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粮食工程”既抓农头又抓工尾

“优质粮食工程”既抓农头又抓工尾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优质粮食工程首先是生产优质绿色的粮食,然后才是延长产业链,直至到餐桌。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重在两个链条的发展,一是粮食价值链的提升,二是粮食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优质绿色高效粮食生产水平,粮食产购加销,拉长粮食生产链条,从产业链延伸上要效益,在多环节加工上提质增效,提高粮食生产和流通效率效益,促农民增收,促粮食企业增效。

当前应结合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布局结构调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采取内涵改造、低成本扩张等办法,重点培育造就一批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和购销龙头企业。应大力实施以强带弱战略,鼓励优势企业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整合兼并、股份制、租赁、科技入股、股权改造、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本,整合资源要素,推进粮食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龙头企业向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通过大型粮食企业的规模效益、成本优势、产品优势、产业链条长来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用市场化、规模化、创新发展手段真正打造培育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创新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粮食产业吃干榨净,循环闭合。当前尽快新上一批粮油骨干购销、加工龙头项目。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要求,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推进农产品购销深加工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企业投资、市场融资、吸引外资、政府、社会投资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资金,新上一批科技创新起点高、效益好、形成循环经济的骨干粮食加工、购销物流项目,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积蓄力量。应注意研究优化分配机制和规避企业风险的办法,使企业能够合理地优化组合劳动力资源和不断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大力开展优质粮食等农产品订单收购,优先采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业态,与农民、农场或粮食合作社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形成发散式的产加销模式。把发展优质粮食订单收购作为粮食产业经济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家庭农场或粮食合作社+粮食购销企业+用粮企业"、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通过"二次结算""多次结算"、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订单粮食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或粮食经纪人、家庭农场、粮食合作社、种粮大户参与订单的积极性创新性。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要靠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以市场为导向,粮食、农村农业、供销社、科技、邮政、畜牧、农机等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推动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要完善订单收购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订单收购合同,明确订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合同要详细、严密、操作性强。要建立诚信体系,一诺千金,严格按合同履行,做到优质优价,取信于民,切实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和奖惩水平。

实施科技兴粮、科技强粮,着力提高粮食产业经济科技含量。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牢固树立"科技兴粮、科技强粮"意识,把科技兴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积极支持粮食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粮食产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和支持粮食产业化企业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加强粮油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粮食加工深度、精度、加工层次和技术装备水平,延长粮食产业链,大幅度提高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引导粮食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广泛开展粮食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增加粮食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切实做好粮食标准质量工作。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管是粮食流通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有利于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发展和品质优化、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有序流通的原则,加强粮油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实行地理认证和有机认证,实现主要粮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质量和卫生。

积极探索对从事粮食收购、储存活动经营者进行监管的措施办法,制定并认真执行有害、有毒原粮的应急处置预案,严防不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的粮食和食用油流入口粮市场;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检测机构,落实监管经费,充实检验队伍,全面提高粮食质量监管水平。积极争创"中国好粮油"和粮油知名著名名牌。采用先进的质量标准加工工艺,组织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粮油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创中国名牌和省级名牌。充分利用全媒体,借助互联网、各种展销会和重大节庆活动,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供给侧质量。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引导粮油加工企业精选原料、精通工艺、精细加工、精美包装、精明经营,切实提高粮油产品的增值率。综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高效分离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粮油加工业向精深化方向发展。强化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粮油加工向深层次延伸。认真学习借鉴山东滨州、河南等省市经验,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精品肉类、豆制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面制品、粗纤维、膳食纤维食品、杂粮深加工、高油酸食用油等名优新特产品在食品中的比重,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

几点建议: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要从粮食生产源头污染治理做起。要由地方各级政府牵头,明确划分层级监管责任制。在田间地头,农业农村部门就要对粮食质量切实负起责任,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范围和剂量,控制药物残留,关停并转小造纸、小电镀、小化工等几小污染企业,严禁重金属污染,确保农产品绿色无公害。严格和细化规模化奶畜养殖、生鲜乳、猪、牛、羊等活体收购以及乳制品等的生产、销售、出口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责任。

在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收购、储存、运销过程中,粮食流通部门要负全责,单打单储单运,确保原粮无污染,质量安全。

粮食等农产品涉及哪个部门,那个部门就要对质量安全负责。在粮食等农产品加工、成品销售环节,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卫生等部门就要明确各自监管责任,一抓到底,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卫生。

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负总责,遏制土地和水资源污染,确保职能部门有效实施层级过程监管,形成上下联结,纵横贯通的,以各地政府为主,各职能执法部门分级分段负责,共同担当的土地、水资源、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管理体系。事前预防,监管到位,事后问责清楚、追溯有力,重典治乱,严惩不贷。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土地、水资源等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完善,建议坚持政务公开原则,实施大气、水资源、土地等环境监测结果的公开,提高公众认知度,食品卫生质量标准制订也要全过程公开,重新梳理已有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特别是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米面油制成品,所更新或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一致,同时紧紧结合国内的实际,与时俱进,做到科学、统一、效能、安全。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布局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沃野。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议尽快实行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制度,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付钱。

(孙晓明 孙辰龙)

孙晓明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粮食局直属分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