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前、餐中、餐後服藥,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聽聽醫生怎麼說

藥師在對病人進行用藥交代時常常會告訴病人這個藥的服用時間,是餐前還是餐後,或者進食對藥物影響不大,任何時候吃都可以。


但是餐前吃到底是什麼時候吃呢?


餐前、餐中、餐後服藥,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聽聽醫生怎麼說


餐前實際上是指餐前15~60分鐘,餐前吃的藥一般是因為食物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而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小,所以在餐前讓藥物被快速吸收,便於發揮藥效。常常需要在餐前服用的藥物包括促胃動力藥和一些抗生素。

促胃動力常用的有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在餐前30分鐘服用最好,當進食時,血藥濃度正好達到高峰,發揮促消化作用。

頭孢拉定、阿奇黴素、頭孢克洛、克拉黴素、利福平與食物一起服用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在餐前服用更好。

一些降糖藥也需要在餐前服用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奇特、瑞格列奈等在餐前服用療效更好。

以奧美拉唑為代表的質子泵抑制劑受進食影響較大,也應該在飯前服用。

餐前、餐中、餐後服藥,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聽聽醫生怎麼說


餐中服用就是先吃兩口飯再吃藥,然後再接著吃飯,需要以這種方式服用的藥物也不少,也是因為與食物同服會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和不良反應。

常見的餐中服用藥物包括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降糖藥;

還有灰黃黴素與脂肪類食物同服能促進膽汁分泌,促進藥物溶解,便於吸收;

一些酶類助消化藥與食物同服可發揮酶的作用避免被酸破壞;

保肝藥如熊去氧膽酸在早、晚餐時服用,可以減少膽汁、膽固醇分泌,有助於結石中的膽固醇溶解;

還有抗結核藥如乙胺丁醇與餐一同服用可減少對消化道的刺激。

餐前、餐中、餐後服藥,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聽聽醫生怎麼說


餐後服藥是指在餐後15~30分鐘後服藥,一般是因為藥物對胃腸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或者是因為食物延長胃排空,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先進食可以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

常見的餐後服用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鈉等。

甲硝唑、替硝唑由於對胃腸刺激較大,一般也在餐後服用。

還有常用的活菌片如金雙歧、媽咪愛等也需要在餐後半小時服用。

還有些藥物需要在空腹時吃,我們的胃排空一般需要3~4小時。空腹吃藥一般指餐後2小時或者餐前1小時,也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空腹

一般是一些滋補品和導瀉藥物在空腹時利於藥物吸收。制酸劑如氫氧化鋁等由於是弱鹼鹽,空腹時能更好地中和胃酸。

蒙脫石散、米索前列醇等胃黏膜保護藥如果在餐後再服藥,藥物濃度會降低,藥效減弱,而且食物會減慢胃排空速度,延長藥物與黏膜的接觸時間,所以在

兩餐之間服用更好。

而兩餐之間服用是因為食物對藥物有影響且對胃有刺激,選擇胃半排空狀態服藥,一般是指餐後2小時或者下一次進餐前兩小時。比如你早上8點吃早飯,12點吃中飯,那選擇在10點吃藥就可以了。

H2受體阻斷藥等制酸藥包括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不良反應小,作用時間長,不受進食的影響,因此在任何時候服藥都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