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山“療傷”的人

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在山東濟南興隆村,有一座“遍體鱗傷”的大山——珍珠山,由於十幾年前經常有人在山上開採石料,無節制地採石給山體留下了一塊塊的創傷,數不清的碎石坑和高差40米的碎石山崖在山上隨處可見。而土生土長的董家河,事業有成回到家鄉,每每看到大山的破敗樣子總感到特別傷感,最終萌生了給大山“療傷”的念頭,還興隆村一片綠水青山,從此成了他最大的夢想。

給大山“療傷”的人

董家河在珍珠山上指揮工作。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為了村民不受傷 萌生修山念頭

黝黑的皮膚,佈滿皺紋的臉龐,個子不高,這位清瘦的中年男子,就是給大山“療傷”的人——董家河,今年55歲的他,因每天需要風吹日曬稍顯蒼老,但一雙眼睛明亮得還像個20多歲的小夥子,說起他的治山之道,眼睛裡更全是笑意。

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初見董家河,就是在他心心念唸的珍珠山上,他正在指揮著身邊的工人們做好防塵工作,閒不住的他一會兒上山看灑水情況,一會兒又跑下山看防塵布是否擺放妥當。

給大山“療傷”的人

董家河為被採石破壞的珍珠山“療傷”。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從小住在珍珠山腳下的董家河,成年後開始外出打工,2008年事業終於有了一些成就,他選擇回到家鄉居住,可真回到了家鄉,每每放眼兒時鬱鬱蔥蔥的大山,卻因為過度開採而遍體鱗傷甚至面貌猙獰,董家河就覺得“心裡疼”。

這幾乎成了他的一件心事。心事壓抑久了,總要爆發,讓他徹底決心要修山,是因為發生在外鄉人身上的一起流血事故。

以前興隆鄉的人靠山吃山,大家都會來山上採石,而採石需要拿炸藥把山體炸裂,碎石可以賣出去賺錢,大山逐漸被“炸酥”,即使不再開採,還是會出現落石或是塌方的情況。

“2013年的時候有人從山腳下路過,不巧就被落石砸傷,整個手臂被砸斷了。”董家河回憶道,“當時正好被我看到了,那是一個外地人,在山東無依無靠,我可憐他就資助了一些醫藥費。”

給錢濟人一時,但不能治根本,董家河突然就萌生出了要修山的念頭,“我不希望我們興隆鄉的任何一個人再被落石傷到。”

2014年,董家河找到了當時的山東省國土資源廳,申請要為珍珠山做山體治理,隨後得到了許可。2015年8月,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給出了大山的治理方案。經專家論證和政府批准後,同年12月,董家河的修山之旅正式開啟。

起初連土都沒有 4年種樹12萬棵

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從董家河提供的山體治理前的照片上看到,幾米深的廢棄礦坑在山上隨處可見,光禿禿的大山,碎石遍地,沒有一點色彩。珍珠山破損山體主要集中在東側和北側,整座山修復面積有1200畝之多,治理起來絕非易事。

給大山“療傷”的人

董家河提供的山體治理前的照片,幾米深的廢棄礦坑在山上隨處可見。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掛在石壁上的險石要清除掉,以免再次砸傷人。炸石留下的大坑要用渣土填平,等各項排險工作做好後,治理工作才真正算是開始。“還鄉親們一個綠樹青山”是董家河的願望,在山上種樹則是他的首要任務。

一座連能種樹的土壤都沒有的大山,該如何下手植樹?

董家河只能買種植土,再往山上運,這筆開銷並不小,“一畝地差不多需要3、4萬。”

給大山“療傷”的人

山上種樹並不順利,樹木吸收不到水分很快枯死。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有了土,他們便開始了種樹,五角松、白皮松、大葉女貞等在山上都隨處可見。但由於透氣性和土壤的問題,種樹過程並不順利,“即使到現在,種十棵樹可能也會死掉兩三棵。樹木吸收不到水分就很快枯死,而死了的樹,只能再重新補種。”

小四年下來,光澆水車就已經用壞了3輛。除了樹木外,董家河還想讓家鄉的大山有些色彩,又開始在山上種植花草,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探訪時,看到迎春花、櫻花正在綻放。

給大山“療傷”的人

董家河還想讓家鄉的大山有些色彩,在山上種植花草。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記者跟隨董家河來到治理的北側山面看到,過去土黃的山坡終於有了生機,大片的綠色山映入眼簾,繽紛的花朵點綴其中。

董家河講,從開工至今,已種植了12萬顆或大或小的樹木。但目前只是修復了大山的一個側面,讓珍珠山徹底恢復“健康”,依舊任重道遠。假以時日,他要讓整座山都將被樹木覆蓋。

記者看到,董家河還在山上修葺了涼亭,“希望這座山修好之後,將來也能是大家放鬆踏青的休閒場所。”

給大山“療傷”的人

山上還修建了涼亭,董家河希望村民以後能來休閒踏青。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初期天天被舉報 投入千萬治山

治理山體初期,除了技術上遇到了一些麻煩,最讓他頭疼的則是村民的不理解。“剛開始基本上每天都會接到舉報電話,說我在山上亂採石。”

因為要排險,削掉險石,村民就誤以為是採石掙錢,董家河只能挨家挨戶解釋,但效果並不好,這也把監管單位都驚動了,“之前我們正想讓政府部門來看看我們的成果,這一舉報全來了,都不用請了。”董家河笑著說。

給大山“療傷”的人

在石山上種樹實屬不易。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那時揚塵、擾民、非法開採,成了董家河在珍珠山上做事的標籤,甚至引來了當地媒體前來調查,而董家河也因此被不少人所熟知。“當時一個記者上山來採訪我,說我施工被舉報了,他也過來了解情況,在一番解釋下,他才知道原來我是修山的,辦的是件好事,我的第一篇報道就是這麼出來的,現在回憶也覺得挺有趣。”

等打開心結了解到實情後,鄉親們現在見到董家河總要誇上兩句。村民張新勝對記者說:“老董那真是在自掏腰包做善事、搞綠化,為村民做貢獻。以前從家裡往外看那都是荒山,現在一看也有點青山綠水了,心裡開心,真是要謝謝他了。”

據瞭解,山體治理工程的投資均為民間資本,目前已投入三千多萬,而董家河個人花費了總額的三分之一。

給大山“療傷”的人

董家河在山上照看樹木。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他的朋友開玩笑稱他為“修山修傻了”。“剛開始他說要修山的想法,我們都以為是鬧著玩,誰知道他是認真的。”董家河的朋友劉先生稱,第一次跟他來山上的時候,那坑坑窪窪的路都走不上去,垃圾隨處可見,塑料袋滿天飛,大家都覺得這山治不好了,“沒想到董家河一干就是4年,我們真是一點一點看著這個山變好的,他偶爾會請我們上來坐坐,看看他的成果,現在這綠水青山真好看。那時候我們調侃他‘傻人幹傻事’,現在都說他是‘好人幹好事’!”

如今,每天泡在山上已是董家河的日常,在山間走上幾個來回那是必不可少的,即使起初家人朋友不理解他,現在也都開始打心眼裡欽佩與支持。

給大山“療傷”的人

在石山上種樹十分不易。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董家河覺得,“我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看到大山變好的一天,讓鄉親們真正可以上山遊玩,從家向外看,以後都是一片綠色。”

下山途中,正趕上了濟南的春雨,沒帶雨具的董家河反倒興奮起來,不斷自言自語:“真是太好了!”他就是想著正好能讓那十二萬棵小樹喝口水,每時每刻,這位給大山療傷的人,都不會忘記他的樹林與大山。

校對 吳興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