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辦”出文件,吹響發展中小企業“衝鋒號”

—分享—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4月7日新華社)

提起中小企業,許多人頭腦中都會習慣性地想到“5、6、7、8、9”這五個數字。這是經濟學界常用來形容中小企業作用的五組數據:貢獻了50%的稅收、60%的GDP、70%的專利、80%的就業崗位和佔據我國企業總數的90%。這些高度凝練的數據充分表明了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然而,近幾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群體的日子“不太好過”。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不少西方國家提升關稅額以阻擋進口,這給我國大量出口導向型的中小企業製造了不少麻煩。在國內,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大量中小企業由此面臨轉型升級的現實壓力。

中央政府深刻洞察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進行了一系列旨在為中小企業“減負”“賦能”的頂層設計。這些政策文件都是“有的放矢”,重點瞄準了中小企業融資、稅費、營商環境、產權保護等“老大難”問題,全力幫助中小企業渡過發展轉型的難關。尤其是2017年,中央出臺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這份文件從價值觀念層面肯定了企業家群體的貢獻,培育全社會對優秀企業家的尊重氛圍,實實在在地給廣大中小企業家群體吃了一顆“定心丸”。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困境有複雜的體制機制因素和悠久的歷史因素,絕不是僅靠中央近幾年的努力就能徹底解決的,而是需要改革的不斷深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辦和國辦再次出臺重磅文件——《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就變成順理成章、完全可以理解的。縱覽此份文件,雖然表面上仍在談“融資、監管”等老問題,但實則提供的解決方案更加具體細緻,如降低再貼現、再貸款的門檻和加強相關措施的力度,進一步發揮政府採購的扶持作用等。這些細緻入微的具體措施,體現了中央對中小企業發展“真抓實幹”的堅定決心。

不過,“兩辦”出臺的《指導意見》雖然細緻入微,但能否得到切實執行才是最關鍵的。特別是不怕不執行,就怕放鬆要求地“瞎”執行。雖然中小企業是發展經濟的重要一環,但扶持工作絕不能搞一刀切式的“大水漫灌”。誠然許多優質的中小企業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僅僅因缺乏融資渠道而步履維艱,對於這一類中小企業,當然可以納入鼓勵扶持的範疇內。但是,有些中小企業並沒有先進的產業技術,屬於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完全依靠人口要素的粗放式投入才得以發展。對於這樣的中小企業,政府雖不至於直接否定,但更多地應放手讓市場規律發揮自然的優勝劣汰作用。

總而言之,中小企業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此次《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許多高屋建瓴的建議措施。希望《指導意見》吹響發展中小企業的“衝鋒號”,保持優惠政策出臺的連貫性,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不要淪為一次性的“電影”,而是變成連綿悠長的“電視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