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高晓松曾说自己无法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确切模样,只记得那些书包里的诗集,四周充满才思和风情、剽悍和温暖。


.1.

宋柯:一人“独占”清华9成姑娘资源

如今叱咤音乐圈的大佬、麦田音乐创始人—宋柯,也曾是清华大学校园歌曲的领军人物。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回忆起当年写歌的经过,宋柯称全靠一本蓝色封面的吉他教材入门,每天都在宿舍楼道内苦练琴技,并学着自己写歌。

宋柯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名叫《日晷》,歌词是刊登在清华校刊上的一首诗。

“刚开始就是随便试一试,没想到效果还挺好,后来就更坚定了自己写歌的信念。”

大三时他创作的歌曲《一走了之》风靡了整个校园,并作为毕业晚会的保留曲目被学弟学妹们一届一届地传唱,风光程度堪比校歌。

宋柯的才情让他在女生有限的清华校园迅速拥有了爱情,同时也成了众多男生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大批不甘落后的理工宅男在雄性荷尔蒙的鼓动下纷纷拿起吉他,走上了文艺青年的道路,学弟高晓松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高晓松评价起宋柯在清华的桃花缘时,曾调侃道:“宋柯特别有范儿,他一人就占据了清华姑娘资源的90%!”

.2.

徐小平:不仅建立了新东方,还建立了北大吉他协会

同一时期的北京大学,一场文艺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时,校园里最文艺的学生都集中在吉他协会。让你想不到的是,北大吉他协会的成立者,正是今天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徐小平。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那时,刚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徐小平,被分配到北大艺术教研室任教。他任教后做的第一件轰动全校的事就是成立吉他协会,举办吉他培训班。

“当时一下子报了二百多人,一个人五块钱,结果引起巨大的轰动,大家疯狂地来。”

同宋柯一样,由徐小平创作的《星期天》也一度成为北大的民间校歌。这首歌用诙谐的笔法把大学生周末的无聊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不见老师也不见辅导员,不想上课也不想做实验。泡上一袋方便面,越吃越饿,呼儿咳呦,点上一支大重九,我越抽越烦。”

.3.

沈庆:没有他就没有“校园民谣”

说起《校园民谣》是如何诞生的,就不得不提到沈庆。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1989年9月,沈庆从四川乐山市考入了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了一个与农业毫无关系的专业——工商管理。或许是专业使然,让他比其他校园歌手多了一点商业头脑。

沈庆一直想把这些草坪上的歌手拉进录音棚,发表一张属于校园歌手自己的唱片。

他认识不少所谓的“圈里人”。在沈庆看来,如果没有机会让这些歌手的歌变成卡带,他们的歌会像前一辈校园歌手们那样随着时间消亡。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对镜梳妆

沈庆 - 这么多年以来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于是沈庆开始搜集歌曲小样,并把他们送到各个唱片公司。从深圳先科到正大,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得到认可。

直到1993年,一切才有了转机。时任大地唱片公司制作部主任的黄小茂在和朋友聚会后,回到办公室听小样,一下就被沈庆的《青春》戳中了心窝——当晚恰逢黄小茂30岁的生日。

他决定启用寂寂无名的学生加入到演唱中。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1993年沈庆大学毕业,他放弃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到了大地唱片,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校园民谣”系列的企划。

后来大名鼎鼎的《校园民谣1》里面,多数的文案都是出自沈庆笔下。

沈庆说他原本可以“红”,可以借助那首《青春》走到台前,但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青春

沈庆 - 这么多年以来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不管当时情形如何,现在回头问沈庆后不后悔的问题,他很坦然:“现在或许会多考虑一下,当年比较贪玩。但是从想红的角度去考虑这事就太狭隘了。“

与当艺人出名相比,能够促成《校园民谣1》的出版发行,显然更让沈庆有成就感。

“我喜欢挑战,能把一个各方面还不太成型的东西捏合在一起,最后做得还很成功,我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2000年,互联网烧钱最厉害的时候,沈庆和朋友创办了“听听365”音乐网。

“超女”最红火的那一届,沈庆正在河北保定卖数字电视机顶盒,忙碌得盛况空前,每天要走十几个小区,多的时候,要接待数十拨投诉的老乡。

2009年,回到北京的沈庆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深厚的中文根底让沈庆在广告行业如鱼得水。

回首往事,沈庆说:“那段日子已经离我很远了。某些事情,当时觉得很重要,但相对于人整个的一生来说,也会渐渐变得渺小。

.4.

金立:戛然而止的青春

金立,这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的名字,在百度上连照片也搜不到的人。

然而,她却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校园民谣运动”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她能写能唱,才华横溢,她的作品被认为“具有诗的美感和意境”。

在《校园民谣1》11首歌曲中,就有三首作品来自她:《那天》、《故事里的树》和《我们相识》。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故事里的树

冯蓝/李蓉 - 校园民谣 1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金立通过尹青认识了高晓松,又通过尹青的朋友认识了潘茜,老狼的女朋友。潘茜带上老狼来金立宿舍唱歌。后来高晓松找人做乐队,金立就把老狼引荐给他。

一群热爱音乐的人就这么串起来了。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曾和金立在一起唱歌的好友尹青说,金立的吉他弹得出神入化,一张嘴就能感染到你。可以说,金立,是那一批人里,唯一一个唱自己的歌唱得无可替代的。

玩乐队那会,高晓松还不太会记谱,金立的创作已经比较成熟了。她是给高晓松创作校园歌曲带来好多灵感的人。

1992年,金立大学毕业,分配单位不是她理想中的工作,巧合中被正大收编做签约歌手兼企划。

然而却事与愿违,金立因音乐理念的不同与正大有了分歧。对做出来的专辑不寄期望的金立把吉他卖给了高晓松,追随男友去了美国。

从此,歌坛的一切汹涌变幻,与大洋彼岸的她都没了关系。

在金立看来,她的放弃是做了一回玉碎——感觉不对还是不发行的好,宁可不要一张瓦全。

即使后来总经理捎话说回来就请新的制作人重录这张专辑,她还是一去20年,一碎到底。

好多年后回想这件事,金立并不后悔当初的放弃,后悔的是解决的方式。

“我想我写歌纯是有话要说,不刻意。音乐是我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全部。”她说。

金立离开北京唱歌的圈子很久后,有一次回去和一起长大的朋友们重聚。

那次聚会还意外见到以前清华唱歌的老友们,金立说:很是惊喜。

只是,多了满桌韭菜和满耳寒暄,没有了多年前聚会时从未少过的吉他和歌声。

恍然发觉,青春不再了呀。

.5.

高晓松:总能幸运的抓住每一次机会

现在回顾当年兴起的校园民谣,或多或少跟那个时代的人分泌旺盛的荷尔蒙有关。高晓松是这拨人中最为典型的,他过剩的荷尔蒙成就了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高晓松是校园民谣一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当年以校园民谣名义出道的人,大多数人都远离了音乐,但是高晓松依然在从事着跟音乐有关的事情,不管他去做什么事,身份如何变化,都跟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晓松那时被公认为最有才气的校园歌手,脸也只有现在的一半大。经过金立介绍,他和老狼相识,并组建了内地首支大学生乐队,名叫“青铜器”。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大二暑假,有人邀请高晓松的乐队到海口演出,只有老狼跟着他去了。结果结到的演出费不足以支撑两人回家的车费。高晓松对老狼说:你先走,我垫后。

高晓松几经辗转,最后跑到厦门大学做流浪歌手。《麦克》就是那时候写下的。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麦克

老狼 - 晴朗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大三,他觉得自己不是当科学家的料,毅然退学,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电影。

大学毕业后,开广告公司,一夜暴富,住着亚运村五室四厅的公寓,经常请一堆朋友吃吃喝喝。

很多人一提起高晓松,都会说,这小子太走运了,祖坟一直冒青烟。回顾高晓松这么多年的经历,不难发现,他每一步都赶在点上,后来这样的条件就再也没有了。

但他也曾经历不顺,2011年因醉酒被判刑半年,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谁都不曾想到的是,出狱之后的他事业反而迎来另一个春天。

出来后的他成了某汽车品牌代言,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游走于各类电视选秀节目上。而在他之后的艺人或公共人物,但凡有点瑕疵,一律被封杀,不得翻身。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优酷找我的时候我知道他们不是因为我能说,而是因为我刚从牢里出来,关注度比较高,那时候大家都找我,出版社让我写书,要把狱里的事写出来。“

”人家消费我说明我有点价值,那就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把它消费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一人坐在那儿说。“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高晓松既能脱颖而出,又能化险为夷。为什么他总是能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抓住最好的机会?

“其实就是命好,有人说你都长成这样怎么还这么走运?我就说是馅饼掉多了把脸砸成这样的,这就是命好。”

宿命地讲是命好,实际上,在高晓松看来,他的人生哲学里有一条,该撤的时候一定撤,别勉强自己。

“我有一个特质,就是知道什么时候退,不管是退学也好,关了广告公司也好。我有一个信念,你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不知道要什么,但是你总知道不要什么。”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高晓松的成功学里,幸运更像是被戏剧化了,或者说那只是他做的诸多事情过程中最戏剧的一幕,最终还是需要智商判断的。

过去,形容高晓松有一个词非常恰当:少年轻狂。他狂到可以目空一切,谁也没他牛。但是这些年,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改变,他不再狂妄,言谈话语间带着冷静和成熟。

他说是那半年牢里的经历让他有了很多改变:“我觉得这个事老天安排得特别好,我特感谢这个事。年轻时你狂一狂说说也就算了,一个人到了40岁,还那样,就不好了。”

至于未来的音乐环境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也许有一天人们还会说,高晓松又一次很幸运地抓了一次机会。

.6.

老狼:有一搭,没一搭,这样挺好

老狼步入歌坛的故事很简单。上大学的时候他喜欢唱歌,当时大学校园会唱歌,尤其是能自己写自己唱的人属于稀缺之物,虽说北京高校多、分布广,但是这类人基本上都经常能串在一起。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当时在北工大上学的金立算是当时高校歌手中的核心人物,而金立跟老狼的女朋友潘茜又是朋友,就这样,通过金立,老狼认识了高晓松。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沈庆的努力之下,有一天,大地唱片公司的黄小茂找到高晓松,说是要做一盘校园歌曲专辑,想用他写的《同桌的你》。

高晓松提出一个要求:“这首歌只能让老狼唱,要是别人唱我不给。”因为那段时间老狼辞职了,没有工作,高晓松得想办法让老狼挣点钱。

黄小茂也没想那么多,他看中的是这首歌,至于谁来唱,那批校园歌手都差不多。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高晓松给老狼打了一个电话:你准备好做歌手吧。“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坐家里就红了。”老狼在回忆过去的时候说。

那时候老狼辞职了,没什么事儿做。而高晓松已经开广告公司挣大钱了,没事还经常带着老狼吃吃喝喝。

有一天,老狼接到高晓松的电话,让他去广电部录音棚录音。那次,老狼录了两首歌:《同桌的你》和《流浪歌手的情人》。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流浪歌手的情人

老狼 - 校园民谣 1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老狼录完两首歌之后以为这就完了,录了也就录了,还在思考自己接下来应该去干些什么。可能是受高晓松的影响,觉得自己该去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为此他还买了几本广告方面的书,煞有介事地看了一阵子。

他还问黄小茂,唱片公司要不要做文案的,黄小茂说:“这有一份合同,你签了吧。”老狼一看,是签约歌手的合同。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晴朗

老狼 - 晴朗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老狼对做歌手不是没想过,不过那应该是很小的时候,他觉得唱歌可以当明星,让好多人知道自己,最不济的周围也会围着很多女孩。

但是怎么去当一个职业歌手,他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随着《校园民谣1》的发行,老狼成了1994年最红的歌手之一。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但他对待自己的歌唱事业从来都是有一搭无一搭的态度,一直是被人推着往前走。

《校园民谣》火了之后,他的第二张专辑磨蹭了7年才出来。有一段时间,他的生活就是上午在家睡觉,下午看看电影,然后晚上泡酒吧。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

老狼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不会怎么摆谱,朋友很多,且杂,似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跟他成为朋友,他从不看人下菜碟,这跟他比较随和的性格有关。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他和高晓松到今天依旧能保持亲密的关系,可能是两人性格上比较互补。多年来,老狼一直在唱歌,高晓松的身份一直在变,但两个人的情谊并未疏远,即便俩人常常因为一些事情闹翻。

即使翻脸,这对“活宝”依旧惺惺相惜,绝不会伤筋动骨。只要一见面,还是当年的样子。

.7.

《同桌的你》: 火到躲不开

1994年,由大地唱片发行的《校园民谣I》合辑正式出版。谁也没有想到这张收录校园歌曲的卡带能如此畅销,《同桌的你》、《青春》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等歌曲成为了大陆民谣创作中最为耀眼的重彩。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其中,由高晓松词曲、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一经推出便风靡大江南北,囊括了当年几乎所有的流行音乐奖项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词、最佳作曲奖。

在《写在墙上的脸》一书的自序中,高晓松回忆当年的感觉:“94年的某一天,我与老狼大眼瞪小眼同时冒出一句:‘咱火了’。”

那段时间,高晓松最怕听到这首歌,他笑称自己都快听吐了。在家里打开电视,看到的是老狼忧郁的侧脸;开车听广播,听到的是老狼温暖的声音;就连上公共厕所,旁边大哥嘴里还一直哼唱着“谁给你做的嫁衣”。

.8.

白衣少年已不再 青春终究要散场

校园民谣的整体发展从鼎盛时期到衰败,仅仅两年的时间。1995年,被唱片界公认为校园民谣的“大裂谷”。

2000年后,校园民谣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弱、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充斥市场,不少民谣歌手放弃了继续歌唱。断裂,挣扎,消失,那些青春的声音终于沉寂在主流的市场。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现如今,”校园民谣“这种曲风已经从内地流行乐坛中消失,当年那批中坚力量里,也只有老狼、叶蓓还延续着歌手身份。高晓松投身电影、当起了主持;宋柯成为了音乐圈操盘手还兼职卖烤鸭。

沈庆、郁冬、金立、邱柯、赵节等人,或不知所终或另谋他业……

再也没有唱片公司以“校园歌手”的头衔包装新人,“因为现在没有校园文化,现在校园的墙矮了,与外界打通了,不像以前的象牙塔,外面都在听四大天王,里面阳春白雪。”高晓松说。

宋柯也认同高晓松的看法:“如今大学这个门槛没那么高了,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活的神秘感和优越感挺让人感兴趣的。现在不会有人认为你是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就怎么着了,校园文化的优势没了。”


校园民谣的爱与愁


很多年前,卢庚戌接受采访时说:我没唱校园民谣了,因为我要吃饭。

老狼在歌里悠悠地唱着:青春终究要散场。

[1]《校园民谣十年》,王晓峰,《三联生活周刊》

[2]《沈庆与校园民谣,一去不返的青春》,李翊《三联生活周刊》

[3]《老狼,一种活法》,王晓峰《三联生活周刊》

[4]《金立:从绚烂到淡然》,记者李翊

[5]《致青春:校园民谣20年》,腾讯娱乐·贵圈出品

[6]《高晓松:我走运是因为我知道放弃》,王晓峰,《三联生活周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