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黃埔緣何脫穎而出?

陳思勤

一年一度的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剛剛落下帷幕。熱烈的投資洽談氛圍被一首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彎彎的月亮》推向高潮。

這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2019形象宣傳片《黃埔之約》背景音樂,在此次年會黃埔分論壇上首次發佈。這首經典名曲,是在長洲島上長大的著名音樂人李海鷹的成名之作。曲中的“月亮”——“小橋”——“小船”以及“阿嬌”和“我”,正是長洲島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

這些意象,在這場主題為“追夢大灣區、投資首選地”的論壇上顯得別有深意。

激發李海鷹創作靈感的珠江水成就了黃埔千年不衰的商貿往來和開放包容。2000多年前,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黃埔的帆影槳聲開始連接中國與世界。

1784年8月28日,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首次抵達廣州黃埔港。一箱箱的瓷器、茶葉、絲綢、香料,一艘艘商船載著的“淘金夢”,在全球化還遠未興起的時候,黃埔就已成為那個時代的追夢地。黃埔港也成為我國迄今為止唯一沒有關閉過的對外通商口岸。

勇於擁抱世界的開拓進取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時間指針撥至改革開放之初。1984年,只有9.6平方公里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啟建,成為國家首批經濟開發區之一。

當時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跨國巨頭們開啟“中國時間”的第一站。從為人所熟知的寶潔、安利、百事飲料,再到本田、西門子、LG等相繼到來。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初期,這裡就已經是投資的首選地。

從過去跨國企業把製造基地放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到現在寶潔、GE、LG巨頭企業們密集佈局,把更重要的先進製造業項目、創新中心、新興產業板塊放在這裡。

雖然黃埔區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關係歷經幾次變遷,得益於一流的產業生態、一流的創新氛圍、一流的投資環境、一流的政策服務,這是一片投資熱土的景象並沒有變:

全球179個世界500強項目在此集聚,累計吸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3400家跨國公司投資創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克雷格·梅洛、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等569名高端人才欣然赴約,並在這裡放飛夢想、收穫成功。

歷經千年的黃埔港,見證了黃埔開拓奮進、揚帆世界的足跡。如今走在長洲島路上,迎面撲來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海風”。

城市無商不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公佈,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反應迅速,提出了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示範區”。

“示範區”的底氣何在?2017年7月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指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率先進行探索。區內先後推出了“承諾制信任審批”“訂製式審批服務”“來了就辦、一次搞掂”等改革品牌,率先實現企業開辦“1天辦結”,企業籌建邁出“一個月審批、三個月交地、六個月動工”快節奏,打造了“上管老、下管小”全鏈條、全覆蓋人才服務品牌,去年成功獲批全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正全力向營商環境改革的“國字頭”招牌進擊。

敢於擁抱變革的開放創新是不斷傳承的基因。對標國內外最高最好最優,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當仁不讓有底氣、有能力向營商環境改革的“無人區”邁進。

今年3月,該區成立了北上廣深四個特大城市中第一個、全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局。將對照世界銀行及國內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全國首個區級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一個可量化的指標體系。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區內將找準三地制度對接的“接口”,加強制度創新、制度供給,希望在全國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鮮活經驗,帶動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走深做實。

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在長洲島創辦黃埔軍校,成就了聞名世界的“將帥搖籃”,“到黃埔去”成為那個時代有志青年的流行語。如今,“到黃埔去”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這既是黃埔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向世界發出的盛情邀約,也是追夢人對黃埔這片開放、創新沃土的熱情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