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來源 | 網絡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

人能走多遠?這話不要問雙腳,而是要問志向。沒有志向,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沒有前進的動力,人只能原地踏步。所以說,沒有志向,人就走不了多遠,成不了大事。

志向就像黑夜裡的一點亮光,無論夜有多黑,有了它心就不會慌;志向就像一條韁繩,無論草原多麼廣闊,有了它駿馬就有了奔馳的方向;志向就像一座山峰,無論山有多高,有了它就有了攀登的勇氣。

志向對人生有著重要的意義,王陽明曾經說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沒有志向,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依靠志向才能學成的。

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沒有志向的話,人們就會荒廢自己的本心,不思進取,嬉戲享樂,最後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潛能,潛能只有被激發出來,才會轉化為力量。如何激發潛能呢?毫無疑問,人只有在歷經磨難而不曾停下追求目標的步伐的時候,才會激發自己的潛能,這個過程也叫做立志。

然而,很多人並沒有樹立一個具體可行的志向,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潛能,最終也做不成什麼大事。所以,人生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志。

蘇軾小時候,非常聰明。他讀了許多書,記住了大量的知識,學識明顯比同輩的小朋友高出一籌。周圍人都誇他聰明,蘇軾便有點飄飄然了。

有一天,蘇軾讀完一本書,心生豪邁之情,便寫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這副對聯的內容確實夠狂傲的,別說蘇軾小小年齡,如何識得盡天下字、讀得完天下書,就是一個老翁,窮其一生,也不能讀完天下所有的書籍。

於是,對聯剛貼出去不久,就有一位老人找上門來。他拿著一本書,對蘇軾說:“你說你讀遍了天下的書籍,想必什麼書都能看懂,現在請你看看這本書。”

蘇軾心想一本書有什麼難的,就接過了老人手裡的書。可是,蘇軾看了幾頁之後,就面露難色了。原來,這是一本古書,裡面的許多文章都是蘇軾沒看過的,也有一些生僻字是他不認識的。

蘇軾面紅耳赤,抬起頭來非常誠懇地對老人說:“老人家,謝謝你,我明白您的用意了。”

然後他揭下了門上的對聯,添了幾個字,就改成了:“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老人見了,點點頭,滿意地笑了。

從此以後,蘇軾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態度,勤奮讀書,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人。蘇軾的一生,在書與字上,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其文,洋洋灑灑,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內容廣闊,天真爛漫,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宋代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行楷自如,號稱宋四家之一。

蘇軾小小年紀,只不過多讀了幾本書而已,就敢自稱讀盡天下書、識盡人間字。如此狂傲的心態,持續下去,肯定對他日後的成就產生壞的影響。幸運的是,當他走向彎路的時候,那位老人給了他有力的提醒。

蘇軾也不負所望,改變了自己的錯誤心態,立下了正確的志向,從此,他走上了人生的康莊大道。

蘇軾立志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人生要樹立正確的志向,有了志向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同時,有了志向,人的意志就會堅定,做事情能夠持之以恆,經得住磨礪。

沒有志向,就像少年蘇軾一樣,有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不知道自己的斤兩,這樣就會停下前進的步伐,人生自然也不會取得大成就。

王陽明知曉立志對人生的重要作用,他教導自己的弟子要立志做聖人。有一個弟子不上進,王陽明教訓了他一頓,這名弟子感到慚愧,就向老師請教聖人學問,王陽明卻說:“你這只是表面功夫,為了敷衍而學,不是真正的立志做聖人的態度。”

浙江永康有一名學者,他立志學習王陽明的心學,便千里迢迢地前來拜訪王陽明。

王陽明告訴他:“你來我這裡,路途遙遠而十分疲勞,你卻沒有放棄,這是因為你立志學習聖人之道的緣故。你把這種志向用在讀書學習上,還怕不能達到聖賢的境界嗎?”這位學者聽完後,恍然大悟。

人生無志,天下沒有可成之事。聖賢如此說志,自然是看重志向對於人生的偉大意義。生活在充滿誘惑的紅塵俗世裡,我們的定力不及聖賢,要想像聖賢一樣有所成就,關鍵就在於立志。

有了切實可行的志向,你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成功的方法,努力向目標靠攏。到最後,也許你成不了聖賢,但你的境界會比普通人更接近聖賢。

志向正確,人生才能走對路


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顧而言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對曰:“珙亦願立志。”先生曰:“難說不立,未是必為聖人之志耳。”——《傳習錄》

人生當立志,立志要正確。

志向對於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正確的志向,會使人生的道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錯誤的志向,人生的道路自然會沿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所以,只有樹立正確的志向,我們才能朝著好的方向前進,人生才能取得成功。

陽明大師曾經與他的弟子們討論過“正確立志”這個話題。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顧而言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對曰:“珙亦願立志。”

先生曰:“難說不立,未是必為聖人之志耳。”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一天,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陪著王陽明聊天,王陽明說:“你們的學問沒有長進,只是因為沒有立志。”

李侯璧站起來回答說:“我也願意立志。”王陽明說:“很難說你沒有立志,只不過你立的未必是要做聖人的志向。”

陽明大師之所以倡導他的弟子樹立做聖人的志向,是因為他認為人生要走對方向,即使以後做不了聖人,也會成為一名賢者。

我們都知道“南轅北轍”這個故事。戰國時期,有個人駕著馬車往北走,路人問他去哪,他回答說要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要去楚國,應該朝南走。

這個人說他的馬好,他的車伕技術好,會很快到楚國的。路人就更疑惑了:馬跑得越快,車伕的技術越好,豈不是離楚國越遠了嗎?“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立志要正確,人生的方向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