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文史系列之湛北鄉葛溝首山高橋

在首山西麓的南面約300米處,也就是部隊營房西南角的牆外,有一座橋,叫高橋。因其處於山的南坡,也有人稱其“高陽橋”。

此橋離首山半坡的葛溝村下約500米處,是架在葛溝下來的一條排洪溝上的大橋樑。是襄城通舞陽古道上的必經之橋。向西約300米,就是襄城有名的古蹟“軒轅黃帝問道處”了。再向西約200米,就是許南公路的一部分——311國道了。橋西50米處,叉向東北,緊挨橋北頭,還有一條去山上的首山陵園的路。這樣一來,高橋和去葛溝的路,以及去首山陵園的路,勾成了一個奇特的三角形地貌,使橋看起來很顯眼。

襄城縣文史系列之湛北鄉葛溝首山高橋

高橋建於何時,有誰所建呢?

上世紀的文化大革命前,橋北頭的東邊尚有一石碑,記載著橋的歷史。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破四舊"的影響,導致石碑遭人毀壞。後殘碑也無影無蹤。沒有了碑文,加上沒有人能夠記得此橋的歷史,導致現在無法說清楚高橋的來龍去脈了,真可惜!

現在的高橋,由於交通事業的大發展,導致襄城至舞陽的古道被廢棄,橋也成了荒橋。橋身雖然保存完好,但幾乎無人問津了,成了一個古物件,一個難以說清楚的古蹟。(下圖為橋身)

襄城縣文史系列之湛北鄉葛溝首山高橋

然而,是古蹟,就應該知道其出處。為此,筆者經過多年的苦奔,足跡幾乎踏遍了周圍有關縣區,拜訪了許多愛好古蹟的老人,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高橋的歷史進行了探訪,寫下了這篇拙文,以使大家對高橋有更多的瞭解。

關於高橋有誰所建,有兩個版本。

先說其一:乃孫學院所建。

孫學院是何許人也?據《葉縣縣誌》記載:孫 學院,姓孫,名其昌,字龍潭,葉縣鄧李鄉孫寨村人。清順治已醜(1642年)科進士。壬辰(1652年)殿試,授“行人”,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監考官。順治十二年(1655年)以戶部郎中身份去江南典試(主持科舉考試)。回家後,為康熙之師,1662年康熙稱帝。

孫其昌還曾任江南按察使,管理九省要務。後來,康熙又任其為福建提督學道按察使。因是三品官,康熙嫌其官級小,另加二級,實質上成了一品官。

有一段時間,孫其昌歸家,興辦私學,所以老百姓就稱其為“孫學院”。

孫學院的為人,縣誌還記:“性嚴毅,好直言,幾被中國朝,卑小官而介書凜然,不知干謁,非察緝奸宄(gui),未嘗輕出公廨,有古人史隱之風。”孫其昌病故時,享年61歲。後,葬於孫寨村,故墓仍在。

說到這裡,讀者應該明白,為什麼說高橋為孫學院所修。

第一個條件,是他會走高橋所在的這條路。此路從襄城到山南的湛北鄉李莊,然後直向南,經後聶、前聶,再過湛河,就到了孫其昌由孫寨搬遷到的張集了。現在,孫其昌的後人,皆居張集。孫其昌原來住過的孫家大院,也仍在,只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了村集體。

第二個條件,是他有錢財。見過高橋的人都知道,修那麼高大的一座橋,要花費很多錢財,不是一般人家所能辦到的。他為帝師,又任過大的官職,俸祿很高,有能力修大的橋。

傳說,孫學院辭職後,帶走了他國送給朝廷的幾個寶貝。一個是鐵劈柴;一個是金蛤蟆;另一個是萬人席。這仨寶貝非同尋常,十分奇特。鐵劈柴是一個燒火的鐵製火爐,合在一起時,什麼燃料也不填,便爐火熊熊,用於燒飯、取暖等。不用了,就動一下機關,把其一分為二,爐火自滅。金蛤蟆也很奇異,夏天放到桌子上,屋子裡飛進來蚊蠅,自會鑽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萬人席,可大可小。大家坐在上面閒聊,一般可坐十個。若人數增加,席自然會自己變大,最多可容一萬人。傳說孫學院是因為私下帶走的寶貝,惹怒了康熙帝,才亡命。封王牌。其後代從康熙年間一直到乾隆年間,世襲其其地位,可謂家世輝煌。據張集的孫德平、孫延德介紹,到現在他們這一輩,孫學院至少已有十三代孫了。筆者的前輩和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前後五六十年間,都有交往。

這就是孫學院修橋的傳說,聽起來也合乎情理。

再說其二,高嵩所修。

傳說,大概在明朝,城南七里店有個高姓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知府。可嫌官小財少,總想加官進爵。

有一次,他榮歸鄉里,想方設法,四處奔波,尋風水先生,給自己看風水寶地,以抬高自己的地位。有一天,他請到家一位風水先生,給擺佈擺佈。先生一番好吃好喝後,去他家的祖墳裡轉了轉,看了看,回到家對其說道:“大人,您家的瑩地確實不錯,以前那個先生真有眼光。”“那是,那是,多虧了他呀!要不,我不會短短几年就位居知府。”“可是——可是——”說到此,先生吞吞吐吐不願往下說了。看先生有話不想說,知府大人便把旁人退下,恭恭敬敬地施禮:“先生只管講,不必有所顧慮,現在只你我二人!有什麼,我擔著。”看知府大人誠心誠意對自己,風水先生說了心裡話:“觀了你家的瑩地,可以出一擔二斗芝麻官。可都是小官呀!要想官做大,得付出代價”。“什麼代價?”高知府注視著風水先生道。“這個代價可不小。我已三十有餘,這後半輩子得靠您養活!”“說吧。只要您對高家有功,使我飛黃騰達,什麼都可以答應你。高家這麼大家業,難道養活不起一個大恩人?”一聽“恩人”二字,風水先生情緒激動:“看瑩地,點穴很重要。您瑩地的穴位雖然能點中,但您的地氣很厲害,會因此衝了我的雙眼,我就成了瞎子。我鑽研了一輩子風水,也沒有成家,因為您,我落了個瞎子,衣食住行就困難了,得靠您呀!”“好,我一定答應您,這是大恩呀,先生。我不報答,要遭報應的。”

經過一番對話,風水先生認定高知府是一個有恩必報的正人君子,就給高知府家的瑩地點了穴。果真,高知府沒一年就升了官職。幾年後官至右僉都御史(即老百姓俗稱的“都堂”)之職。

再說那個風水先生。開始的兩年裡,高都堂歸家鄉時,對先生照顧得無微不至。去任上,也要囑咐人善待。後來的幾年,先生漸老,吃喝拉撒不便。高都堂回鄉見到了,就心裡煩了,心想:“我做了這麼大官,也用不上他了,照顧他這麼多年了,夠他的了。”於是,就不想再見先生了。臨回任上時,他就囑咐人要打發先生離開他的家。

想不到高都堂竟會忘恩負義,真讓風水先生心涼到了極點兒。可憐先生,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理。一個老瞎子,自己怎能生存下去呢?經過哀求,高都堂的家屬,願意他繼續留下來。不過,讓他住在了一個漏雨透風的破房子裡。

時光荏苒。有一天,七里店又來了一位風水先生。相信風水的高都堂剛好回鄉看望家人,就把其請到了家,因為都堂大人嫌官還小,想請他看一看,還能不能成為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

又是一番吃吃喝喝後,風水先生即被領到了高家墳地。經過先生仔細探看,他把高都堂喊到無人處,就對高督都認真地說道:“大人,您的地氣正旺,前途無量。不過,您要再想大進步,依我看,得費得勁兒,唉——”“只管講來,先生,只要我能力所及。”“那,我就冒犯大人啦!我觀您的祖墳,還需要有點兒動作。這個動作,會使您貴為天子之位。”“啊——先生所說可真?”都堂大人一驚。“大人若不信,只當我沒說,你也沒有聽到,咱們全當沒見過面,告辭了。”先生說完身一恭,扭臉就要走。“先生留步,留步。願細聽端詳。”篤信風水的高都堂,哪肯放過這次機會,趕緊攔住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都堂信了自己的話,喜上心頭。不過,臉上沒有表現出來,一副平常的語調,開始對都堂叨咕起來:“你看,從山上葛溝開始,往西的這條溝,到七里店北頭,再折向南到七里店南頭,這是一條像龍的大水溝,由於您家的這個老墳,就有了靈性,馬上要成為一條龍。可是,它的頭還沒有成形,尾巴也沒有長出來,就需要你出面,把它成形,然後你騎上,就可以駕馭其遊於天空,如軒轅黃帝騎龍而昇天。你會比龍還厲害呀!但是,你得破財。首先,在葛溝上面的山疙瘩上修一座塔,以象徵龍抬頭;在您的族墳後面的溝上建一座大橋,象徵龍身上有你要騎的龍鞍子;在七里店南頭造一閣,象徵龍尾巴。這樣,龍的身形就基本完全了。”風水先生一口氣說了很多話,使高都堂聽得簡直入了迷。高督堂急切地問:“先生,有了這條龍,我是不是可以騎龍昇天了?”“還不行。你還得再作些工作……”“都有哪些?”高都堂追問道。風水先生接著說:“你得把您的族墳東面挖一條深溝,北通那條像龍的溝,再把挖的溝折向西,以象徵如水之財,圍在祖墳,使您高家世世代代財源不斷。”“還有啥?”“還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你去西山的蓮花澗溝,把那裡的土弄過來,把整個祖墳圍成一個似簸萁的平臺,以抬高祖墳。這樣您將來比其它家族的顯得高高在上。平臺墊好後,在墳地南面建個大牌坊。這一切順利完成了,自然,你有一天會騎上龍背。”一串連環相扣的話語,誰不動心呢!儘管花費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但都堂大人還是咬牙聽從。一切安排好,高大人就回京盡職去了。

此後,按風水先生的吩咐,各項工作開始實施。山上,有了個高高在上的塔;由襄城通往舞陽的大道上,有了一座堅固平坦的石橋,也就是高橋;七里店南頭有了一個進村的門樓;墳東有了一條大溝;墳地的平臺也修起來了。平臺修的時候,因為交通不便,督堂就徵用大量士兵,用籃子裝土,一個遞一個往墳地運,代價相當大,用人相當多。不光平臺,山上的塔,高橋,墳東面的溝,都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把都堂大人的家產耗去了許多。

最後,該建牌坊了。剛剛建了一半,從京城傳來消息,高都堂人頭落地。

原來,這一切工程的安排,都是風水要取高督堂性命的巧妙之計。當初給都堂看風水的那個風水先生,是後來給督堂看墳地的那個風水先生的師哥。頭一個風水先生,因看風水瞎子眼,致使生活困苦。他就想方設法給師弟捎信,求師弟救自己。比師兄技高一籌的師弟得知師兄之遭遇悲慘,非常惱怒,立誓要給師兄報仇雪恨。於是乎,他就巧用心計,除掉可恨的高都堂。山上的塔便是拴龍頭的橛子,用於拴龍頭;高橋,就是壓住龍腰,使之難以起身;七里店南建門樓,就是壓住龍尾巴。這樣就會被整得龍頭動不得,伸不動,喝不上汝河水,活活渴死。墳地用蓮花澗溝的土,就是用“澗”的諧音——“劍”,把其頭顱砍掉,以絕龍的復生。果然,都堂大人上當,一命嗚呼。

兩個風水先生,報了仇,高興得離開了七里店。高陽橋是高都堂修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

也許有人會說,歷史上真有高都堂其人嗎?有,不過,七里店高姓家族的人說不清楚,因為其家譜也早已不存,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不過,現七里店六十以上的很多人,還記得關於高家族墳的一些遺蹟。一是,高家墳地裡確實有個平臺,在上世紀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時被周圍的種地者給毀了,成了莊稼地。毀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那個平臺的用土,和首山的不一樣,的確很像蓮花澗溝的土。二是,墳地南邊也確實一座半拉子牌坊,文革期間被破四舊者扒掉了,而後,也成了莊稼地。兩者似乎證明,高都堂有其人。可有些遺蹟,又不能證明。其一,山上的塔,實際叫文筆峰塔,也就是民間常說的文峰塔,確實不是高都堂所修,襄城的縣誌對此有明確的記載。其二,七里店南門樓,實際是一個寨門性質的東西,應該與高都堂無關。高都堂的故事,可能為民間相信風水的人編出來的。真實的高嵩,高姓人說,可能是被誤殺,至於前因後果,沒有人說清楚。

筆者查閱了民國·二十五年的《重修襄城縣誌》,上面把高都堂墓記為:"明,右僉都御史高嵩墓,在縣南七里首山之陽"。此記載應該可信,因為僉都御史是明代都察院裡的職位,而都堂則是都察院的最高職位,僉都御史次於都堂。但高嵩的生平,我們現在已難弄清楚了。看建築風格,高橋似是清代,更不會是高都堂所建。

還有個傳說,說的是橋建成後,大家弄了一對夜明珠,放置在橋兩邊用石墩做成的欄杆上,給過路者夜間照明之用。可惜,後來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