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鎮,位於四川三臺縣城南47公里處,南臨郪江,東濱錦江,建於兩江匯合處,虎踞龍盤,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這個有2000多年曆史的老鎮,曾是春秋戰國時期郪王國的恢弘都城,元代還作過四川的省府。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介紹郪江王城的石碑

田園牧歌裡的古國遺韻

初春時節,圍著郪江古鎮慢悠悠徒步,楊柳依依,惠風和暢。步入鎮子,一股清涼的風從腳邊拂過,久居都市的喧囂和浮躁頓時安靜下來。

玉江街是鎮子的主街,兩旁房子大多帶著木柱支撐起來的寬敞走廊,街有多長廊就有多長,頗有江南小鎮的餘韻。每一條縱橫巷道,隨處可見人們或站或坐,或獨自凝思,或侃侃而談,輕鬆而愜意。鐵匠鋪生意紅火,火箱每天都拉得爐火熊熊,砧墩上砸出鏗鏘有節奏的叮噹聲。

“遠看羅盤翻轉,近看棍棍棒棒;既會澆水上天,又能彈琴歌唱。”這是當地人描寫田園筒車打的謎語,說的是郪江汲水灌田的水利景觀。其原理是,利用水的衝力推動筒車沿邊竹編的片輪兒,片輪間的竹筒便可低處汲水,借轉動的筒車把水送上三四十米高的“天船”,再用簡竿將水送到溝渠裡,嘩嘩流入田間。可別小看這筒車的力量,它可以灌田二十到三十畝。如今,沿江的魚洞井、會仙橋等地都還在使用著這種古老的筒車。

走上鎮上的古驛道,可見坑坑窪窪的石階、參差的山石和茂盛的林木。《三臺縣志》記載,這條道曾是巴蜀“古郪道”的一段,是連接川中、川東的咽喉之地。

古郪道,主要指成都官道上的三臺、中江這一段,而整個成都官道有1360公里,連接射洪、萬縣等地。山重水複間的石板鋪成一條通衢大道,可過輿轎、馱馬、走騾,也可承載大軍過後的滾滾煙塵。

青山隱隱,阡陌縱橫。古石板路除了通達南北,還連接著許多歷史事件,老百姓最喜歡說的就是三國故事。

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前往蜀中各地分定州界,他從古郪道來到郪縣即今日的郪江鎮,當地人獲悉後大為欣喜,宰牛烹羊,載歌載舞,舉杯歡迎。諸葛亮後來在此設置東廣漢郡,亦以郪江為治所。往事如風,酒香早已飄逝,卻留在代代百姓的傳聞中,那段歷史也造就了現今仍在使用的一處地名——會軍堂山(今中江縣境內,古屬郪國)。

郪江九龍橋,架了歷史和現實的兩頭,讓這裡的人們從童年走向成年,從異鄉回到故鄉……

九龍橋位於鎮外郪江上,是一座清代修建的古石橋,它橫跨郪江兩岸,連接三臺、中江兩縣,據說也是當年諸葛亮大軍浩蕩渡河的地方。九龍橋橋面,由兩塊各一米寬的石板鋪砌,橋長約四十米、寬兩米,橋墩兩頭兩邊都是龍頭,龍頭鱗爪鬚眉飛舞,栩栩如生;龍尾則分別鑲嵌在橋墩之中,整個石橋工藝顯示出古人的不俗匠心。九龍橋還有個傳說:郪江曾有水妖作怪,導致河水氾濫,百姓來往兩岸很不方便,玉皇大帝知道後,派來九條祥龍降服了妖怪,從此郪河平靜,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這九條龍,官紳大戶籌錢修建了這座橋,名曰九龍橋。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鎮上悠閒的居民

一座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古人將城市描述為“聚之為村,易而為市,置鎮於三江口岸,築城於通衢要道……”歷朝歷代都重視對城市的修築。

郪江鎮為虎踞龍盤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曾作過郪王國的都城。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今三臺一帶設郪縣,縣城所在地也在今郪江鎮。元代時,郪江還作過四川的省府。雖經歷朝歷代官員培修、改建、擴建,其城市規模有所變化,但城池基址至今未變。《三臺縣志》收錄的一首古詩,描繪了郪王城的昔日繁盛:“天台鼓樓鎮雙龍,二獅抬頭望金鐘。九龍湖水朝金闊,王廟鐘聲送晚風。”

歷史上的郪王國,掌控的疆域有多大呢?《太平寰宇記》載:“漢舊郪縣城在今縣(三臺縣城)南九十里,臨江,郪王城基址見(現)存,以郪江為縣名”。清《三臺縣志》卷五載:“郪江在今縣南百里,漢之郪縣,自以郪江水得名,其半有飛烏、射洪二縣地,似《寰宇記》為得其實。”也就是說,古郪國地處巴國和蜀國之間,今天的中江、郪江以及涪江中游地區均屬古郪國領土。

《資治通鑑》卷八十五載:很早以前,郪人先祖從雲南遷徙來到巴國和蜀國之間,生長繁衍,在郪江河邊建立了郪王國。雖不過是個“千乘之國”,但漁獵時代的郪國,有充足的魚類、鳥獸,足以養活郪國人民;在農牧時代,郪王國又有充裕的糧食和畜產品養活郪國人民,境內擁有鹽、銅這樣的重要資源,經濟能夠獨立,百姓活得滋潤。《華陽國志》說:“郪縣有山原田,富國鹽井。”《元和郡縣誌》記載,郪縣有鹽井二十六所。

《三臺縣志》另載,商周時期,郪國人的祖先濮人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周武王伐商,當在公元前1066年左右,即周文王死後四年,武王姬發載著文王木主去伐紂,行軍中前歌後舞,士氣很旺盛,二月底攻入朝歌城滅商。濮人參加武王伐紂戰爭後得到封賞,勢力和支系都有很大發展,大部分人留在今天的三臺、中江縣一帶。

郪王生生息息傳了幾代?由於太過遙遠史料缺乏,難以考定。學術界相對普遍的看法是:公元前316年秋,秦國大夫張儀、都尉司馬錯奉秦惠王之旨從石牛道南下伐蜀,途中“順便”滅了郪國。然後,秦以蜀國土地建立蜀郡,以成都為郡治,郪為蜀郡所轄之地,不再是一個獨立王國了。巴蜀古國嶙峋群山中,這座凸現的縹緲高地漸漸式微,最終坍塌,消隱在歷史的煙雲裡。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崖墓

“活”在山洞裡的漢墓群

古郪國早已消失,但它依然活在郪江場鎮一個個古老深邃的山洞裡。這,就是名揚天下的郪江崖墓群。

郪江崖墓群,被稱為中國四大漢墓群之一(另三座分別在河南、河北、廣西境內),以金鐘山、泉水壩、紫金灣墓群最為集中。墓崖產生年代早晚不一,以東漢墓為主。結構上,墓室大多建在中軸線上,一般分墓道、墓門、前室、中室、後室、側室和耳室,墓內利用山岩鑿有臺階、水溝、壁龕、灶案、櫃、棺臺、床等設施。

郪江崖墓對外開放的共有六座,呈一字排開。墓中石雕形態豐富,有日月星辰,有石頭水缸和石灶,也有存放糧食的石壁廚,有造形奇特石橫樑和拱頂,還有石猴的浮雕,兩室之間的過道門楣上刻了一些牛頭面朝洞口。崖墓室洞,互為相通。

崖墓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面鏡子。郪國人“面水而居,依山而葬”,去世前都要為自己造墓室。墓室簡陋與豪華,視主人身份而定。隨葬用品,或雞鴨豬狗牛羊,或車馬青銅磚瓦,不一而足。這一隨葬習俗,使今天的郪江流域留存了數千件漢墓成像作品,非常珍貴。

“狗咬耗子,多管閒事”是一句著名成語。有趣的是,在郪江鎮金鐘山上的崖墓群第一座古墓內,竟然真有這樣一尊狗咬耗子的古代圓雕,可謂譽滿全球。

為何古郪國人要在墓內雕繪出這一離奇景觀呢?這幅出現在東漢晚期、極為罕見的“狗咬耗子”石壁刻圖,顯示的是一隻狗蹲坐著,它嘴裡叼著一隻長尾老鼠,狗兒的眼神還帶點俏皮味兒。

其實,在古代社會,“狗咬耗子”並非多管閒事。比如秦漢時期,由於貓尚沒有廣泛被人們馴養,狗就擔負起捉鼠的重要任務。考古資料證實,漢代才可能出現被人類馴養的貓,唐代以後貓才成為治鼠的主力軍,這樣一來,狗就不再“咬”耗子了。

在郪江,從歷史的斑駁岩層裡飄散出這樣一絲輕快的世俗氣息,在青綠山水的映照下,別有一番趣味。

校對:範莉

審核:周藝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