至皝於成帝之時,初封燕王,其勢䆮盛。傳位數世,遂得割據偏方,妄自稱帝,僭乃甚焉!至於用兵爭搶,以力相勝,有功於世,其褒崇之也,故立廟以祀之。廟在壺關紫團鄉北城頭益陽山峰之上……”
  • 廟為三嵕廟,山上主要建築有一祠一廟、兩殿、三樓、三宮、四門、四廳。一祠為慕容祠,一廟為山嶟廟(三嵕廟),兩殿為天子殿、太尉殿,三樓為鐘樓、鼓樓、戲樓,四門為前門、玄武門、保國門、太平門,四廳為風雨亭、龍泉亭、望月廳、風雨亭。以上建築初建年代不詳,據《壺關縣誌》【清•道光版】及現存的碑文記載:大元延佑七年(1314年)正月對慕容祠進行了重修,大元致和二年(1329年)八月初四立石紀念;道光十五年對三嵕廟進行了重修;中華民國五年對慕容天子殿進行了重修。
  • 民國15年,天門會從林縣平順進入壺關,塔店村侯山凹人李官全被天門總會封為山西南壇傳師,並在神山嶺三嵕廟設立基地,會員發展到1000餘人。民國16年秋,閻錫山派兵鎮壓壺關天門會,神山嶺天門會五六百人列陣阻擋,被閻軍打敗,天門會神山嶺基地被燒燬,李官全在逃亡時被殺頭。神山嶺諸多建築第一次被大規模焚燬,但慕容天子殿、三嶟廟等大部分建築主體結構依存。
  • 民國27年2月19日,日軍第一次侵佔壺關縣城,國民黨27軍駐守北行頭村,徹底拆毀神山嶺慕容天子殿、三嶟廟等建築,用於修建碉堡,並在神山嶺構築防禦工事。民國29年4月,駐長治西火、老頂山和壺關300餘名日軍向壺關南部地區掃蕩,國民黨27軍駐守北行頭村的一個連隊在神山嶺全部戰死。至此,神山嶺所有建築經過戰火的洗禮徹底焚燬。
  • 村中央原有玉皇廟,始建年代不詳,廟坐北朝南,建築佈局為三進院落,平面佈局為長方形,南北長110米,東西寬32米,計有殿宇樓亭110間,佔地面積352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玉皇殿、東西配殿、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等,是一所較有規模的古建築群。
  • 解放後,玉皇廟在原有建築基礎上改為北行頭學校。
  • 1958年,中央團校、團中央少工部和壺關縣農業局在北行頭村玉皇廟共同創辦了太行人民大學,屬半工半讀學校,開設政治、語文、數學及1門專業知識課,1961年停辦。
  • 1991年,玉皇廟被徹底拆除,原有基地修建成北行頭九年制學校教學樓。
北行頭村的“前世今生”

北行頭村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