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四次來南京都有什麼經歷?李白的家世之謎為何至今未解?

歷史車輪推進到唐朝。在南京的歷史上,隋唐並不是特別出彩的年代。由於隋文帝刻意壓制南京的政治地位,毀壞六朝宮闕,因此,隋唐時期的南京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城市。

但南京山水形勝的自然風光和跌宕起伏的六朝舊事,卻依然吸引著唐朝的大詩人來到南京。



李白四次來南京都有什麼經歷?李白的家世之謎為何至今未解?


以李白、杜甫、杜牧為首,幾乎所有有名的唐代詩人都來過南京。李白尤其喜愛這座當時被稱為“金陵”的城市。有史可考,李白生平至少四次來到南京,寫下的詩篇有七十多首,其中有相當部分和酒有關。

李白至少來過南京四次

南京地方誌專家陳濟民告訴記者,唐開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來到南京壯遊,寫下《長幹行》、《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別》等詩作;天寶七年(748),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寶九年(750),這一階段,李白寫下大量詩作,其中以《登金陵鳳凰臺》、《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為著名;天寶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顥又一次來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離開。

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詩作。“安史之亂”後,李白避居宣城,曾經以今高淳、溧水境內石臼湖、固城湖的風景作《丹陽湖詩》。

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後一次來到南京。此前,他曾上書朝廷《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高力士、李謫仙醉草嚇蠻書,這些詩仙演繹的“酒掌故”千百年來為人傳誦。

壯遊金陵,李白的足跡遍佈鐘山、北湖、鳳凰臺、冶城、白鷺洲、勞勞亭、長幹裡等名勝古蹟。每一次都必定攜酒出行。南京人對他很好客,金陵城中到處都有李白喜歡的酒店。

在《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一詩中,李白寫道:“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可見他極愛南京城西的孫楚酒樓。史料中曾如此描繪李白在南京喝酒的風姿:他著紫綺裘烏,舉杯邀月,通宵達旦。他想起謫官居住在南京的昔日好友御史崔宗之,遂與友人乘船前往石頭城拜訪。在船上,一行人唱著船民的歌謠,“顧瞻笑傲,旁若無人”,開懷暢飲。

李白到南京後,因為天下聞名,來邀請他赴宴的人絡繹不絕,李白也展示出了他非同一般的飲酒能力,往往一連喝上兩天一夜,都顧不上休息。

在《金陵酒肆留別》中,李白生動描繪出唐代南京酒店的面貌,“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其大意為,春風吹拂柳絮滿店飄酒香,吳姬(即酒店招待客人的侍女)捧出美酒請客人品嚐。金陵的朋友們紛紛來相送,主客暢飲頻頻舉杯共盡觴。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江水,離情別意與它比誰短誰長?

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略微可惜的是,這首詩中並沒有一個“酒”字。不過,在另一首《金陵鳳凰臺置酒》中,李白卻用酒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在《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中,李白甚至用身上的“紫綺裘”來換美酒,“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他認為,且酒且歌,才是人生酣暢淋漓的樂事。李白還為這首詩寫了一個小序:“時於落星石上,以紫綺裘換酒為歡”,提到了自己換酒的地點是“落星石”。後來,這個典故還被明清文人畫入了金陵四十八景圖“星崗落石”畫面中。

至於李白最為著名的飲酒詩《將進酒》,雖然作於何時何地已經難以考證,但也有學者認為李白這首名篇,是他中年時來到南京,逸興遄飛,縱飲金陵美酒後寫成的。

在我國文壇上,李白無愧楚漢。”的記敘。在《與安州裴長史書》中自述:“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在《贈張相鎬》一詩中也寫道:“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攻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但就其文字,仍然語焉不詳,這裡也只提遠祖,而諱言近代。總之,從李白的自述中,很難了解他的家世如何。

李白的從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對於李白的身世,是這樣寫的:“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異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

李白的叔父李陽冰倒是道出了李白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的問題。既然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那就應該是唐玄宗的族祖。據考證,唐玄宗在天寶元年下過詔書,准許李暠的子孫“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就是說李暠的子孫可以登記上皇族的戶口,這在當時可是十分榮耀的事。然而,據史載,李白一家並沒有去登記。後來,李白進入翰林院,多次見到皇帝,也沒有直接向皇上提起此事。即使在天寶十五年,永王敗北,李白因之被系潯陽獄,曾被流放的晚年,處境極為困難,求人推薦的心情十分迫切,也沒有向人提起過這一段家世。由此看來,不得不令人提出質疑,李白生前為什麼不敢將自己的這一段身世寫成文字,而要在他死後,由他的從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公之於世?

想必,其中定有隱情。

近代一些學者,根據李白的“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等詩句進行分析,認為李白是“飛將軍”李廣的二十五代孫,屬於西漢李陵、北周李賢、隋朝李穆這一支系的後裔,但是,李白生前無論是留於著作,還是與之交談,都只承認遠祖李廣,而否認與李陵等人的關係。臺灣一位學者,根據自己的分析,倒是提出一個推論。他認為李白是李廣、李暠之後,李世民也就是李廣、李暠之後,而且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孫,李白為什麼在唐玄宗在天寶元年下詔書,准許李暠的子孫“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也不願意隸入皇室屬籍。其原因是其先人曾因罪遭貶謫的事實,很有可能李白的先人犯的罪可能牽涉一場“宗室恩怨”,或者說就是“玄武門之變”,李白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一個。

當然,這些推斷都只是一家之言,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李白的好友範倫的兒子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寫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性與名,故自國朝以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於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

儘管有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但在李白的家世問題上,特別是對他父親李客究竟因何“逃歸於蜀”或“潛於廣漢”?如果說是國破家亡,出奔異域,那麼也早就應該返回原籍;假如是因觸犯刑律,流放遠方,時隔百餘年,也用不著“潛還廣漢”。總而言之,李白的祖先無論是因為國破家亡,還是觸犯了刑律,都不能構成“逃歸於蜀”或“潛還廣漢”的真正原因。這就使人猜測,或許有什麼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親“逃歸”或“潛還”,跑到偏僻的昌明縣青蓮鄉(現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這些影影綽綽的文字,使李白的家世閃爍其詞,產生不少難解的疑竇,致使後人無法真正瞭解到這位偉大詩人的身世。

如果說學者的如此推斷得以成立,那麼,關於李白家世一系列疑難問題,也可以有些眉目了。李白在他的詩文中,對妻子,對兒女,對朋友都多次提及,而且專門有詩寄贈他們,多次表現他的深切情意,而唯獨對他的父親諱莫如深,對自己本屬“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的顯赫家世,也只能私下和朋友談談,自己而不敢公開行諸文字,更不敢到朝廷去登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與他的父親的經歷和處境有關。他的父親李客,或許就是一位扶危濟困者,替人伸冤雪恨的俠客,由於觸犯了當權者;或者說李白的曾祖父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一個,才不得不避居窮鄉僻壤,隱姓埋名,以終其一生。從李白的詩文,以及他的所言所行,彷彿閃爍著他父親的這種氣質。如果說我們學者,從這一點繼續進行尋根究底,也許可以找到李白家世的謎底。

登高丘而望遠

【原文】

登高丘而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

精衛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

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

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登上高丘,向大海遙望,那傳說中的東海六鰲。

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裡去了?

那東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裡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話中的銀臺金甄,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秦始皇和漢武帝想成仙的願望,只能是一場空夢啊。

精衛填海只能是空費木石,黿鼉架海為梁的傳說也沒有什麼證據。君不見驪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漢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嗎?

他門的陵墓任憑牧羊的孩子攀來登去,無人來管。眼看著墓中的金珠寶玉已被盜賊劫奪一空,他們的精靈究竟有何能耐?

像這樣的窮乓頰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該有如此之下場,他們怎可能會像黃帝那樣在鼎湖乘龍飛仙呢?

註釋

⑴登高丘而望遠:古辭無聞,可能是李白自創新辭。《樂府詩集》卷二十七列於《相和歌辭》。王琦注云:“此題舊無傳聞。郭茂倩《樂府詩集》編是詩於相和曲中魏文帝‘登山而遠望’一篇之後,疑太白擬此也,然文意卻不順。”

⑵“六鰲”二句:六鰲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湯問》中,是夏革講給湯聽的。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千億萬裡,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憂患)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強(神仙名)使巨鰲十五而戴(用頭頂)之,迭為三番(往返多次),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占卜)。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仙聖播遷者巨億計。”

⑷扶桑:傳說中的神木,長在日出的地方。

⑶⑷“銀臺”二句:《史記·封禪書》:(齊)威、(齊)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往下看)之,風輒引去,終莫能去雲。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攜帶)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通)海中,皆以風為解(皆自解說,因遇風而不至),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封禪書》又記:“今天子(漢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萊安期生(神仙名)之屬。”

⑸“精衛”句:謂“精衛填海”的故事不真實。《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於東海溺而不反,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以堙(填塞)於東海。

⑹“黿鼉”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黿鼉一類的神物也就無處寄身。仍言神物為虛幻。

⑺“君不見”二句:謂求神仙、尋找不死藥的秦皇、漢武仍不免一死,至今其人已化為塵土,陵寢荒廢。秦始皇死葬驪山,漢武帝死葬茂陵。《漢書·楚元王傳》: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石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宮人,生埋工匠,計以萬數。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羽燔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燒其臧槨。

⑻窮兵黷武:好戰不止。

⑼鼎湖飛龍:齊人公孫卿欺騙漢武帝說:“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古之黃帝與神通,且戰且學仙,鑄鼎於荊山,有龍下迎。武帝對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誠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詳見《史記·封禪書》。


李白四次來南京都有什麼經歷?李白的家世之謎為何至今未解?


【作品鑑賞】

《登高丘而望遠》是一首登高懷想詩,登山望遠想到傳說中的神仙境界並不存在,秦始皇、漢武妄想長生,終歸一死

此詩有託古諷今之意,名託刺秦始皇、漢武帝迷信求仙、窮兵黷武,實諷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首二短句為第一段,點明登高山望遠海。登高臨海,極目遠眺,詩人心潮澎湃,但他並沒有寫滄海揚波,洪濤排空的景象,而去寫與大海、高山相關聯的神話傳說。

中間八句為第二段,寫望中想到傳說中的神仙境界並不存在,神話傳說也為虛妄。六鰲成枯骨,三山已經是過眼雲煙。扶桑摧折,太陽的光彩已沉沒殆盡。“銀臺金闕”猶如夢中煙雲,秦皇漢武尋求的長生藥亦如幻影。精衛填海,徒勞無功;黿鼉為梁,不足為憑。


李白四次來南京都有什麼經歷?李白的家世之謎為何至今未解?


《登高丘而望遠》全詩有託古諷今之意,明寫刺秦皇漢武迷信求仙、窮兵黷武,實則諷玄宗荒淫誤國

末六句為第三段。寫望中想到秦始皇、漢武帝窮兵黷武,妄想長生,終歸一死。這一段為全詩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驪山構陵,漢武帝茂陵築墓,均已傾廢荒蕪。到而今,當年的英豪雄強早已灰飛煙滅,風光不再,只有聽憑牧羊子趕著羊群來登臨踐踏。他們的魂靈守不住他們的墓冢,他們的餘威阻止不了盜墓者貪婪的掘奪。昔日窮兵黷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氣。如今仍落得個如此下場,要想乘飛龍而成仙,那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歷史就是無情的,自然也是殘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則的“野心家”們,終究如凡夫俗子一樣,化作灰,墮為塵,成為深埋土堆裡的一把枯骨,與庶民百姓沒有兩樣。而他們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終成為後人的笑柄。詩意還不僅限於此。懷古僅僅是引領詩興,由之寫來,直奔主題。唐玄宗,溺於佛道,好神仙,求長生,比起秦皇漢武來,猶過之而無不及;其窮兵黷武之舉,荒淫誤國之行,與之相比,並無二致。借古鑑今,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才是這首詩真正的主旨。

這首詩主要不是懷古之作,而是感時之作。登高山,望遠海,面對著絕好的寫詩環境,絕好的詩歌材料,詩人卻遙遙想起了歷史上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誕,予以嚴厲抨擊。這是對此類皇帝的諷刺和批判,也是對當朝皇帝的暗示。感時傷時,抨今諷今,說明詩人雖落泊漂零,仍然心繫朝廷,心繫國運。

此詩典故密集,一個典故代表一種意象。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組成了全詩的思維結構。

李白

李白四次來南京都有什麼經歷?李白的家世之謎為何至今未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四次來南京都有什麼經歷?李白的家世之謎為何至今未解?


  • 本 名
  • 李白
  • 別 稱
  • 李十二、李翰林 、李供奉、李拾遺、詩仙
  • 字 號
  • 字太白
  • 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 所處時代
  • 唐朝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出生地
  • 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
  • 出生時間
  • 701年(長安元年)
  • 去世時間
  • 762年(寶應元年)
  • 主要作品
  • 《靜夜思》《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 主要成就
  • 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 祖 籍
  • 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
  • 去世地
  • 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
  • 墓葬地
  • 當塗青山西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