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帶走了多少青壯年?導致猝死的幾大惡習,千萬要注意

一位在北京媒體圈小有名氣的副主編下班回家突然昏倒在站臺上,多名熱心的乘客施以援手,然而他最終還是沒能醒過來。其實類似的事件我倒是見怪不怪了,此前廣州和浙江亦有兩起見諸報端,其中一位是好打籃球的青年,還有一位是我的同行。

怎麼說沒就沒了……

看過相關報道的朋友不難發現,上述三位不幸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本來好端端的,說沒就沒了!

沒錯,說沒就沒,這就是猝死!

追蹤猝死的誘因,很大一部分是心源性的,也就是說突然的心臟停跳導致生命的逝去。當然也有長時間伏案打遊戲或坐長途車的人,猛一起身後因為下肢靜脈血栓而導致肺栓塞,最後引發了猝死。總之,不論是哪種猝死,都是名副其實的“猝不及防”!

我國每天至少猝死1000人!也許你不相信,但是數據統計的確如此。

在很多人看來,嚴重的心臟病應該是老年人的專利,不應該發生在中青年人身上。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觀點也要更新一下了。年輕人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日趨常態化,常被諸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一早盯上,由此引發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發生率持續走高,同時,也正日趨低齡化。

“猝死”帶走了多少青壯年?導致猝死的幾大惡習,千萬要注意

年輕的本錢不抗花!

年輕人認為“年輕就是本錢,折騰點沒所謂”,這顯然是不對的!

諸多研究顯示:冠狀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血管老化等症狀最早在20歲即可出現,而且其中70%以上的粥樣硬化斑塊為進展型。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其發展,就極易發生斑塊出血、血栓形成等更嚴重的結果,最終引起青壯年猝死或誘發心肌梗死。

2007~2009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發病監測數據顯示:2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較之以往明顯上升。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發作而死亡的患者人群中,年齡處於25~44歲之間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可見年輕絕不是遠離死亡的保護傘!

我在臨床中遇到的心源性猝死(特別是中青年人)患者,其生前大多存在基礎心臟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等。再者就是生活習慣的問題,如文中這位媒體副主編,其朋友就訴說他平時工作很拼,常年熬夜加班,飲食也非常不規律,很顯然這些都是誘發他最後猝死的重要原因。

年輕甚至更危險!

最近幾年來門診找我看心肌梗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說出來很多人不以為意,而這恰恰是我所擔憂的——年輕人發生心肌梗死比老年人更危險!

年輕人的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心臟結構的特殊性有別於老年人,年輕人心肌梗死的症狀、預測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結局(預後)與老年人也不一樣。年輕人突發心梗時,不像老年人會出現明顯的胸部疼痛、噁心、嘔吐、大汗、煩躁不安、恐懼、雙眼發黑等症狀,所以極容易被忽視。

多數患冠心病的年輕人的冠狀動脈病變較輕,冠脈狹窄也不是特別嚴重。但是,斑塊多數是不穩定的軟斑塊,極容易破裂或產生裂紋,引起急性血栓形成。同時,因為年輕人的冠脈病變相對較輕,較之老年人明顯缺乏心肌缺血預適應和側支循環,因此一旦發生心肌梗死往往更為嚴重。

“猝死”帶走了多少青壯年?導致猝死的幾大惡習,千萬要注意

猝死前有哪些蛛絲馬跡?

有些猝死真的就是“奪命沒商量”,而有些猝死事發之前會留下蛛絲馬跡。

猝死者在病發前數天甚至數月,即可能出現胸悶、氣促、疲憊、心悸和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狀。有的人活動劇烈時會伴有心慌、氣短,以前沒有胃病的老年人也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症狀。我接觸過不少猝死在出差路上的案例,調查發現這些患者在病發前幾天多有肩疼或腹痛(這是因為心肌缺血時,疼痛放射至左肩、上腹等部位所致)的情況,此時如果注意休息則可以慢慢緩解。

“胸痛”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表徵。這種痛往往“悶悶的”或有沉重感,一般發生在胸骨後方,整個邊界不是很明確(跟手掌面積差不多),或者根本說不清到底哪疼。假如出現“針扎般”的刺痛或者“按著才疼”,則病情多半跟心臟關係不大。

心梗不典型症狀

嗓子痛:嗓子未發炎,疼痛突然或發緊、發乾,伴有心慌、胸悶、出汗等表現,患者本人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上腹痛:疼痛劇烈,用手按壓時疼痛沒有加重或減輕,同時伴有胸悶憋氣、心慌、出汗、口唇青紫,患者本人有心臟病病史。

牙痛:說不清哪顆牙痛,牙齦無紅腫,無牙齒叩痛,伴有胸悶憋氣、心前區不適、心慌、出汗、面色改變等。

其他症狀:頸痛、咽痛、上肢痛,不明原因的暈厥、休克等。

“猝死”帶走了多少青壯年?導致猝死的幾大惡習,千萬要注意

猝死急救有何高招?

猝死爆發後的急救時間彌足珍貴——只有不到10分鐘,搶救猝死患者時應立即對其心前區(左胸前乳頭部位)進行有力的拳擊,拳擊的次數一般為2~3次,而後是心肺復甦(同時撥打120求救):將患者平臥(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疊放後,手掌跟部置於患者胸骨中點處垂直下壓(一分鐘不低於100次),胸廓下壓幅度應大於5釐米。每按壓30次,給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覆進行以上搶救動作,直至醫務人員到來。

如果忙碌不能避免,那就杜絕“惡習”

有權威雜誌總結出導致猝死的幾大惡習,在我看來其警示作用還是很到位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如不能吃太鹹、戒菸少酒、切忌暴飲暴食等,還包括以下幾點:

久坐不動:朋友們經常開玩笑說坐以待病、坐以待斃,若是從醫學角度來解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久坐可能會導致體內血液黏度升高、血液循環減緩。所以大家上班時應當經常起身走動,上個洗手間或接杯茶水,伸伸胳膊扭扭腰也是不錯的選擇。

大量喝酒:酒精能讓心率明顯加快、血壓升高,長期酗酒還會破壞心肌,並最終導致心臟衰竭,因此將這種行為比喻成扣動心臟病發作的扳機恰如其分。所以為了健康,我們也要儘量保證文明的飯桌文化,喝酒最好點到為止不要貪杯。

心情抑鬱:壞情緒是“萬惡之源”。抑鬱通常和焦慮相伴,整天鬱鬱寡歡不僅影響睡眠質量,工作效率也會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心臟因為得不到適度的休息,而影響正常的血壓和心率。

用力解大便:該行為固然可以使人從“靜態”中一下解脫出來,但是這一瞬間內血壓會迅速升高。特別是對那些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習慣久坐者、高血壓患者以及有心臟病史的人,這種突然發力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聊一聊

很多人會疑問:猝死的不幸者到底是累倒的還是本身就有心腦血管病?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而且應當這樣回答:猝死不是一種病,是一個“結果”。更準確地解釋是——各種不良生活習慣對心腦血管長期造成的損害是“病因”,過度勞累是“導火索”,猝死是“結局”。

如何扭轉這個結局呢?那就要求大家平時注意及時休息和緩解精神壓力,按時體檢,防止產生高血壓、高血脂和基礎心臟病等,身體正常運轉了,也就遠離猝死了。

來源:別讓你的血管比你老/汪芳著.—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