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餐前血糖15.5,餐後26.3,75天幫他血糖達標,關鍵做好這點

和糖尿病的第一次接觸,源於一件很有趣的事。讀大學時某次回家,有次上完廁所,便聽到我媽在那裡驚呼:“崽伢子(孩子的當地方言),你尿裡怎麼那麼多泡泡,怕不是得了糖尿病吧!”

我們那地方的人,認為尿裡起泡泡就是得了糖尿病的一種症狀,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種誤解。

於是第二天我媽便勒令我去當醫生的小姨那裡體檢,結果出來後一切正常,家裡便安了心。當時我很不以為然,認為她們太大驚小怪了。

2013年我從深圳回來後加入了一家跟糖尿病相關的公司做設計工作,開始接觸了糖尿病,瞭解到原來這是一種可怕的慢性病。因為平時與糖尿病患者無過多交集,只是覺得得了這種病可能會很痛苦。

父親餐前血糖15.5,餐後26.3,75天幫他血糖達標,關鍵做好這點

直到今年的2月份,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公司的金穩血糖儀在做上市前的試用,我帶了一臺回家給家人測血糖,第二天一早起床便召喚家人全來試一試。

父親在一旁調侃我:“喲,還裝的像模像樣。”

我說:“你也來測一個嘛。”

他說怕疼,懶得跟我玩。後來實在拗不過我,便遞過來了他的手。

消毒、扎針、出血、吸血……結果顯示“16.5 mmol/L”,我當時瞬間就懵了。對糖尿病已經比較瞭解的我,知道這意味著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

“爸,你最近有哪裡不舒服嗎。”

“沒有啊,挺好的。”

“那你最近有沒有經常想喝水,老是上廁所。”

“是有點,你怎麼知道?”

父親看我臉色有些不太對,心裡開始有點忐忑,不斷地用眼角餘光瞄向他的手指。我說你可能需要有一個準備,你這個血糖有點不正常,我們去醫院看一下吧。

父親餐前血糖15.5,餐後26.3,75天幫他血糖達標,關鍵做好這點

第二天,外面的天灰濛濛的,似乎在醞釀著一場無聲的細雨。沒有吃早飯,我和父親便趕到了醫院,經過各種排隊與等待,期間他的臉色也開始變得木然且沒有了笑容。

最終結果出來了:餐前血糖15.5 mmol/L,餐後血糖26.3 mmol/L,糖化血紅蛋白9.0%。

醫生說:“基本能判斷是患上糖尿病了,血糖太高,需要打胰島素控制。”我回頭望了望父親,平時挺注意儀表的他,正在抓著頭頂有些雜亂的頭髮。

“胰島素”這一個詞對他來說太重了,因為村裡人都認為只要打上胰島素就說明病情很嚴重了,而且會上癮。

回去的路上,天空已經下起了濛濛細雨,我倆都沒有說話,父親緊緊的抓著手裡的化驗單與醫生開的藥,而我此時也不知該說些什麼。

父親更加沉默了,母親在旁邊焦急地問這問那,他也不做聲。我開始聯繫同事與朋友尋找各種糖尿病與胰島素資料,瞭解到這種治療方式是胰島素強化治療,對於剛發現糖尿病且血糖高的人來說是一種特別好的治療方案。

於是向父親普及了這些方面的知識,反覆說明胰島素不會上癮。但是他已經陷入了自己設定的恐懼中了,雖然嘴上還在自我安慰“你們別擔心,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父親餐前血糖15.5,餐後26.3,75天幫他血糖達標,關鍵做好這點

晚上睡覺時,我在床上翻來覆去,懊悔平時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此後的日子裡,我跟著父親去醫院,教他測血糖,提醒他控制飲食,與他一起飯後運動。

開始的前兩週,母親經常跟我說:“你爸的脾氣越來越暴躁了,誰也不搭理,經常誰的電話也不接,血糖也一直是居高不下。”

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中講的話,“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壓力大過身體的壓力。”忽然間,我覺得我們可能做錯了,只是關注血糖而忽略了他內心的感受。

我與家人商量策略,不再對父親提出各種要求,他已經做的很好了。而改成每天與他談些張學良、宋美齡還有那些誰誰誰得了糖尿病活到了100多歲的故事。每天給我爸分享我上班的趣事。去醫院時,提前跑去跟醫生說希望多多鼓勵他。

通過治療與開導後,父親慢慢有了信心,心情也開始變得好起來,兩個月後,在醫院檢查後各項結果都控制得與正常人一樣。醫生誇他血糖控制得很好,胰島素可以停掉了,以後用藥物治療與飲食運動控制的方案就行,但一定要堅持下去。父親也露出了這幾個月來最燦爛的一次笑容。

這次前後共75天近2個半月的經歷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幫助我真實的瞭解了糖尿病患者,知道治療糖尿病不只是單純降糖,還要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心理。在後面的工作中,也學會了站在“糖尿病患者”的角度上來思考與對待用於糖尿病患者的產品。

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或文章,歡迎投稿給我們:[email protected],一旦被採用,我們將支付您100元稿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