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文化遺產分佈集中地區,聞名海內外,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古蹟:包括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蹟,在吉林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佈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 2004 年 7 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C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高句麗文化遺產分佈集中地區,聞名海內外,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滅亡於公元668年,中經二十八代王,歷時705年。在其勢力擴張的歷史演變中,疆域延伸到朝鮮半島,使高句麗在朝鮮半島歷史上三國鼎立(新羅、百濟、高句麗)時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這段歷史,使高句麗歷史倍受中、朝、韓、日等國的學術界關注。高句麗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後期受中原文化影響,儒、佛、道文化也很盛行。如今高句麗堅固的山城、雄偉的陵墓、輝煌的古墓壁畫,已經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句麗文化遺產分佈集中地區,聞名海內外,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景區看點;王城,在王城中,五女山山城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高句麗創建的第一個都城。作為鴨綠江兩岸現存 100 餘座高句麗山城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它的規模宏大,體系完備,保存也較為完整。城內分佈多處高句麗早期的重要建築遺址及生活、軍事遺蹟,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五女山山城承襲了中國北方民族構築山城的傳統,但在選址佈局、城牆築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不同凡響的山城形式,是中國東北和東北亞地區山城建築進入劃時代階段的標誌。在中國古代東北民族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這裡開始,高句麗民族逐步擴大活動領域,歷經 700 餘年,創造了極具特色的文化。

高句麗文化遺產分佈集中地區,聞名海內外,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 1-5 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在東北亞地區中世紀世代城址中,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築的傑作。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猶存。丸都山城的佈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宮殿址遺蹟,仍可顯示原有建築的恢弘氣勢。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透過它們,可以見證已經被歷史長河湮沒了的高句麗創造的輝煌文明。

高句麗文化遺產分佈集中地區,聞名海內外,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王陵和貴族墓;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 7000 座高句麗時代墓葬 --洞溝古墓群,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古墓群中以將軍墳、太王陵為代表的十幾座大型高句麗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貴族壁畫墓,是高句麗建築技藝、藝術成就所達高度的一個縮影。矗立於太王陵東側的好太王碑,其漢字鐫刻的碑文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文獻資料。尤為重要的是,地方文化底蘊與周邊特別是中國中原文化因素的有機交融在它們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其獨特魅力早已聞名於世,是高句麗文化昭示後人的經典之作。

作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最具特色與影響的民族和地方政權之一,高句麗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其主要的歷史遺蹟大量地存續於中國的吉林省和遼寧省,成為該段歷史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貴族墓更彌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