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風口”來臨前:先活下去,不計代價!

滴滴、美團、國家隊都在佈局共享汽車,真生意還是偽風口?

成都西北郊“郫都區”,萬達廣場對面一處簡陋的停車場,兩臺印有“美團租車”塗裝的白色桑塔納,停在佈滿瓦礫的土地上。

電子圍欄圍繞著城中心劃出一道不規則的六邊形——在這個區域內,用戶可以把車停在任意一條合法的馬路上。美團的運營人員,負責從大街小巷找回這些車,把它們清洗乾淨、加滿油,再開回本地20餘個固定停車場。

在南京試水打車業務後,大流量平臺美團對於出行市場的野心擴張到分時租賃領域。2017年結束前,美團在成都郊區投放了200臺大眾桑塔納、朗逸,開始小規模運營分時租賃業務。

在美團前後,滴滴上線“分分租”業務,摩拜在貴州試水分時租賃,神州將推基於門店的分時租賃服務。初創車企“車和家”與法國分時租賃運營商 Clem達成合作,威馬投資了哈羅單車,宣佈佈局共享汽車 單車市場。

叫共享汽車也好,分時租賃也好,大流量平臺的入局,讓這個存在了多年、多年來幾乎處於靜態的市場,被猝不及防地推成了下一個可能的出行風口。

這個“疑似”風口,正被資本下注。2018剛開年,以奔馳smart作為營運車型的途歌完成了2600萬美元B 輪融資,海益得凱欣基金領投,海納亞洲、真格基金跟投。這是這家公司14個月裡拿到的第4輪融資。在此之前的1個月,深圳分時租賃公司Pony Car也宣佈完成1年內的第三輪融資,總額2.5億,創下了分時租賃單筆融資最高紀錄,由地產商華夏幸福基業旗下“知合出行”領投。

“共享” “新能源”的兩大概念,還引來了試圖大力扶植電動車的國家隊、著急佈局新能源車的車企入場。上汽控股51%的EVCARD,以及首汽旗下Gofun出行,是中國市場的領跑者。Gofun還剛宣佈獲得了大眾、奇瑞新能源的2.14億元A輪融資。在中國,車企和國家隊是分時租賃市場的主力玩家。但他們並沒有跑到真正的安全區,也沒有與身後的競爭對手拉開絕對差距。

與此同時,很多公司已經死在了半路上。不久前,曾經用寶馬i3作為營運車的分時租賃創業公司EZZY倒閉。不過,創始人付強在創業失敗後“消失”了一段時間,重新面對媒體時,他為同行打氣:“今天我們失敗了,只能證明我們自己沒有做好,並不代表共享經濟的失敗,更不能說明共享汽車的失敗。”

圍繞著分時租賃一直有兩派言論:

一種說法是,未來10年,“使用車”將代替“擁有車”成為城市出行的主流。在自動駕駛技術的加持下,分時租賃的前景不可低估。

另一派則認為,分時租賃只是政策利好、產能過剩和“共享一切”概念催生的偽風口,商業模式至今說不通。

共享汽車“風口”來臨前:先活下去,不計代價!

1 蹭電、麻煩、算賬

首汽“Gofun出行”的一臺白底綠色塗裝的共享汽車,因為停在了上汽控股的“EVCARD”的停車位上充電,被後者用大鐵鏈子鎖住了車軲轆。

Gofun的運營人員發現這個情況,打電話到EVCARD的客服部門溝通未果。最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把大鉗子絞斷鐵鎖鏈,為這臺電動車恢復了“自由”。

不久之後,在成都市政府組織的一次共享汽車城市管理會議上,兩家公司的城市經理碰了個面,正面“交流”了一下這個問題:

“你們的車,停在我們的車位上,還蹭我們的充電樁充電。”EVCARD成都負責人李賢利開門見山。

“你給我打個電話,讓我下面的兄弟挪開行嗎?我幹嘛去蹭你的電,都是公司的錢。”Gofun成都負責人毛非回答。

在政府的會議室裡,毛非解釋,車停錯位置是用戶行為,他可以調度,但沒辦法完全約束。這個方案,顯然沒有讓李賢利滿意。停車位是他辛辛苦苦談下來的,充電樁是他花費2周時間建設好的。用戶找不到停車位會投訴,他每個月的電費都對不上帳。

兩個城市經理僵持著,一方發出嚴重警告,另一方擺出放馬過來的架勢。問題的性質,從“蹭電”,一路上升到“國有資產流失”。

政府的官員坐在對面觀看,沒有插手,也沒有插嘴。

成都另一家分時租賃公司“盼達用車”的城市經理曾浩也在一旁觀看,間或打打圓場。

EVCARD和Gofun,是目前中國分時租賃市場規模最大的兩家公司。前者由上汽控股51%,在全國40個城市投放了2.4萬臺車。後者背靠首汽集團,主力投放始於今年3月,目前在21個城市擁有1.5萬臺車。

除了EVCARD, Gofun, 美團,盼達,在成都試水分時租賃的公司大概還有五六家。這個地勢平坦開闊、文化休閒包容而且不限牌照的城市,打車大戰的時候曾經是Uber的根據地,限制網約車牌照時也態度開放。如今,這裡是中國最活躍的分時租賃市場。

李賢利記得,EVCARD剛剛開始在成都開拓網點的時候,成都的街頭還看不到共享單車的蹤跡。半年之後,他們正式上線分時租賃業務,橘色、黃色的密密麻麻的單車,已經將這座城填滿。

“單車對我們觸動非常大。”EVCARD董事長、上海國際汽車城董事長榮文偉說,“實際上我們走在共享單車前面。但一夜間,共享單車全來了。”

除了擴張的速度,共享單車觸動榮文偉的,還有這個模式對整個產業格局的打破和重塑。在今天的人們眼裡,單車似乎只有顏色的不同,沒有品牌的分別了,品牌商淪為了共享單車的供應鏈。這讓榮文偉相信,或許有一天,共享汽車也會在用戶和車企之間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複雜太多了。

在Gofun總裁、COO譚奕看來,共享單車的絕大部分問題可以用資本解決——投車、損壞處理、潮汐調度,門檻都不太高。而共享汽車,在此基礎上還要開拓網點、為車充電/加油、洗車、處理違章......Gofun和EVCARD吵架的充電樁和停車位,就是諸多複雜事件中的一樁。

共享汽車的擴張除了資本之外,還受到車、樁、位、路等諸多條件限制,“那麼多因素卡著它,想快也快不了。”譚奕對36氪說。

在神州董事長、創始人陸正耀看來,與滴滴這種輕資產的互聯網平臺相比,分時租賃是重資產運營,資產投入大、變現能力差、風險大,因而門檻更高。這也是滴滴、美團、摩拜,只是在小規模“試水”,至今未有大的動作的一個原因。

做了13年汽車租賃生意的陸正耀對36氪說,自己很早就開始關注分時租賃了,但一直在觀望。坐在神州總部,半開放會客廳的茶几前,他翻開筆記本,給36氪算了一筆賬:

一臺車一天跑3單,創造200元的收入可以把成本收回;

其餘的時間,這臺車如果停在停車場,會產生停車成本;

如果調度到出行數據活躍的位置以提高用車效率,會產生運營成本。

無論使用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自己運營還是外包給第三方公司,固定網點取換車還是隨意停,分時租賃都“算不過賬”。

共享汽車“風口”來臨前:先活下去,不計代價!

2 停車費388元,收入60元

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南口邊,有一個途歌的合作停車場。

途歌定位中高端,使用奔馳smart、奧迪A3等車型運營。因為使用燃油車、無需充電樁,它允許用戶在規定區域內“任意停”(free-floating)。一位重點考察過途歌的投資人告訴36氪,從用戶的角度,他認為途歌的駕駛體驗超出同業。

途歌和這個停車場的合作是這樣的:如果停車場內的途歌車輛等於或少於3輛,那麼用戶從停車場開走車就不用交停車費。一旦大於3輛,用戶本人就要正常繳納停車費——第一小時10元,此後每小時15元——但提供憑據、銀行賬號後,途歌在一週後報銷打款。

在這個停車場裡,36氪開出了一輛途歌的車,交了388元停車費,這輛車已經在這個停車場裡停了2天。“你真要開走啊?”停車場收費員略感疑惑,因為很多人一看要墊付停車費就乾脆不開了,“挺麻煩的,得交銀行賬號,等報銷還得一星期。”他建議不如開走其他幾輛車,停車費便宜點,160元,停了1天。

這些車裡包括36氪當天早上開來的那輛,橫穿北京20公里,付費近60元,價格沒有明顯優勢,與打出租車相當。即使不考慮油費、折舊成本,僅僅考慮到這輛車停車一天的停車費用,就意味著這輛車當天虧了至少90元。

聯繫了途歌的創始人王利豐試圖採訪求證,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當然,小城市的停車費比大城市便宜,而且即使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有無需付停車費的地方,但停車費依然是一筆值得被仔細計算的成本。

上述曾經考察過途歌的投資人,他還考察過另一家注重用戶體驗的公司:用寶馬i3作為運營車輛、並最終倒閉的EZZY。這兩個項目最終都沒能走到這家基金的上會流程。“跟進延展性盈利模式驗證情況,突破總體虧損預期後考慮投資。”這位投資人在報告中這樣寫道。

一臺共享汽車在停車場久停無人問津,也無人調度,這種情況似乎不是特例。“任意停”,雖然方便用戶出行,但成本極難控制。如果用戶把車開到荒僻的街巷、停車費昂貴的CBD商圈,調度或停車的成本都需要平臺方承擔。

譚奕推測,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大概率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能力不足,人員管理低效,甚至有可能是底層運營人員與停車場形成利益聯盟,共同分享停車費。

在蔚來資本合夥人張君毅看來,一些創業公司選擇用租賃來的燃油車運營、不計成本隨意停,實際上帶有“to VC”的性質。一些基金的特點是看收入,對成本控制相對寬鬆。燃油車運營效率相對電動車高一些,收入上更好看。

在分時租賃市場,使用燃油車運營的公司不在少數。美團,神州,途歌,EZZY……除了神州,均不持有牌照。他們與廠家談價格,以融資租賃的形式從租賃公司租車,用做分時租賃。

陸正耀將商業的基本邏輯概括為兩點:成本結構、用戶體驗。他認為單純的分時租賃業務,成本結構不合理,用戶體驗則根本談不上——大城市擁堵、停車難,開車不是享受,出行有很多替代方案,分時租賃不是剛需。

這話不全對。雖然分時租賃燃油車車費與打車相差無幾,但目前分時租賃電動車的市場價格,與打車相比便宜很多,用戶有用它的“剛需”。

共享汽車“風口”來臨前:先活下去,不計代價!

3 燃油車、電動車

從成都雙流機場,到美團試水分時租賃的郫都區,36氪駕駛EVCARD一臺北汽EC180前往。按分鐘計費0.5元/分鐘,全程40公里59分鐘,總共29.5元。這段路打出租車大概需要107元。

便宜這個法則在中國屢試不爽,即使體驗有點糙。過去的一年,Gofun使用5萬檔國產品牌的新能源車運營,兩週洗一次車,EVCARD,盼達情況類似。與途歌不同,用戶體驗不是Gofun現階段的業務重點。譚奕知道,用戶對於這些車的駕駛體驗、清潔程度有抱怨,但優先照顧用戶體驗,可能會犧牲擴張的速度、增加運營成本——這兩點,都會導致公司死在半路上。創業公司EZZY的倒閉就是前車之鑑。

“我們的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成本管理沒有做好。”EZZY創始人付強曾對媒體表示。

不過,目前分時租賃市場的新能源車,續航里程都在100多公里左右,用車效率則比燃油車差得多。譚奕告訴36氪,Gofun的訂單平均里程為45公里,相當於一天只能跑2單。剩餘的30多公里,很多用戶是不敢下單的,因為里程焦慮。

一天究竟能開幾單、收入多少,決定了這門生意是否可持續。

此外,新能源車市場剛剛起步,二手車幾乎沒有殘值,電池梯次利用的成本需要公司自己承擔。張君毅告訴,蔚來資本投資的分時租賃項目,內部的財務處理都是3年營運期,退役後折舊到0。

關於這一點,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有預期的。這也是大部分新能源共享汽車,都選擇5萬檔車型的原因。“我用電車,即便殘值是0,跟它(一些燃油車)差不多。”譚奕說。

蔚來資本在分時租賃領域投資了不止一家創業公司。蔚來資本合夥人張君毅告訴36氪,這些公司有個共性:用新能源車作為營運車輛,自己持有車輛和牌照——特別是限牌城市的牌照。

在張君毅看來,分時租賃是個早期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大,作為財務投資人,不得不考慮項目陷入困境、考慮出售,或是遇到行業洗牌怎麼辦。那時,一家分時租賃公司最值錢的資產就是牌照、車位和車輛。行業發生整合時,有話語權的會是資源擁有方。

“李斌和我,我們認同一點:千錯萬錯,稀缺資源不錯。限制牌照城市的牌照資源,一個良好的運營體系和團隊是最可貴的。在分時領域,我併購輕資產公司有什麼價值?畢竟企業最終只能在一個系統平臺上主要運營。比如滴滴併購快的和優步,除了消滅一個競爭對手,戰略意義何在?”張君毅說。

張君毅認為,隨著未來市場逐漸成熟,用新能源車作為營運車輛的商業模式會走通。除此之外,新能源車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政策紅利。政府對於商業公司在城市中投放大量燃油車,只會有階段性的容忍。

出行關係國計民生,汽車是經濟命脈,新能源車又是國家戰略。張君毅相信,政府之手,一定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4 國家意圖、戰略意圖、財務意圖

對於EVCARD董事長、上海國際汽車城總經理榮文偉而言,分時租賃的生意是一項“政治任務”。

2010年G20清潔能源部長會議上,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出打造“電動汽車示範城市”的計劃。回國之後,他把這項任務交給了榮文偉:由上海國際汽車城牽頭,讓電動車在上海街頭先跑起來。

榮文偉到歐洲、美國考察了一圈,發現了分時租賃的模式,在國外叫“car-sharing”(汽車共享)。他為了與滴滴、Uber等網約車區隔開,從中文裡找到了“分時租賃”四個字。

榮文偉最初並不想自己做分時租賃。汽車城在產業鏈中扮演的是“搭臺子”的角色,“唱戲”不是優勢。他曾找到傳統租賃公司赫茲、一嗨,希望由他們牽頭推廣分時租賃,承諾予以一定的補貼優惠。兩家公司都拒絕了他,理由和陸正耀一樣,“算不過賬”。

實際上,榮文偉認為他們的判斷是對的。全世界的分時租賃公司,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家達到盈虧平衡線。但“任務”的特點就是,你沒有太多選擇。市場化的公司不肯做,國家隊就不得不親自上場。“我們覺得應該上演的,但是沒有人演,我們就衝上去演一演吧。”榮文偉說。

2014年9月,汽車城孵化了分時租賃項目EVCARD。前期起步艱難,在自己擔任管委會的汽車城裡,EVCARD3個月只拿下5個網點,他們原本計劃拿下50個。

正式投車之前,榮文偉把負責網點開拓的人叫到辦公室裡開了個會,討論是否要放棄。最後,他還是咬了咬牙決定堅持。“我做都很難,其他人做更沒優勢。”榮文偉說。

EVCARD在上海投放了800多臺車,運營了1年多後,在本地有了一個競爭對手。車企上汽在內部孵化了一個名為“e”享天開的分時租賃項目,投了100多臺車在上海試水。

上汽是汽車城的頭號“居民”,兩家公司的領導,抬頭不見低頭見。終於有一天,政府的官員給他們分別打了一個電話:別打了,兩家都是國企,合一合吧。

2016年6月,在上海市政府的撮合下,EVCARD與e享天開合併,成立了新公司“環球車享”,由上汽控股51%。EVCARD的品牌保留了下來,榮文偉擔任董事長。

出於城市管理、資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榮文偉認為合併對兩家公司都是好事。“本來大家就不賺錢,打到最後只能賠的更厲害。”榮文偉說。此外,上汽每年有幾百億的利潤,足夠支撐分時租賃早期的虧損,經營上有保障,“你換個小公司,肯定挺不住。”

在EVCARD和e享天開正式合併的幾個月前,首汽Gofun上線了。在此之前,首汽請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做了半年出行領域的諮詢,在首汽租車的基礎之上,推出了首汽約車,搶佔滴滴在專車市場的份額,半年後又推出了Gofun,探索分時租賃市場。

多年來牽頭給首汽集團做諮詢的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就是後來加入蔚來資本的張君毅。2017年11月,蔚來資本與百度資本、絲路華創聯合投資了首汽約車7億元。

在張君毅看來,出行戰場的下半場靠資源。十九大之後,大的資金一定會傾向於頭部藍籌。首汽的團隊是首旅集團“最市場化的部分”,“熱情地擁抱互聯網”。作為推廣品質出行的國企,在地方政府和各資源層面前受到的對待會比較友善。“蔚來資本堅信到出行市場絕對不會一家獨大,被一家利用不合規牌照紅利的寡頭壟斷。”張君毅說。

車企是另一股“不計代價”的力量。

2015年初,奔馳分時租賃品牌Car2Go宣佈進入中國,負責這個項目落地的也是當時羅蘭貝格的合夥人張君毅。他為戴姆勒挑選了重慶、深圳兩個城市。重慶是個山城,對A0小車比較偏愛,有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公司的支持。而深圳建有戴姆勒和比亞迪的合資公司。張君毅認為,那個時候,車企做分時租賃的主要驅動力就是推廣品牌和售車。現在,他認為他們正逐漸把出行作為未來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們現在是各大車廠的優質客戶。”盼達用車CEO高鈺告訴36氪。在中國,新能源車是國家戰略,車企和分時租賃公司的合作就更加密切。

“優質客戶”的權利,包括採購車輛免收補貼的保證金等。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運營車跑到3萬公里可以申報國家補貼。高鈺告訴36氪,盼達的車在一些地區,跑到這個里程只需要半年。這意味著,車企在半年之內就可以申報國補,財務上會有很好的表現。

到了2018年,隨著補貼退坡,雙積分政策開始推行,車企對於分時租賃公司或許會更加殷勤。

關於中國市場,一些車企做分時租賃的初衷,坊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2016年,國家對新能源車企“騙補”的情況進行了大規模的查處、整頓。在這個背景下,一些車企開始做分時租賃,把生產出來的新能源車做營運,消化車源。一些地方性的分時租賃公司,創立的早期其實是帶著原罪的。

在中國,地區性的分時租賃公司有上百家。

多位出行領域的投資人向36氪提及:對於股東背景以車企為主的分時租賃公司,財務投資人的利益可能很難最大化。部分車企把分時租賃公司當做了銷售終端:“生意好的時候,我讓你隨便買什麼車。生意不好,你幫我消化點車源。這個公司最終賺錢不賺錢不重要。”

5. 理想著實現

2017年最後一個月,在成都春熙路時尚、潮流的地標商圈,續航270公里的寶馬i3停成一排。寶馬分時租賃品牌ReachNow進入中國,選擇了EVCARD作為合作方,負責本地市場的聯合運營。

EVCARD在產品中上線了ReachNow的入口,截止到目前開拓了12個網點,投放了50臺寶馬i3試運營——他們需要自己購買這些車,李賢利告訴36氪,寶馬開出了低於行業的採購價,會參與利潤分成。

EVCARD一位工作人員告訴36氪,一些高檔商場和酒店,原本EVCARD 5萬檔的新能源車是很難進入的,但如今,他們對寶馬i3開放了停車位。這也是EVCARD與寶馬合作的目的——提升品牌形象。

Gofun也計劃在2018年上線包括寶馬i3在內的一部分中高端車型,對品牌進行升級。譚奕認為,分時租賃公司從中高端細分市場切入的做法,不理性也不經濟。但他們也確實讓整個行業看到,高淨值客戶對於分時租賃是有需求的。競爭對手已經跑出了這個市場的議價空間,這個時候跟進會比較保險。因此,2018年,譚奕決定把目標用戶往上層沿一沿。

以傳統汽車租賃生意起家的神州,不久前剛剛宣佈佈局分時租賃業務。“為什麼我們早沒做?因為單純做分時租賃肯定沒戲。它是車應用中的一個小場景,構成不了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陸正耀說,但如果把分時租賃作為整個戰略的一部分,與神州傳統的租車、專車業務整合在一起,是有可能完成商業閉環,把資產盤活的。

跟隨了神州11年的投資人、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認為神州做分時租賃,在既有業務基礎之上擴張是有機會的。但愉悅資本目前還沒有任何投資佈局。劉二海看過一些項目,認為分時租賃作為一門單獨的生意,“資產效率真的需要認真計算”。

“嘗試一下總是可以的。充電寶大家還嘗試呢,你不能不讓大家嘗試。但至少今天,這個商業模型,我覺得還沒有得到驗證。”劉二海說。

譚奕認為,分時租賃只是在早期階段必須按照傳統租賃的模式去做,但這絕不是這門生意的本質。

加入Gofun之前,譚奕曾經在安徽蕪湖一家小公司做過分時租賃。只做本地市場,小規模投放了數百臺車。譚奕認為,這種“局部開花”的現象是階段性的。小公司可以把本地市場做透,但沒有對外擴張的能力,一旦行業出現大玩家,同時掌握與上游主機廠談判的能力,爭取到政府的資源支持,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又跑出了城市運營的方法論,把業務下沉到地區市場,小公司“遍地開花”的時代就會過去。

譚奕認為,可能最快明年,分時租賃市場就會拉開差距。首先會是模式的差距,然後是規模的差距。

“你一定不能當租賃公司養大。你必須奔著科技化公司發展,而不是靠操作,去養一個又肥又臃腫,沒有頭腦的笨蛋出來。”譚奕說。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出臺了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相關政策。多位分時租賃的從業者認為,這將對行業產生很大的推進作用。出行領域的數據,與自動駕駛無人駕駛、高精地圖等先進科技息息相關,未來的商業模式有很多想象的空間。

盼達用車CEO高鈺認為,分時租賃的未來是“場景驅動服務找人”。當無人車可以自動駕駛找到用戶的時候,運營的瓶頸就被徹底擊穿了。

共享汽車像人們的私家車一樣,方便出行,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在譚奕看來,理想最終可能發現是“倒著實現的”。在模式跑通之前,基礎性的工作還需要做,數據也沒到變現的時候。

“這是最黑暗的時候,你必須得跑出去,先活過這段時間。”譚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