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明星”王亚伟

“毁誉明星”王亚伟

“毁誉明星”王亚伟

写在前面

转战私募的基金经理王亚伟,近两日再次出现各种负面报道。很多人在问,王亚伟是否真的有水平?什么样的王亚伟才是真实的?

依小雅过去13年多的基金报道所见,王亚伟过去被神化了,现在似乎又被妖魔化了。

王亚伟作为中国最低调的明星基金经理,小雅旧时曾群访过,也曾在会议间歇做过简单的单独交流,但对他知之甚少,尤其是他到私募之后的状况。

有感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看到的一些偏见,“聪明投资者”试图通过一些原始材料和“老人”回忆,简单勾勒几笔王亚伟,做一点点“面目”依然模糊的还原努力。

王亚伟印象

关于王亚伟的讨论来自一则最新消息。

消息说,在近期的某项问卷调查中,50家阳光私募机构参与投票,在4000多家阳光私募机构中选出3家自己最认可的私募。结果,王亚伟无缘前五名。

刊发消息的媒体称:“这种主观排名方式相比于业绩等客观排名,信息量更大,也更具参考价值。”

与这则消息同时出台的,还有王亚伟错过“恒大牌”牛股廊坊发展,以及“踩雷”巨亏的消息。此类消息网上随处可见,百度“王亚伟”,随处可见王亚伟“失败”、“亏损”或者“失意”的信息。

看到这些信息之后,90后的小朋友们说,原来如此,不过如此。

然而,这些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在传递过程因“噪音”而走形?

小雅把三次王亚伟见面会的录音文字实录和王亚伟上中央电视台的讲话实录发给几个年轻人阅读,让她们每人给我三个词,描述她们看完之后对王亚伟的印象。

观点彻底反转了。一个小朋友说:“有责任心,中肯,独立观点。”另一个小朋友说:“独立思考、淡定、幽默。”第三个小朋友说:“内敛,真实,谨慎。”

我说不能都说赞美的,挑点刺儿。

第一个小朋友说“老干部”,第二个小朋友说“有点保守”。第三个小朋友说:“过于谨慎,有时让人觉得没有魄力,非常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保守”、“谨慎”这样的词,对于管理风险的投资人来说,好像不是“刺”,更像是赞美。

毁誉之声

这样的扭转,十年前小雅也曾看到。

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基金以226%的净值增长率领跑所有类型基金,比第二名高出35 个百分点。

当时,小雅问很多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高管怎么看。他们说,那是运气,个人风格正好与市场风口契合了。

2008年的超级大熊市,经过激烈的冠亚军争夺战,华夏大盘基金最后以略微弱势排名第二,打破了一年冠军、下一年又跌到谷底的公募基金业绩怪圈。

这一年,为王亚伟点赞、认同他的同行多起来了。

2009年的小牛市,华夏大盘基金以116%的收益率再次夺得年度冠军。

小雅在采访时与几个市场大佬聊到关于王亚伟的市场争议,大佬们说,市场是最公平的,如果这样一个牛熊周期都不能证明实力,投资人还能用什么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个钱币有两面,一个投资人的评价也是,有誉就有毁。

很长一段时间,市场每天在流传各种关于王亚伟内幕交易的段子。对于一些质疑者(包括一些媒体同行),小雅问过信息来源,几乎都是“听说”和“这样的收益,想想也知道”。

行走在传说和传说中的传说的质疑,在坊间传播多年。

针对质疑,王亚伟曾在2009年7月9日召开媒体会澄清。他说:“中国证券市场、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大家由于经历不同、所处位置的不同,对投资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短期内无法达成共识很正常。也没有必要达成共识,投资上的问题,往往在达成共识后很快就会走到错误的边缘。既然如此,何不求同存异。”

这话,听着像是对着投资同行说的。

他还说:“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试图让每个人理解你、说你好根本就是徒劳的,还是顺其自然吧。在投资领域里,时间是试金石,大浪淘沙,水落石出,很多事情,需要留待时间去证明。”

这句话,不知王亚伟是否有对自己说的意味。

对于内幕交易质疑,2014年小雅与泽熙投资掌门人徐翔面聊时,徐翔曾主动提起:“如果王亚伟是靠内幕信息成名,市场每天各种传闻,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用这个方法出名?那么多年,这么多管理资产超过千亿的基金公司,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砸出一个王亚伟?”

去年,徐翔因涉嫌内幕交易接受调查,至今仍未一审。

在中国,内幕交易是刑罪,需要司法认定,但舆论审判从未缺席。

对于社会讨论,小雅一直在想:是否A股有相对明显的高收益就一定不正常?在海外,彼得·林奇、索罗斯的阶段收益也不差。

经历三轮牛熊

如何判断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前上投摩根总经理、现富汇投资总经理王鸿嫔告诉小雅,要看是否经得起牛熊市的检验。

回头看,A股有三轮明显的牛熊转换:1999年的大牛市,和2003年、2004年的大熊市;2006年、2007年的创纪录牛市,和2008年的传奇熊市;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6月的疯狂杠杆牛市,和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史无前例的股灾熊市。

在A股接受过这三轮牛熊市考验、并且有公开数据可以证明自己的人,屈指可数,王亚伟是其中一个。

前华夏基金公司总经理范勇宏曾经著书《基业长青》,书中有王亚伟的一些简介和他对王亚伟的评价。

根据书中所述,王亚伟是1989年安徽省理科高考状元,清华大学双学位。1995 年10 月,王亚伟加盟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做研究咨询,一年后任研究部经理。

范勇宏提到王亚伟:“他为人低调,生活简朴,一家人租住在东四十条半地下的房子里。”

1998年2月,范勇宏负责组建华夏基金管理公司。4月28日,兴华基金成立,王亚伟任基金经理助理,直至2002年1月8日王亚伟卸任,他经历了第一轮的牛熊转换。

1999年,兴华基金的净值增长战胜指数,但与同行相比,排名靠后。

2000年,A股迎来牛市,沪深股指分别上涨52%和41%。范勇宏写道:“王亚伟未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热点转换带来的投资机会,对网络科技股调整的幅度和时间跨度认识不足,在20只基金中排名倒数第二。”

2001年,全球“网络泡沫”破灭,沪深股指分别下跌20.62%、30%。王亚伟年初减持了科技股并增加了组合的流动性,兴华基金全年小幅亏损3.84%,在33 只基金中排名第一。

对于这轮牛熊市,兴华基金在王亚伟管理期间净值增长90.48%,同期上证综指上涨18.79%。

但范勇宏说,王亚伟投资手法与其他基金经理相比并无过人之处。整体看,他初步表现出谨慎投资、尽量规避风险的投资风格,业绩呈现“牛市落后、熊市抗跌”特征。

第二轮牛熊市,正如前文所述,王亚伟连续3年前两甲,两夺收益率冠军,一次亚军,表现出“牛市领先、熊市抗跌”的特征。

2012年5月,王亚伟离职华夏基金转型私募。从2005年底接手到辞职,华夏大盘基金复权净值增长率达1198.9%,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1046%。这是一个国内基金业难以复制的业绩。

在最近的这一波牛熊市,王亚伟已身在私募,业绩数据不再公开。

不过,“聪明投资者”收集到一组数据:截至2015年10月23日,成立于2012年12月27日的昀沣1号收益率112.21%,最大回撤是24.04%,年化收益率30.56%。

截至2015年10月30日,成立于2014年11月28日的千纸鹤1号收益率39.01%,最大回撤是20.16%;成立于2015年1月13日的昀沣3号收益率5.22%,最大回撤是23.8%。

从收集的信息来看,这三只产品是王亚伟本人管理的。之前,王亚伟成立的私募公司千合资本被曝有好几只产品业绩很差,据称并不是王亚伟本人管理。

单从这三只产品数据看,王亚伟的回撤率不算高,但也不算低,收益率偏低,这个成绩单跟很多私募比,比较普通。

范勇宏曾经总结过王亚伟在公募基金的失误。包括许多重大的事件付出的代价。

比如,1998 年刚开始管理基金,投资五粮液时,拘泥于原先设定的目标价,最终1 000多万元的账面盈利化为乌有。

再比如,管理华夏成长基金期间,他曾提前买到后来的大牛股,但往往因熬不住而过早卖出。例如,贵州茅台2001 年一上市,华夏成长基金就重仓买入,但是华夏成长基金在熊市里坚守几年后始终没有收获,最后在黎明前退出。

还有中集集团,华夏成长基金也过早退出,没有能够享受到2004 年干货箱量价齐升的行业景气。

“2004~2005 年期间,王亚伟的选股面不够广,对一些持续成长的优质股票研究关注不足,重仓投资了一些业绩弹性较大,但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股票,一旦发生负面因素冲击,公司的经营业绩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范勇宏总结的王亚伟的投资理念核心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仔细研究,不拘泥于投资法则的条条框框,采取灵活的操作策略。”

“王亚伟犯过不少错误,但这些错误无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这是一个基金经理的评价。

从神坛到妖魔

不过,在这三波牛熊市中,王亚伟经历了黯淡无光到被公众追捧、再到如今总有媒体踩踏的真实。

回想2003年、2004年,熊市里,公募基金发行困难,几乎每只产品发行,都是总经理亲自披挂上阵,基金经理们也是集体与媒体见面。很多老记者回忆,王亚伟也不时出现在发行的队伍里,但他当时并不出挑,记者们都不曾与他有过采访聊天。

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来自目力所见,并受目力所限。接受信息的公众如此,生产信息的媒体也如此。

王亚伟是公募基金经理中最低调的一个,没有之一。

外界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当时公募基金的季报、中报和年报,用汇总数据来分析比较基金持股情况,分析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基金的资产配置思路。

2006年到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以及2008年的超级熊市,风向变了,王亚伟以无可争议的业绩成为名冠中国的最牛基金经理,市场开始炒作始“王亚伟概念股”,媒体也集体热衷于跟踪分析“王亚伟概念股”。

王亚伟在2012年离开华夏基金前,最后一次召开媒体见面会。

在痛陈“王亚伟概念股”对于普通投资者的伤害之后,王亚伟建议“以后减少对基金经理买什么股票的关注。只报道基金经理买了某只股票,对于不太懂投资的投资者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就像报道老中医今天在药房里加了什么,明天减了什么,这种报道是毫无意义的。”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王亚伟概念股”的历史还在进行,关于个股“踩雷”的报道依然不绝于眼。什么是真实的王亚伟,在每个人的不同解读里。

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这句话,在信息躁乱的资本市场,用以自勉。

“毁誉明星”王亚伟

“毁誉明星”王亚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