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密集調研電子科技板塊 加大布局消費及5G板塊力度

3月以來,A股呈震盪穩固態勢,保險機構調研熱情增加。截至4月10日,56家保險機構先後調研134家上市公司。從調研標的所屬行業分佈來看,電氣部件與設備、電子元件、基礎化工、個人用品、應用軟件、西藥、航天航空與國防等成為保險資金青睞的熱點板塊。

多位保險資管人士認為,今年第二季度,A股市場優質標的存在被緩步加倉的可能性。在分散風險的前提下,適度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將體現在選擇具有業績增長潛力並表現穩定的行業和個股上。分析人士預計,二季度,險資或採取“細水長流”的方式入市。

偏愛電子科技類板塊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相關調研數據發現,中國人壽(行情601628,診股)養老保險可謂是當前險資調研的“排頭兵”。今年3月以來,該公司累計對11只股票進行了12次調研,對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尤為感興趣,調研個股數分別達到6只和4只。

另兩家同樣“勤奮”的是亞太財產保險和前海人壽保險,共調研8只個股。這兩家公司調研個股的領域略有不同:亞太財產保險調研標的分佈較為平均,涉及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而前海人壽保險調研重點在中小板和創業板。

目前,接待險資機構調研次數最多的上市公司中,匯川技術(行情300124,診股)排名第一,被調研了13次,中國人壽養老、平安養老、華夏人壽、長江養老、中信保誠人壽、太平養老等公司陸續“踩點”。其次是恩華藥業(行情002262,診股),被亞太財險、友邦保險、天安人壽、吉祥人壽等險企調研了共9次。第三是廣聯達(行情002410,診股)和珀萊雅(行情603605,診股),被調研8次和7次,分別接受了中國人壽養老、亞太財險、渤海人壽、長江養老、中國平安(行情601318,診股)等險企的調研。

曾經參與廣聯達調研的保險公司研究員認為,2019年,廣聯達公司造價業務計劃在原來11個地區雲轉型的基礎上,新增10個地區進行雲轉型。同時,造價業務在2018年至2020年這三年非常重要的任務是保證轉型,把存量用戶轉化成服務用戶。該公司也一直在嘗試儲備和研發增值業務,目前造價業務中的材價信息數據包已經是增值服務的一部分。未來還會結合客戶的需求,逐步開展比如雲空間、雲計算和智能組件等增值服務。

從調研的板塊來看,險企主要“扎堆”電子科技類板塊。電氣部件與設備板塊被關注最多,共16次,其中,中國人保(行情601319,診股)和長江養老連續調研2次;其次為電子元件板塊,共有9次,中國人壽養老連續3次關注;此外,應用軟件和西藥板塊也接受了險企9次的調研。

“從險企調研的情況,可以窺見二季度險資對二級市場的佈局。”川財證券分析師楊歐雯指出,險企調研行業分佈較為廣泛,涵蓋食品飲料、醫藥、材料及能源、電子元件等。

“這是因為險資從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分紅偏好的角度出發,對於業績增長穩定的大消費及成長性突出的5G、雲計算等方向會擇機加大布局。險企看好這些股票的原因可能更多在於成長性。”華北地區一位保險公司投資總監莫以琛(化名)認為。

加大布局消費及5G板塊力度

與險企調研時偏愛中小創的情況不同,在二級市場配置時,險資在主板上的配置比例始終維持在90%以上,對創業板的態度顯得非常謹慎。多位險企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指出,當前A股市場更多體現的是結構性機會,各主要指數可能會維持一個箱體震盪的走勢,二季度險資或繼續穩中求進。

光大證券(行情601788,診股)分析師謝超認為,險資重倉的中小創股票多屬於藍籌白馬、細分領域績優龍頭。持股數量顯示,保險資金對創業板公司的配置整體表現為增持,2016年以後,險資基本遵循著“低買高賣”的配置習慣,隨著經濟結構轉型、金融供給側改革對科技企業扶持力度加大,中小創板塊有望湧現更多受到險資青睞的公司。

楊歐雯預計,今年二季度險資或加大對大消費板塊的佈局。隨著時間的推移,銀髮經濟下的養老、教育、醫療產業的中長期投資價值有望提高。在高增長穩業績的驅動下,預期短期內險資不會拋棄消費這一投資邏輯。此外,5G、AI等概念成長空間的打開,吸引了險資的注意力,預計險資也將長期關注,靜待業績兌現。

“需要關注的是,險資已經開始關注軍工板塊。短期來看,軍工政策優勢較為明顯。疊加科研院所改制、混合所有制及軍品定價機制等改革有序推進,軍工板塊的市場表現有望平穩上行。這也符合當前險資的投資特點。”楊歐雯補充道。

國壽資產相關人士表示,要提高對估值的容忍度,結合宏觀數據潛在的超預期可能,股市繼續保持活躍向上的概率較大。在行業配置上,基本面有向上趨勢的行業,收益向好的概率較大;非銀、農業和化工是其當前主推的行業,本輪會經歷估值的持續擴張,目前還沒偏離合理區間的跡象,可以積極配置。

“未來,險資更重視公司的低估值、高股息屬性。隨著IFRS9會計準則的推廣,會進一步提升險資增加長期股權投資以及配置高股息公司的積極性。”莫以琛表示。

險資料繼續增配A股

截至2018年底,保險資金運用餘額中,股票和證券投資佔比約為11%。險資對股票資產的配置比例還遠遠未達到監管設定上限。從配置股票的角度而言,剔除價格因素,用重倉股數量衡量險資的主動增減持行為,2010年-2015年,在股票風險補償上升期,險資加速入市;2016年-2017年的兩年“慢牛”行情中,保險兌現收益的意願增強,入市節奏有所放緩。

“如果股市在一段時間裡上漲速度太快,反而會拖慢險資入市的節奏。今年以來的快速拉昇,可能促使險資進行一定程度的減持,以保證收益得到兌現。”謝超認為,長期來看,險資仍有望繼續增持A股。保險機構追求絕對收益,注重各大類資產隱含收益率的比較,面對長週期的無風險利率下行,A股風險補償還處在高位。

分析人士認為,銀行、地產可能成為險資增減持A股的主要對象。除此之外,在險資減持階段,減持幅度大的還有周期股,消費持股變動相對平穩;增持階段,行業偏好不明顯,對週期股、消費股持股數量都有提升。

未來險企會增配哪些個股?分析人士指出,對A股市場而言,保險機構或大幅超配銀行、地產。

光大證券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保險賬戶重倉銀行業市值達3381.32億元,配置比例約59%,超配41個百分點;險資重倉房地產業市值達865.41億元,配置比例約15%,超配11個百分點,兩者配置比例合計74%;相比之下,主動偏股型基金在銀行地產的配置比例僅為10%。

謝超認為,險資超配銀行地產板塊的主要誘因有二:一是銀行的系統重要性、地產公司大量的土地儲備,保障了保險資金投資的安全性。同時,銀行和地產板塊股息率具備比較優勢,可以滿足險資對收益穩定性的需要。與外資不同,高ROE並不是險資最看重的財務指標,保險更重視公司的低估值、高股息屬性。

二是險資對A股市場上股份制銀行的配置比例高於國有大行,配置比例最高的五隻銀行股是招商銀行(行情600036,診股)、浦發銀行(行情600000,診股)、興業銀行(行情601166,診股)、民生銀行(行情600016,診股)和工商銀行(行情601398,診股)。這可能與國有大行同時在香港上市,存在A、H股溢價,而港股市場機構投資者佔比高,波動小有關。2018四季度以來,險資已經多次增持工商銀行港股。

“除銀行、房地產外,險資傾向配置消費和公用事業類公司,但均屬低配。持有市值佔比居前的行業分別是非銀金融(配置比例5.07%)、醫藥(3.82%)、家電(1.87%)、食品飲料(1.68%)、交通運輸(1.43%)、電力及公用事業(1.38%)和電力設備(1.38%),其餘行業配置比例均不足1%。”謝超補充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