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依唯識法相釋“信心所”

“信、願、行”這些概念其實都不是侷限於淨土的,唯識宗的《成唯識論》中就有對“信”的解釋,也就是“信心所”:

“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什麼叫“信”?什麼是“信心所”?要注意,現在有些學淨土的人以為:“我相信淨土法門,也發願往生,也在唸佛,那我就是有真信切願了。”這其實是不一定的。這樣的認識非常膚淺,是大錯特錯的。你去對照一下《成唯識論》對信心所的解釋,看看自己是否相合呢?“信”必須要在勝解的基礎上,是勝解信、深忍信。


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下面我們就來看對“信心所”具體的解釋。

“於實德能”,“實”就是實有,相信三寶是實有的、真實的;“德”就是功德;“能”,三寶有能救護我們的功能,我們眾生依三寶能得到救護、得到利益。

“深忍樂欲”,“深忍”就是勝解,也就是勝解心所,是信心所的因,信是在勝解基礎上的;“樂欲”就是欲心所,也就是信願行的“願”,是真正的願,這是信心所的果,有了信心所自然就會生起欲心所,自然就會生起欲求、希求。

“心淨為性”,這是信心所的本體。“信心所”以這個本體為中心;因是“深忍”,也就是勝解心所;果就是“樂欲”,欲心所。

“對治不信”,信心以“心淨為性”,就好像水清珠能清濁水一樣,可以對治不信之心,破壞不信等惡法。

“樂善為業”,有了信心自然就會樂於修持善法。

這樣我們就知道,信心所的因是“深忍”,也就是勝解心所。

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那什麼是“勝解心所”呢?下面我們再根據唯識法相介紹一下。

《成唯識論》:“云何勝解?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謂邪正等教理證力,於所取境,審決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於決定境印持為性”,首先這裡是“決定境”,不是不定的;而且內心還要對它“印持”、忍可、認同。

“不可引轉為業”,勝解是不可引轉、不可改變、不會退失的。

“謂邪正等教理證力,於所取境,審決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這是講勝解的產生。“邪正等”,說明勝解有邪勝解、正勝解的差別,有邪、正二種勝解。“教理證力”,“教”是教證,“理”是理證,這兩個是比量;“證”是現量。或者也可以解釋成:“證”是現量,“理”是比量,“教”是教量。我們一般修持主要是依教理,畢竟現量是不容易的。特別是修淨土法門,你想要通過現量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來生起信心很不容易,一般主要還是通過教量、比量抉擇。

這樣我們就知道,勝解心所是通過教證、理證抉擇的,並且是“於決定境印持為性”,是決定境,不是不定的。首先是決定境。同時你內心還要對“決定境”深信無疑,對這個決定無疑的道理要“印持”,忍可、認同,不要懷疑,達到不可引轉,不會輕易隨外緣而改變了,這就叫勝解。懷疑、猶豫的狀態是沒有勝解的。

對我們學淨土的道友來說,通過唯識的法相名詞解釋幾個心所的定義非常重要,這樣才能非常精準、細緻地瞭解淨土法門的“信、願、行”三資糧。通過唯識宗的解釋我們就知道,這裡的“信”不是這麼容易的,實際上是指勝解信、決定信。

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依教證明信之重要

下面我們來看《徹悟禪師語錄》:

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行力,決定得生淨土。

“信願行”三資糧中,後面的“願、行”是由前面的信生起的。如果你的行不猛,其實是因為願不切;願不切,又是因為信不真。追尋源頭,最後就要推到信心上。“總之生真信難。”真信是第一步,從源頭上生真信是很難的。既然很難,那我們就更要在這裡花功夫,要好好地聞思抉擇。

你的信心如果是真的,那願自然就會懇切,信真自然願切;願切了,那你的唸佛行自然就會勇猛精進。這裡徹悟禪師把這個道理說得非常透徹明白。

許多人之所以唸佛時而精進、時而懈怠,就是因為信願不夠。但是他自己不明白,或者怪道場不好,或者怪身邊的人不好,認為“都是他們總破壞我、打擾我”,然後就到處找地方。他不知道,實際上根本原因是自己的信願不夠。

“真切信願,加以勇猛行力,決定得生淨土。”如果你有真信切願,自然就會有“勇猛行力”,那當然就決定得生西方。


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下面再看蕅益大師《靈峰宗論》,以比喻來說明:

信願如目,眾行如足。信願如牛,眾行如車。信願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故信願行三,雖缺一不可,而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

“信願如目,眾行如足。”信願就像眼目,是智慧;眾行就像腳。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中就解釋:“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信願是慧行,“行”是行行,要目足並運、解行相應。

“信願如牛,眾行如車。”牛車不動的時候,你是打牛還是打車呢?我想沒有人會笨到去打車。“信願行”的“行”就相當於車,是由“信願”這頭牛拉著走的,所以你要在源頭上、信願上用功,要打牛,而不要打車。

但是我們看一看,現在絕大多數的唸佛人都是在打車,而不是打牛。多少年以來,他一直都是僅僅在一句佛號上作文章,拼命地念,卻不知道在聞思淨土教理,斷疑生信,產生信願上用功,這就相當於打車而不打牛,是非常顛倒的。

“信願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下圍棋一般要有兩個眼,這樣即使你被包圍了,如果對方填到你的一個眼上,那他自己就死,不會殺死你。如果沒有眼,那你的棋就會被殺死,沒有出路。信願就像圍棋的眼,非常重要。

“故信願行三,雖缺一不可,而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雖然信願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但是三者也有主次,還要看哪個是最重要的,是根本。蕅益大師這裡就說:“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信願是主,行是次。信願“為導”,就像牛;行是車。由信發願,由願導行,所以信願為根本。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應該如何修學淨土法門。你要在“為主為導”的信願上用功,在根本上用功。這一點非常重要。

仁禪法師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講記》

牛車不動的時候,是該打牛還是打車?

蕅益大師:此無量門中,第一神速法門。

歡迎轉發分享,法佈施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官方微信公眾號:dzzcrjtsx。

歡迎加入地藏佔察入淨土實修 ①QQ群:111460626 ②QQ群:7088722 ③QQ群:326746603

點擊“瞭解更多”,觀看“末世第一津樑”佔察法門宣傳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