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如果說選一個象徵或者符號來代表中華文化,筷子一定是候選人之一,且得票率絕對不會低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筷子,對於華人,太熟悉不過了,甚至在整個東亞文化圈內,可以說達到了沒有此物便無法吃飯的地步。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筷子,其實不僅僅是餐具,還有著更深的文化內涵。中國的筷子,形制以頭圓尾方為主,代表著天圓地方的樸素世界觀。

同時《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雙”這個意象自古以來就被老祖宗所青睞,筷子由兩根組成,上為陽,下為陰,一陰一陽,兩儀之象。

筷子又有動靜之分,上為動,下為靜,一根主動、一根協調才能夾起食物。但同時,雖然使用的時候需要有陰有陽,從靜止拿起來的時候,哪一根都可以做陽、做陰,不用像刀叉一樣刀叉分明而分一個陰筷、陽筷,這又與“陰陽”無必須的主次之分、可以互換所對應起來。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姓名風波

“筷”古稱“櫡”[zhù],簡寫為“箸”[zhù],古代[煮]與[者]通用,“箸”為“”、“者”之合,說明了筷子同“煮“這件事的密切關係,最早筷子的發明,是為了從煮沸的湯羹中撈菜食用,因而“箸”之名極為貼切。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韓非子·喻老》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史記·宋微子世家》也記載:”昔者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都說明了至少在紂王時,筷子就是一個普通的飲食用具了,而且還用得是象箸,雖然紂王確實奢侈,但有研究考證,商周時期中原地區還是有野象的,生態破壞得還不算嚴重。

《禮記.曲禮上》還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漢朝鄭玄注:“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意思是說,羹湯中有菜要用筷子,沒有菜就不用筷子。由此可知,箸在先秦時期又稱為梜,而那時的筷子主要是用來夾湯裡的菜吃,老祖宗也確實智慧,從湯裡撈菜,筷子著實是特別好的選擇。

明朝的陸容在《菽園雜記》裡說:“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由於漁民的漁船都是木製,最怕的就是“住”和“蛀”,“住”就是停下沒有生意,而“蛀”更是可怕,因而便把“箸”稱為“快”,不只避開了“箸”更有了“快”的好彩頭。之後經過演變,而且也因為竹筷的出現和普遍,“快”多了“”頭,變為了如今的“筷子”稱呼。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明朝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怎麼來的

其實關於筷子怎麼來的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大禹治水時,由於工程緊迫,不僅三過家門而不入,連吃飯都是在野外隨便“對付”一下。一次行至途中,大禹飢餓難耐,架起鍋就野炊起來。不負“禹”望,鍋很快就沸騰了,大禹也不在乎燙伸手就吃。可想而知,治得了水的禹治不了熱湯。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和熱鍋面面相覷的大禹靈機一動,折了兩根細樹枝把食物從鍋中挾出來吃。沒想到這招兒真的挺好用,於是,至此之後大禹吃飯的時候總會折兩根樹枝來吃東西。久而久之,用兩根樹枝吃飯的技能大禹掌握得越來越嫻熟,身邊的人紛紛效仿,這樣筷子逐漸成型。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還有一個更有趣味的故事與筷子的誕生有關。傳說那是紂王,紂王荒淫,對於飯菜的要求也特別苛刻,不僅是食材不鮮美,就連食物的溫度不合適都會大發雷霆。廚師、侍從無辜而死的數不勝數,而妲己雖然受寵,對於這個事同樣心驚膽戰。

有一次,妲己為服侍紂王飲食而做準備,卻發現這天的食物做得太燙了,急中生智的妲己把頭上的簪子拿下來,將菜挾起來抓緊吹一吹,送到紂王嘴中時,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紂王的喜愛,覺得這種吃飯的方式很享受。後來紂王命工匠專門製作了兩根特製“玉簪”用來給紂王挾菜,這種吃飯的方式逐漸流傳開來。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它的用法

對於筷子的使用,有很多的禮節甚至禁忌,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餐具一樣,這種使用上的“注意事項”都包含著一種尊重的含義。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有很多規矩文學化地被人們總結甚至起了名字,不僅形象,還讓人印象深刻。

  1. 執箸巡城:舉起筷子在桌上亂轉。會被認為沒有家教。
  2. 淚箸遺珠:夾菜時,把菜和湯汁沾到桌上。
  3. 擊盞敲盅:用筷子敲擊碗。只有乞丐吸引人注意時會用筷子敲碗,故會被人們鄙視。此外,巫術中的蠱會把各種毒蟲放在同一個封閉容器內,讓它們互相吞噬,敲擊碗筷會被認為是同巫蠱有關。
  4. 品箸留聲:吸、吮筷子。邊吸筷子邊發出聲響會被認為無禮。
  5. 當眾上香:把筷子豎在飯裡,形似香爐,古時會在先人遺體的腳邊放一碗“腳尾飯”,因此這樣相當於咒罵他人死。
  6. 顛倒乾坤:把筷子首尾倒轉使用。
  7. 仙人指路:用筷子對別人指指點點。
  8. 迷箸刨墳:用筷子在菜裡翻來翻去,會被認為沒家教,且行為像盜墓或撿骨。
  9. 定海神針:用筷子當作竹籤插菜、肉吃。
  10. 飛象過河:菜餚很多時,只能吃離自己較近的菜餚,不可伸長手臂到對面夾菜。

除此之外,還有如:

  1. 用筷子移動碗、盤。
  2. 把筷子當牙籤剔牙。
  3. 拿筷子在湯汁中作洗滌狀。

等等禁忌。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這些用法上的禁忌在東亞各個國家沒有特別大的差異,都帶著筷子傳入時蘊藏的文化痕跡。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各國差異

筷子不只是中國自己使用,周邊國家,應該說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是在中國的影響下,以筷子為傳統用餐工具,而以日、韓為主的國家在使用筷子這件事上有什麼不一樣的風俗呢?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 日本

日本的筷子,形制相對比較短,且頭部很尖銳。材質以木製為主。由於日本是分餐制的用餐方法,因而對於筷子長度沒有過大的需求,同時日本吃魚較多,頭尖而短小的筷子更適宜操作。

同時,日本的筷子從江戶時代制定了標準長度,以相別劃分,男性23cm、女性21.5cm,是以當時男女的身高、手部的平均尺寸比例來制定的,到了現代有所改變,幅度在0.5cm左右。

  • 韓國

韓國的筷子有其特有的扁平狀形制。對於這個形狀,有一個說法是,古時由於需要將飯菜放在餐盤中和筷子一起端到房間,因而為了防止筷子滾動,便做成了扁平狀的。

現在的韓式筷子都是金屬製作,在古代只有上層社會才有能力使用,平民百姓基本也倒是用木製。直到現代以來不鏽鋼的大規模普及,才變成韓國現在這樣全民使用金屬筷子的現象。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當然,不只是日、韓,其他亞洲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在華語文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都會使用筷子,在很多地方甚至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用品。

有史可查的最早把筷子介紹到歐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瑪竇,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一書中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

當然,隨著華人不斷地移居到歐美國家、直至世界各地,其他非東亞國家對筷子越來越不陌生,其實很多家庭裡都會備有筷子。而法國旅遊協會甚至制定了一項“金筷獎”,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業。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文化軼事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蕭伯納】

1933年,愛爾蘭著名作家蕭伯納訪問中國,宋美齡在上海的家中舉辦了午餐會表示歡迎。由魯迅、蔡元培等文化界“大咖”陪同。

蕭伯納謝絕了為他提供刀叉用餐的好意,而是要了一雙筷子,想學習用筷子吃飯。當然,初次使用筷子的蕭伯納手忙腳亂,在吃一道肉丸子的菜時,費盡努力都夾不起來。

蕭伯納幽默地說:“這個丸子是兔子做的吧,不然怎會逃得這麼快?”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經過一番努力,蕭伯納終於夾起了丸子,吃進嘴裡後,他說:“如果我不會用筷子,回英國後他們怎麼會相信我到中國來了。”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尼克松】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翻開了中美關係的新篇章。

在尼克松到達北京的當天晚上,由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歡迎尼克松。在宴會中,尼克松出人意料地一板一眼使用筷子吃飯,還虛心向周總理請教筷子的使用方法。周恩來大為讚歎:“你的筷子使用技術非常好!”在場記者紛紛將尼克松熟練使用筷子的一幕抓拍了下來。

原來,在出訪中國之前,尼克松特意在白宮練了很久“筷術”,為的就是表現自己的誠意。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玲瓏自竹製來,古今飲譽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揚名世界欽。

|雜談|“筷”炙人口—我們為什麼會用它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