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啤酒竟然喝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唐納德·格拉澤(Donald Arthur Glaser,1926-2013),是世界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物理系教授、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名譽教授,因發明了著名的氣泡室(Bubble Chamber)而獲得196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喝啤酒竟然喝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唐納德·格拉澤

說起唐納德·格拉澤發明氣泡室的經歷,要先說一下物理學的發展。在19世紀以前,原子是西方物理學的最小粒子。19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瑪麗·居里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證明原子不是物質的最小粒子。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量子是能表現出某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單元或基本粒子。

喝啤酒竟然喝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

很快科學家就發現了兩種亞原子粒子:電子和質子。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這次科學家們又認為發現了最小粒子。20世紀30年代中期發明了粒子加速器,科學家們能夠把中子打碎成質子,把質子打碎成為更重的核子,觀察碰撞到底能產生什麼。西方物理學建立在實驗驗證的基礎上,但卻苦於無法觀測這些高能粒子。因為這些高能粒子屬於看不見、摸不著、無法實證的形而上的存在物!

喝啤酒竟然喝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發現中子的詹姆斯·查德威克

一次,唐納德·格拉澤在喝啤酒時,看到酒杯中一串串上升的氣泡,猛然想到自己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怎樣探測高能粒子的飛行軌跡。於是,他用啤酒代替高能粒子穿越的介質,順手拿起幾粒碎小雞骨頭代替高能粒子,等到酒杯中的氣泡冒完後,將其丟人杯中啤酒裡,隨著碎骨的沉落,周圍不斷冒出氣泡,用氣泡顯示了碎骨粒下降過程的軌跡。

喝啤酒竟然喝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啤酒氣泡

唐納德·格拉澤立即回到實驗室,經過不斷實驗,當帶電高能粒子穿越液態氫時,其所經過的路線同樣出現了一串氣泡,終於以這種方法清晰地呈現出高能粒子飛行的軌跡。科學家無法看到高能粒子本身,卻可以看到這些氣泡的蹤跡。唐納德·格拉澤因此榮獲196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喝啤酒竟然喝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氣泡室

從唐納德·格拉澤受到將碎小雞骨頭丟入啤酒產生氣泡的啟發,從而發明氣泡室的小故事之中,我們可以受到如下啟示:

①《中庸》第13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自然之道包括科學研究都離不開生活。唐納德·格拉澤正是把科學研究中的問題與生活中的喝酒聯繫起來,從而得到了啟迪,完成了自己的實驗課題,並榮獲諾貝爾獎。

②這個故事也可以反映出世界的物質性。西方物理學研究基本粒子的終極目的在於發現宇宙本體。不管是碎小雞骨和啤酒氣泡,還是高能粒子和氫氣泡室,全部都具有物質存在的屬性。所以,世界具有物質存在的屬性!

關鍵詞:諾貝爾獎 物理學 高能物理 啤酒 夸克

大哉!元氣、陰陽、五行!

美哉!華夏族群原生文明!

深層挖掘,傳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華夏人文!


部分內容和圖片取自於網絡媒體,特此感謝!本文還有部分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本文主要內容來自作者專著《中國根基:通向文化大國之路》。

作者郵箱:

[email protected]

自由文化學者

郭文喜

2017年12月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