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女博士陳瑋: 為“一帶一路”企業打造“火眼金睛”

海歸女博士陳瑋: 為“一帶一路”企業打造“火眼金睛”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

記者 許真學

“1500多個TB、21億7200多萬條信息,7500多家企業方方面面數據分析及風險評估……”在重慶市兩江新區一工業樓宇的九樓,一個主要由海歸博士、碩士組成的創業團隊,在這裡構建起了一個大數據中心,一個企業間合作的“天眼”平臺。

這家為數千家機構提供服務的大數據企業“譽存科技”由海歸女博士陳瑋組織創建。從2014年發展至今,便已躋身2018年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

中國婦女報 ·中國女網記者瞭解到,陳瑋當初決定回國創業時,剛生了第二個孩子,還在坐月子期間的她抱著娃回了國。

“我確定,回國創業的時機成熟了,所以,沒有任何猶豫。”陳瑋說,

陳瑋2003年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錄取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5年碩博連讀後,她進入金融行業,從事風險投資和團隊孵化管理工作。2014年回國進入大數據領域,陳瑋覺得,這是在最正確的時間做出的最好選擇。

賣掉了車,抱著孩子回到祖國的陳瑋信心十足。在對國內市場進行分析後陳瑋發現,沒有一個全流程的大數據分析管控方案是許多銀行及金融公司的痛點,而一些中小企業又因為規模及發展時間短而融資難。於是,她將企業定位為提供基於大數據的智能風險管理及普惠金融解決方案。

要做一個真正能解決行業痛點的大數據智能化產品,陳瑋急需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專業技術團隊。但當時國內的整個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人手嚴重不足,尤其是成熟的高端技術人才非常匱乏。為了能找到最合適的人才,陳瑋用了最笨的辦法——跑會。

陳瑋記得,當時重慶召開國際雲計算博覽會,她選擇到人流量最大的門口發公司的招聘廣告,但凡感覺合適的,她都拉住聊一聊。為勸說大數據技術圈裡的頂級人才,數據科學家黃博士加入,陳瑋用了小半年時間,和他在網上從公司的發展規劃聊到重慶的政策和前景,甚至還時不時發一些重慶的美食給他,最終打動了黃博士,讓他也回到了故土。

“我們要研發一個更加智能的監控系統,把企業合作的整個流程都管理起來。”陳瑋說,朝著這個目標,研發團隊開始了以“大數據”為底層燃料的人工智能研發。“譽存科技”成立了“金融實驗室”,並用4個月的時間清理垃圾數據,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智能化的監控系統。

隨著系統的完善,“譽存科技”的客戶也越來越多。加之不僅對客戶的企業進行分析,同時也對與之合作的企業數據進行分析,這套系統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2015年,“譽存科技”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和新加坡共同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共和國關於建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雙方選擇重慶作為項目運營中心,在中國西部地區設立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將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術作為重點合作領域,而“譽存科技”則成為參與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建設中唯一一家大數據企業。

“2017年,我們打造了國內首箇中新跨境企業大數據服務平臺,聚集了全國7500萬家及新加坡40萬家企業數據,並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讓搜索、匹配、服務更加智能便捷,真正將中新兩國經濟聯繫起來。”陳瑋說,這一突破提升了我國企業的對外輸出能力,平臺也得到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高度讚賞。

“平臺就像企業界的‘天眼’,有了它作為支撐,即使是國際間的企業合作,企業的運營狀況也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陳瑋說,“有了準確的信息,我們的客戶才能更好地判斷,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避免國際合作中的風險。”

“目前我們在‘一帶一路’的對外合作中制定‘一橫一縱’發展戰略。”陳瑋說,一橫是在現有的“一帶一路”合作基礎上去延伸,在2019年上線文萊、馬來西亞、印尼等東盟國家的企業數據,把“一帶一路”上跨境的企業數據整合在一起。一縱則是企業將不斷深化國際服務,做到更全面到位。

從僅有3人的創業公司,發展到如今有300多名核心技術人員、多個分中心的企業規模,陳瑋用了5年時間。回顧創業這幾年,陳瑋說:“正是在創業這些年,我看見了許多充滿夢想和抱負的新一代女性投入到創業大潮中,建立起更多有規模的公司,我為我們的努力,為中國創業領域增加了包容性與多樣性而感到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