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本為男身,為何在中國隨著佛教傳播變為了女相?

靳源春


這個問題似乎就是錯誤的。

影視傳說

一開始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港版西遊記裡的其中一集有講觀音本來是興林國的太子,一心向佛從而出家為僧,但是他的妃子卻對他情根深種。為了讓妃子能醒悟,所以變成女相。

還有民間傳說有一位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小女兒妙善慈悲為懷,修行學佛終成正果,為觀音。《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據說有記載,不過可惜沒有看過這本書,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普及下。



佛教經典

《華嚴經》: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楞嚴經妙心疏》:寂滅現前,即觀音大士真像現前,要見觀世音者,當於此處著眼,常人謂觀世音是女人像,錯也,或謂是男像,亦錯也,乃至三十二應身,皆觀音假現之像,非真像也,真像是寂滅相,亦即無相之像,以一切像無故,能現一切像也。觀世音菩薩,以一身而現三十二應身。為天現天,為人現人,又於一類身中,對異類群機,顯現眾多異類身形。



總的來說,影視傳說這一類就放到一邊。佛教經典中個人比較認同楞嚴經上的觀點。觀音即非女相也非男相。男女之相皆是其表象,虛像。《金剛經》裡有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所認為的男相女相也許只是我們的迷障,是我們一群俗人所看到的樣子。觀音實際也應該是無相之像。

至於為什麼觀音在我們國家是女相。個人猜測也許是因為觀音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慈悲形象給人種女性內心柔和,富有同情心,愛心的感覺。這種無私的大愛有點類似於聖母(非貶義)般的存在,所以才這樣塑造。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打醬油醬打


觀音信仰在兩漢之際隨佛教傳入中國,便開始了漢化的進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觀音菩薩的女性化,從佛國裡的顯赫神祇一步步轉變為世俗的風華女子,以致律宗祖師道宣感慨到:"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宮娃如菩薩也。"(《釋氏要覽》卷二)。觀音菩薩的女性化過程實際上也是世俗化的過程,而世俗化的行為實際上是為迎合新環境的民眾信仰而本土化的體現。

將觀音菩薩按世俗人物來描繪,使神人之間的差別越變越小,這除了是對本土文化的妥協和融合,也有其淵源所在。




1、 菩薩視覺形象的性別特徵

早期佛教經典說到菩薩形象是太子形象,是悉達多太子或釋迦牟尼未成佛時的形象,也有佛經說菩薩是佛的兒子。如:《悲華經》記載:"有轉輪聖王,名無淨念。王有四子,第一太子名不眴,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所以作為王子的化身,菩薩的服飾也反映當時貴族生活的風尚。如:《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記載:"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曼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以為身佩。"《大智度論》卷二十四雲:"菩薩僧,蓄髮、戴冠、掛瓔珞之在家莊嚴形相"而觀音菩薩在印度誕生時亦是太子身份,故其服飾裝扮一般為頭戴寶冠,裸上身,披帛,下著裙,身上有項鍊、耳飾、胸飾、臂釧、腕釧等多種珠寶配飾。然這些裝束放在當時中國的文化視線裡,極易被視為女性裝扮。最初的感官印象對女性化確定了一種基調。如:宋代甄龍友《題觀音像》中則把觀音視為西方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菩薩美麗的裝束亦被世人稱之為:"東方維納斯"。

在佛教菩薩造像儀軌中的說明,也使其形象傾向於女性特徵。菩薩造像具備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的特點,而這些說法總體表現出菩薩肌膚飽滿、細膩光澤、明眸皓齒的女性美;如:《佛學大辭典》中《法界次第》下曰"由於往昔施他妙好敷具故,感得能仁皮膚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於往昔施他勝妙宮殿故,感得能仁身皮細薄潤滑","由於往昔視一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能仁眼如紺青寶相"等。可見,根據菩薩造像儀軌所塑造出來的觀音形象,亦像一個風華女子。

再如"後笈多時期"的戒日王朝及以後一些時期,雕塑和繪畫中所見的觀音多屈身作三屈法,頗具女性的柔媚風采。儘管觀音並非女性,但多羅菩薩被視為觀音的化身,確實是豐豔的女性形象。故後來唐人周昉作水月觀音也是有淵源的。

2、 佛教典籍對菩薩性別的描述和觀點

佛教經典中許多描述,為觀音菩薩留下了潛在的女性因素,使得觀音菩薩的女性化有理可依。在翻譯性佛經中,佛教典籍對觀音菩薩性別的態度非常明確,認為觀音菩薩是男身,但是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化身顯形,其中可以顯女身。如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經文卷八《觀世音觀音菩薩普門品》中,觀世音可現身說法,互有男相、女相的化身。經文曰:"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既為"眾生",自然有男有女,經文列舉三十三種化身,其中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比丘尼、童女、優婆夷等七種是女身。在觀音的女性化的過程中,顯女身的故事越來越多。

當然還有在本土發揮性典籍(主要是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的理解、加工和本土化而產生的佛教典籍)中,更多的加入了中國百姓對觀音菩薩的理解和接受。如:到了元代以後,白衣觀音菩薩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固定形象,關於白衣觀音菩薩送子的故事非常多。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宋元時期,中國文化給觀音菩薩賦予了一個本土化的身世來歷,觀音菩薩由原來的王子變成妙善公主。如:最早見於《香山大悲觀音菩薩傳》,而後有《香山寶卷》以及宋末元初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妻子管道昇居士所著的《觀音觀音菩薩傳略》等。還有關於"魚籃觀音"的故事,李復言《續玄怪錄》中《延州婦人》中的"鎖骨菩薩"顯然是魚籃觀音的雛形,此後還有《觀世音贊》等。伴隨"妙善公主"和"魚籃觀音"故事的傳播,兩個影響深遠的女性觀音形象漸漸深入人心,被徹底的本土化和女性化了。

此外,還有文學作品的推動,南北朝和隋代時期,是觀音顯女身逐漸增多的時期,如《北齊書.徐之才傳》記載:"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直接稱呼觀音菩薩為"美婦人"。此外還有敦煌遺書中晉代《盧茂欽詩》、明代《南海觀音全傳》、《西遊記》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學創作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對於宗教的傳播,更是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並且文學作品以其想象也為觀音的女性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尤其是宋代市民階層興起,許多市民小說典籍也隨之興起,相對於繁瑣深奧的佛教典籍,一般階層的市民更願意接受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文學小說。因此文學作品中的觀音故事漸漸深入人心,同時佛教典籍亦有女相依據,加之唐代周昉將女性觀音這一概念給於了定型和強化,而佛教造像的發展自然是緊跟時代潮流的。


3、 大眾對菩薩性別的認知

大眾對菩薩性別的認知主要通過菩薩形象、佛教典籍中的說法和大眾傳媒(主要表現為文學作品)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其中第三個因素特別重要。

在古代許多下層信徒文化水平並不高,如:佛教造像最初被混同黃老進入民間的墓葬、許多非資深僧侶對佛教淵源認識並不深,如:"笮融鑄銅人"並沒有嚴格的造像儀軌。加之許多文人墨客亦喜歡結合自己的見識品藻去看待佛造像,如:周昉畫"水月觀音",等等諸多因素,而大部分信徒由這些人組成,通過這部分人的"輿論傳播",自然對造像風格的演變有重大影響。

4、 大眾對菩薩性別的需求

此一點可以理解為中國社會環境對菩薩性別的需求。首先,在中國本土的神仙譜系裡,是有男有女的,併兼有滿足信徒的各類需求的功能。而佛教要打入中國的市場,必然要滿足市場的需求。然而佛教的譜系裡極少有女性的形象,這固然與當時印度本土的社會形態有關,但要進入東方國度,必然要迎合對方的胃口,於是觀音的女性化便被提上了日程。觀音女性化滿足了佛教譜系少有"女神仙"的缺陷,使其更好的與中華文化相融合,即所謂的"因需制神"。正如有學者認為"民間佛教的特徵: 他們重在拜神,很少有信教的觀念,或者說信教觀念很淡漠。'鄉人所需求'正是民俗化的真實內蘊。"故佛教裡的"神"應有其對應的功能,因為信眾需要才是"神",不需要就不是"神"。所以,女信眾需要求子自然需要"送子之神",而這位"神仙"肯定得是"女神",總不能是"男神"。男信眾也需要一位美麗的"女神"來渡化。故觀音的女性化是世俗化過程的必然結果,如不是觀音也必然是另一尊菩薩。

其次,中國封建社會的需求,相傳觀音信仰傳到中國後,因為傳說救苦救難,很多閨中女子競相參拜。但封建時代認為不雅,加上觀音有眾多法像,因此人們將觀音像塑為男身女面。唐代開始便有將宮娃作為模特而制觀音像。宋朝之後按中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作出來的觀音圖像逐漸成為主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除開觀音本身的視覺形象、佛經典籍的記載以及世俗文學對觀音女性化的影響外,還應考慮本土信眾的需求傾向。觀音圖像的女性化實際上就是佛教美術的世俗化,因而在宋代之後市民階層的興起之後,觀音信仰也隨之佔據佛教信仰的主流之一,這其中也有淵源所在。

觀音圖像的女性化作為佛教美術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支流,其視覺形象以及佛經典籍給足了女性化的想象空間,加之世俗文學甚至世俗的佛教文化活動的推波助瀾,世俗力量竟然把一尊高高在上的佛國神祇的性別改變了。這引起筆者的思考,也許是因宗教本就起源於世俗社會,故無論其有多強大的神聖性和神秘性,其體內永遠流淌著世俗社會的強大基因,最終還是要回歸世俗的。


一往文學


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那是中國佛教,中國理念的產物,各具自性,各有特色。先談文殊,特殊的文人,有別於一文人。普賢,需要普遍賢慧,普遍真悟。觀音,是用腦子眼睛和耳朵辨別聲音,也包括佛教門內的法音。真解真悟者真懂,佛學是為了延續生命,人辛勞都是為子,所以給觀音另一個別號,送子。人會聯想,誰能送子?女人。所以觀音也叫送子娘娘,女性的形象在人的頭腦生形成並種下來了。娘娘無所不能,千手千眼。彌勒,化身布袋,什麼都能裝,大肚能容。海百川。胸襟開闊,嘻嘻哈哈。沒心沒肺,不乾不淨,吃了不病。佛學是一門生命科學,珍愛生命的人,學佛沒有壞處,對生命不加殘害。


李198588733


“觀音菩薩”是“外來的神仙”,後隨佛教一起由印度傳入中國。按照梵文Avalokitesvara音譯的話,叫做“阿婆盧吉低舍婆羅”,意譯為“觀世音”。唐朝時期,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姓名,略稱為“觀音”,這個稱呼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原始佛教創立之初,印度等級森嚴,女性的社會等級尤其低下,追隨釋迦牟尼佛的信徒自然都是男性,女性根本不許入教。這樣的觀念背景下產生的這尊大神,自然不可能是女兒身了。但最初嘛,觀世音其實也不是男兒身,而是……一匹馬駒的形象,人稱馬頭觀音。

公元前後,隨著大乘佛教的發展和完善,大概是為了讓觀世音的法力更有說服力,他的履歷被佛門弟子一步到位,優化升級了——他成了阿彌陀佛的長子,與二弟大勢至菩薩輔助父親弘法,肋侍在側,父子三人合稱西方三聖。
三國時期,觀世音以這個身份傳入了中國;南北朝時期,已經迅速發展成全民信仰的一尊大神了,看架勢,風頭基本是蓋過了佛。

唐朝以前,觀音都是以男性形象出現的,並且看起來挺威猛,比如《華嚴經》裡就是這麼描寫的:“勇猛丈夫觀自在。”

唐朝以後,尤其是武則天稱帝以後,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宗教作為社會大眾的精神信仰,自然會折射出現實的社會生活——既然人世間能有君臨天下的女皇帝,那麼佛教中自然也可以有普度眾生的女菩薩。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誕生了女性形象的觀音,中國佛教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女性形象的觀音,受到了廣大信眾尤其是女性信眾的深切愛戴。人們也樂於在家中供奉女身觀音像。想想也是,供一尊慈眉善目的女神仙,總比供一個肌肉男要顯得和諧一點……

到了宋朝,觀音又被進一步民間世俗化了。“妙善公主得道記”的傳說廣為流傳,觀音菩薩就這麼多了箇中國版的轉世——北周宗室妙莊王的小女兒。觀音菩薩不光具備了女兒身,女性氣質還被不斷加持,直至最後,徹底被塑造成錦衣繡裙、秋波流慧、纖纖玉指、善良慈悲的溫柔女性形象。

《法華經·普門品》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意思是他可以根據不同的說法需要,幻化出三十三種不同的形象。除此以外,民間還有一尊佛教典籍中根本沒有,卻很受人們歡迎的送子觀音。你看,信仰什麼的,那都是根據買方市場,與時俱進的。

說到底,觀音的形象,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服務的。那麼就應該像《楞嚴經妙心疏》強調的那樣,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那都是錯的,人家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能現一切相啊!


飲水君


觀音原本不是女相

一提到觀音,人們的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那個手拿玉淨瓶、盤坐於蓮花臺之上的女性形象。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觀音大士確為女子之身。然而,在佛教經典的記載中,觀音菩薩其實是男子之相。

據南北朝時期的《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記載說,如來王國之中沒有女兒之身,威德是一國之君,他的左右蓮花化為兩個兒子,其中來自右邊的名為寶尚,就是得大勢,而另一邊就是觀世音。另外,《悲華經》翻譯介於南北朝時期,根據此經的記述,觀音本是轉輪聖王的長子,他的前身是雙馬神童。這兩處記載都是關於觀世音的來歷,雖然各自相異,但是對於觀世音是男子之身這一說法則都有講到。而且從古代雕塑的《古犍陀羅蓮華手觀音》中觀音的鬍鬚也可以證明:觀世音的形象最初為男性。

那麼,觀音菩薩為什麼在中國的形象會呈現為女性呢?其由男身轉變為女身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一個融合過程,而觀世音由男相轉變為女相也是這個相融相合過程中的一部分。

觀世音性別在中國的轉變有著原始經典的依據。“化身之說”是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一個特色。《佛地論》中就有關於化身的說法:“變化身者,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可見,有了化身,佛身就可以呈現出種種不同的形象,而其變換萬端的最終目的卻是為了撫慰民眾。據《法華經.普門品》和《楞嚴經》所記載的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中,有數種化身都是女性,如童女神、居士婦女身等。這樣看來,佛教的“化身之說”以及觀世音的諸種女性化身確實都為後來觀世音在中國轉變為女性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較之男性身體展現出的力量之美,女性給人以身體之美、線條之美、肌膚之美等美感的享受。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其身體本身有著更高的和更加普通的審美意義。所以說,觀音之身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符合了人民的審美追求。

觀世音性別在中國的轉變是封建禮教的產物。觀世音救世的方式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她肩負著在精神上將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救出的重任。在中國封建禮教的壓制之下,最需要觀音救助的便是女子了,而呈現為女相的觀世音菩薩則能夠讓中國的婦女感到更有親和力,願意將內心的苦悶向她訴說。

另外,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夠給予孩子比父親更加顯著的關懷,而觀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與母愛的比男性關懷倍加相似,也是因為此,觀音為女性之身更具有悲天憫人的特質。

觀世音在中國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確切的講,到了明朝時期,她的女性形象才真正得以完成轉變。而且由上面的探討可以看出,觀音形象的轉變並不是偶然的。這種轉變不僅有利於佛教在中國的紮根,而且讓觀世音的形象深入到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


芷蘭918


隨緣度眾,佛所化現的形象也各有千

秋。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現什麼身

而為其說法。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

本以大悲為願,大慈為體,更符合於

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所以人間也稱

她為觀音老母。


釋廣法


很抱歉,真的沒有研究,實在是不敢亂說話。佛家講究不著於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恰恰符合佛家“緣起性空”的思想。至於民間的傳播導致的身相轉變,恐怕是藉助了大慈大悲的出處,摻雜了民間的美好想象。中華民族歷來是那個朝代男人不行了,文藝作品就會出來個女英雄救國救民,比如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等,哈,有點玩笑了。隨便一說,見笑,的確不知道真實出處。


那一劍的風情123


根據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由於觀見眾生多苦難,於是倒駕慈航,居菩薩位,協助阿彌陀佛普渡眾生。將來還將在彌陀涅槃後,成為極樂世界的教主,繼續救度眾生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因緣極為密切,甚至超過一些佛,因此民間有“家家彌陀佛 ,戶戶觀世音”的說法。菩薩本無男女相,成佛時都是顯現男相。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以白衣觀音最為普遍。中國人認為,女性的柔美最能表現菩薩的慈悲,既然菩薩無男女相,不如塑造城女相,更顯得慈悲莊嚴,更能為大眾接受,於是女相菩薩就成為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最普遍的形象。另外,男生女相在面相上來說,屬於非常有福氣的一種面相,這也是菩薩變為女性形象的一個原因。


模子裡的妖精


不見金剛經雲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麼?又怎麼有本為男身之說,現什麼相,全因緣起,即相非相,本即無相,但以酬願應物,現億萬相,雖現萬相,實則無相,,,唉呀,繞來繞去,我也不會。


鶴立西廷


在南北朝以前,觀世音菩薩以男身度眾生,

自古以來中國是個封建禮儀國家,中國的婦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婦女有關結婚,生育,婦科疾病等有關女性問題,在男性菩薩面前難以啟齒訴說,所以南比朝以後,觀世音菩薩甴男身漸漸演變為女身,以利供養,護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