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下火?中醫說不是人人都適合

□河南省中醫院呂沛宛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中心衛生院朱鳳海

一不小心就上火了該怎麼辦?不少朋友認為清火要多吃苦味的藥或食物。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通過吃“苦”來清火。

上火是中醫學概念,屬於熱證的範疇。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時就會上火,表現為咽乾咽痛、眼目紅赤、鼻腔乾枯、口乾舌燥、牙痛、生口瘡等症狀。

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學將藥物歸入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對應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不同味的藥物有不同的功效,而苦味的藥物和食物普遍認為可以清火。

吃“苦”下火?中醫說不是人人都適合

陰虛質、溼熱質適合吃“苦”降火

苦的東西一般都具有寒涼屬性,這種食物或藥物的確可以清熱去火,所以一部分人上火可以通過吃“苦”來解決。

這類人的共同特點是:平日裡喜寒惡熱、容易咽乾口燥、喜歡吃涼東西、容易長粉刺、大便乾結或者黏膩不爽、面部多油垢、舌質紅。

這些人的體質屬於中醫理論中的陰虛質或者溼熱質,他們若上火,是可以通過吃“苦”解決的。

陰虛體質和溼熱體質的朋友可以吃一些苦瓜、萵苣、山慈菇等,也可以食用百合銀耳粥、冰糖銀耳粥、百合蓮子粥等。

以上兩種體質的人可以用清熱去火的中藥,如梔子、金銀花、野菊花、蓮子心、西洋參等,取其中1~2味,各5~10克泡水代茶飲。

鑑於陰虛與溼熱有所不同,在應用上面的苦味食物和藥物清熱去火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做一些調整:陰虛體質的,可以添加一些滋陰的枸杞、地黃、黃精等。溼熱體質的可以添加一些健脾祛溼的苡仁、山藥、赤小豆等。

以下幾類人群不適合吃“苦”降火

有適合吃“苦”降火的,就有不適合的。不管是平日的食物還是口服的藥物都通過脾胃消化吸收,寒涼屬性的食藥長時間少量使用、短時間大量使用或者不合條件地使用,都會對脾胃功能造成損傷,導致脾胃陽氣受損,從而出現飲食減少、腹脹、腹痛、腹瀉、四肢不溫、身體倦怠等不適。因此,對於平日裡脾胃就不好的朋友來說,吃“苦”去火併不是最佳選擇。

還有的朋友耐熱不耐寒,平日裡就比別人更怕冷,吃喝都喜歡溫熱的。或者平日精神不振、慵懶倦怠,或者身體肥胖、汗多而黏、皮膚多油膩,或者面色晦暗、身體易痛、皮膚乾枯、舌上有點和片狀瘀斑。上面這四類朋友分別屬於中醫體質學說中的陽虛、氣虛、痰溼、血瘀體質,這些朋友就不適合用苦味藥物或者食物來降火。

除了吃“苦” 清火的方法還有很多

清火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幾種方法適用於各類體質。

刮痧: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循行部位,或者在上火的局部以及該部位對應的經絡處,以及大椎穴、曲池穴刮痧,都可以起到清熱去火的作用。

揉耳輪:把手掌搓熱後,貼在雙耳上,從上到下、從前到後,雙手畫圈搓揉,以耳輪部發紅髮熱為度,同樣可以起到瀉熱、去火的作用。

艾灸:有些上火屬於體內的火、熱、氣鬱積於上,從而導致口鼻乾燥、咽喉腫痛、牙痛等不適,這時候可以用艾灸去火。用點燃的艾條灸足底部的湧泉穴,從而把上面的火、熱、氣引下來,使其回到該去的地方,從而達到去火的目的。

穴位按摩:用手指按壓內庭穴、太沖穴、合谷穴,以按壓的局部酸、麻、沉、脹、痛為度,按壓時慢慢加力,每次按壓點揉30秒~1分鐘後緩緩鬆開,間隔3~5秒後再次按壓點揉,每天早晚各做5~10分鐘,堅持做就能達到去火的目的。

中藥穴位貼敷:把中藥吳茱萸、牛膝、肉桂(選擇一種即可)等具有引熱下行的中草藥研末調成黏稠狀。用時取出適量搓成花生大小,用醫用膠布或膏藥等,貼敷在太沖、湧泉、內庭等穴位處,一日一換。或者把幹藥末縫入鞋墊中,藥末之上接觸足底的布料應薄而透,墊於足底,2~3日一換。

治病不如防病,與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如防患於未然。保持心情舒暢,保障足夠睡眠,保證飲食健康,遠離不良嗜好,就能不被疾病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