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晚上小D睡觉后,看了一集《考不好 没关系?》,里面有一位父亲说自己得了很严重的病:恐辅症。什么意思呢?就是每次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他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凶孩子,并且拿起戒尺惩罚孩子。还有很多其他的家长同样是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出现了种种情形,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于是想来节目中治愈“恐辅症”。

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小D的幼儿园现在还没有家庭作业,看到大家对于辅导孩子作业表现出的恐惧感,让我想起朋友家有个二年级的孩子,自从上了小学后,每天晚上都需要妈妈或者爸爸轮流吼着写作业。我朋友和我说,现在每天都很害怕夜晚的到来,觉得这是一天最大的挑战。

周末时收到了朋友发我的一段视频,是他偷录了孩子妈妈陪着儿子写作业的过程(因为涉及隐私,朋友不想我分享,所以我就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在这个大概十几分钟的视频里我所看到的):

孩子开始写作业,妈妈坐在一旁说,“今天抓紧一点哦,我们争取9点写完,不要每天都弄到十一二点”。然后没两分钟,妈妈在旁边说了,“这个字歪了啊,擦了重新写”;又是没两分钟,妈妈又开始了,“头抬起来一点啊,这么小的年纪不要就变成四眼了”。之后,不绝于耳的都是妈妈的话,“笔不要握那么低,这个字写的笔画不对”,等等等等。

大概10分钟后,孩子开始心不在焉了,各种小动作都出来了,这时妈妈就开始教育了,“专心一点啊,你每天都是这样,没写多久就是各种情况,每天总要磨蹭到很晚”。之后视频就结束了,根据朋友说,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孩子需要不断提醒教育,才能像“挤牙膏”那样完成作业。

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我现在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学龄前儿童展开的,对于大孩子的教育并不太懂。但是当我看到这个视频时,我脑海里就像蒙太奇般的出现了另外一幕镜头:

一个2岁的孩子坐在餐椅上准备吃饭,还没张开嘴,妈妈就在一旁说,“宝宝,今天妈妈给你做了你最喜欢吃的面条,要多吃一点哦”。然后孩子才开始吃一口,妈妈赶紧在旁边扶着勺子说,“不能这么拿勺子,要这么拿”。又没多久,妈妈又在说了,“啊呀,不要玩食物啊,要认真吃饭”;“你看,面条都漏出来了”;“别光吃面啊,也要吃菜啊”。

结果妈妈越说孩子越玩,孩子越玩妈妈越说,最后孩子不想吃了,妈妈开始忍不住了,“你这个孩子每天都这样,饭不好好吃,总在玩食物,不要吃就别吃了”。结果孩子真不要吃了,妈妈又不忍心,开始追着孩子喂,“再吃三口吧,乖,吃完我们再下来玩”。

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不知道你们什么感受,对我来说这两个情景惊人的相似,而且本质都是一样的,对孩子过度的关注,甚至是控制,让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变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利之争”。

刚刚开始独立吃饭的孩子,和刚刚开始写作业的孩子,都在建立对于这件事的认知,而父母的态度是影响孩子认知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话语都是在“嫌弃”或者“指正”孩子,这就构成了孩子对于这件事最初认知:很有压力,非常不愉快,爸爸妈妈会不开心。当任何事情和负面情绪联系起来,他就会本能地回避。

当孩子开始回避吃饭、写作业这些事后,我们出于本能想让孩子多吃饭,好好写作业。但没有人喜欢被控制,也没有人喜欢被侵犯自己的界限,但在这些事上,我们每天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是在控制和侵犯,哄骗、贿赂、纵容、恐吓、打骂。于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就发生了。

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1、不要拾起权力角逐的绳子另一头

我在纽约学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一位教授曾经说过,当孩子拒绝或者挑战我们时,其实说明了孩子在探寻自己力量和掌控。这时,最好的做法恰恰是赋予孩子权力,而不是拾起了权力角逐的绳子另一头。

看到孩子不吃饭就焦虑,陪孩子写作业陪到差点“心梗”,这些表现本身就是已经说明了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加入了和孩子权力角逐的游戏中,理智地想一下,我们再着急也无法让孩子吃饭或者更快完成作业。而我们的情绪失控本身,恰恰就是在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可以“左右”父母。

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2、明白“陪伴”和“监督”的区别

年龄小的孩子刚刚开始独立进行一件事时的确需要父母的陪伴,吃饭、玩耍、写作业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陪同不是监督,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孩子的伙伴。

小D的认知老师曾经开玩笑说,很多家长所谓的“陪伴”,就像是一只大老虎盯着小白兔一样,虎视眈眈。孩子还没开始吃饭,父母就已经预设“孩子吃的不够多”;孩子还没开始写作业,父母就已经预设“孩子写作业很磨蹭”。于是这样的预设自然就产生过度关注,然后势必就会用放大镜一般去观看孩子每个细节,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干预,自然就有了很多反抗。

真正的陪伴是平等的,和孩子一起吃饭,而不是盯着孩子吃饭;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在旁边看书(当然不是玩手机)。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在一旁,如果需要帮助可以说。

归根到底,把吃饭和写作业正常化,

放下我们内心因为焦虑而产生的预设,不加评判地和孩子一起做这件事,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信任,这本身就是在赋予孩子掌控感。

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3、保持兴趣,允许进步空间

教授曾经分享过,当时他儿子小时候写作业时,也有写出格子,也有加法不会做的时候,他始终采取

容忍“不完美”,从来不会要求孩子擦掉从来。而且只要孩子请求帮忙,他二话不说就会支持,采取速战速决的态度。

但与此同时,他会在生活的其他时刻去帮助孩子“复习”,比如写出格子,可能是手臂力量还不够好,于是他们一起玩网球锻炼手臂力量;比如加法不会做,他们去超市购物时复习加法概念。

这样的“功夫在平时”,既是让孩子锻炼了技能,更关键的是保护好了孩子的兴趣。一件事情如果是辛苦的,人性都会逃避。真正“聪明”的父母明白,保持兴趣比今天强迫孩子做“完美”更重要。不要一开始就拿终极目标要求孩子,要知道只要兴趣在,很多技能都是可以不断精进的。

从小盯着孩子吃饭,孩子长大后父母八成患恐辅症

盯着孩子吃饭的父母和吼着孩子做作业的父母,他们也许很不同,两者说的是不同的事情,发生在孩子不同的阶段。

但是他们也许又很相同,透过现象看本质,那就是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本身,却没看到孩子想要表达的情绪,也没看到亲子关系中出现的越界问题,更没看到我们不自觉地加入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权力”斗争中。

像一只“小白兔”那样陪伴另一只“小白兔”,而不是像一只“大老虎”那样监督控制着“小白兔”,这才是支持者和陪伴者的定义。成长,永远都该是压力和支持的齐头并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