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作者|李心語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昨日晚間(3月25日),貓眼娛樂公佈了2018年全年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貓眼娛樂2018年共實現收入37.55億元,同比增長47%;成本由2017年的8.06億大幅增加73.5%至13.99億元;年內虧損1.38億元,比去年增加82.1%,經調整EBITDA為人民幣2.29億元。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據財報數據分析可知,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在線票務收入的增加。

2018年貓眼娛樂在線娛樂票務收入增至22.8億,佔總收入的60.7%,而票務娛樂總交易額也由2017年的220億增至327億。

但與此同時,用於用戶激勵的營銷費用也是明顯增加的。2018年,貓眼娛樂用於營銷及推廣的費用同比增加34.8%至17.39億,運用低價、補貼等方式依舊是票務平臺獲取收入的主要手段。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頂著“互聯網娛樂服務第一股”名頭的貓眼,在上市不久即跌破了發行價。而根據貓眼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淨虧損額分別為12.97億、5.08億、7610萬,加上上年度1.38億的虧損,

貓眼過去四年累計虧損已經接近20億。

在今年票房大盤增長放緩、觀影人群減少的大背景下,外界都在關注:尚未盈利的貓眼下一個發力點是什麼?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高收入的背後是永遠的高投入?

按照財報中劃分,貓眼的業務收入一共來自於四塊:在線娛樂票務服務,娛樂內容服務、娛樂電商服務和廣告服務。但過去的四年中,四塊業務的收入增長走勢卻並不相同。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在線票務是最主要的部分,在過去四年中分別收入5.9億、9.6億、14.9億、22.8億,在總收入中佔比99.6%、69.7%、58.5%、60.7%。這得益於貓眼在票務市場中遙遙領先的市場份額——2018年貓眼娛樂市場份額超過60%,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電影票務平臺。

但貓眼幾乎是以一換一的代價,用錢買來了市場份額。貓眼的營銷及推廣費用與票務系統成本,這兩項直接與票務收入掛鉤的成本,過去四年分別共投入16.4億、11.45億、16.83億、22.84億,超過了在線票務在這四年分別獲得的5.94億、9.6億、12.9億和22.8億的收益。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儘管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改善,但另一個鮮明的走勢是,在線票務收入的增速正在放緩——從2016年同比增長61.5%、2017年同比增長55.2%下滑至今年的53%。

數娛夢工廠之前在

《八千萬觀眾消失、公映備案影片齊減,高票價還能撐多久?|院線觀察》

提到,今年截至3月14日國內共計新上映影片86部,比去年同期上映影片數量減少了近20%。今年前兩個月影片備案數量也同比減少了25%,縮減超百部。

而截至3月中旬,全國觀影人次同比去年已經減少了8000萬,來自三四線城市的增量正在急劇下滑。

顯然,票務平臺的天花板正在出現。在此時,如果過分依賴票務的收入將使得公司整體發展在未來面對的嚴峻考驗。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光線+歡喜:

貓眼能走好內容端的路嗎?

貓眼的選擇是向上遊內容進發。

2018年,貓眼在內容宣發和內容製作上分別投入了2.7億和1.36億的成本,相比2017年近乎翻了一倍。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內容製作成本一部分來自於貓眼所參與的《歸去來》與《老中醫》等劇集作品。據骨朵數據顯示,《歸去來》累計播放量101.9億,但豆瓣評分僅有5.3分。不過貓眼並沒有在財報中單獨披露涉及電視劇這一項目的收入。

而在電影方面,2018年貓眼以聯合出品方或主控發行方的身份參與了《來電狂響》《李茶的姑媽》《邪不壓正》《我不是藥神》及《捉妖記2》等幾部作品,累計收益達10.68億。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2018年是貓眼進入內容宣發市場有所斬獲的第三年,從2016年的《驢得水》到2017年的《大鬧天竺》和《羞羞的鐵拳》,再到2018年的《後來的我們》,貓眼都實現了”以小博大“。

但是需要承認的是,2018年下半年,無論是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還是開心麻花參與出品的《李茶的姑媽》,票房都不及預期。

在知名影人項目上的挫折,或許能讓年輕的貓眼意識到,即使在內容選品上有了一定的經驗,宛如賭博的電影市場始終需要不間斷的思考與摸索,

而從去年7月開始於歡喜傳媒的合作,或許也可以視為貓眼在內容領域中深度進發的另一步。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歡喜傳媒在去年6月大手筆簽下了導演張藝謀,一度成為市場中的焦點,再加上歡喜成立時的股東徐崢、甯浩,2016年先後加入的王家衛、陳可辛、顧長衛和張一白,歡喜傳媒的旗下有7位國內鼎鼎大名的導演/監製,且歡喜傳媒與賈樟柯、文雋、王小帥、劉心剛、李楊、陳大明等一批知名導演或製片人同樣簽下了合作。

去年7月,歡喜傳媒發佈公告稱,貓眼將以約9.53億港元認購15.00%股份。今年3月13日,貓眼娛樂公告稱與歡喜傳媒達成戰略合作,公告發布次日歡喜傳媒盤收價上漲5.13%,總市值近50億港元。

一直以來,貓眼所扮演的渠道端的角色與歡喜所代表的內容端的結合,被視為在市場中的利器。而貓眼的大股東也有光線這樣以製作見長的公司。

然而無論是光線還是歡喜傳媒,在過去的一年中的日子都不算太好過。

2015年、2016年、2017年歡喜傳媒分別虧損9280萬港元、12.54億港元、9516萬港元,累計共14.43億港元(約12.21億元人民幣)。

而光線在去年的文娛風暴中自顧不暇,短短几個月內跌去了102億市值,根據業績預告,光線去年盈利最高或在15億,然而這當中包括了出售新麗傳媒股份帶來了的16.5億-19億一次性收益。換言之,光線去年主業表現並不樂觀。

而對手也在一路追趕。2018年,淘票票參與發行、聯合發行的電影包括《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西虹市首富》等多部爆款,背後的阿里影業也憑藉《綠皮書》在今年奧斯卡上得到多個大獎,在國內亦獲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前有市場阻隔,後有同行的追兵,想在票務中穩住體量,又在內容端有所斬獲,貓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票務平臺天花板隱現,貓眼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內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