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訪遍英美名校,發現好學校只教一件事

吳軍:訪遍英美名校,發現好學校只教一件事

▲原騰訊副總裁吳軍,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本科)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他於1996年起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02年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因為女兒申請大學的原因,吳軍陪著女兒走遍了英美兩國的名校,包括牛津、劍橋、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耶魯、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賓夕法尼亞、約翰·霍普金斯、衛斯理學院、杜克大學、華盛頓大學,這其中既有常春藤名校又有著名的文理學院。

考察過程中的發現和感觸,加上吳軍本人求學以及從事教育的經歷和思考,他寫成了一本書《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這篇文章便整理自這本書。

吳軍認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優劣無關緊要,笑到最後的都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人,這也是英美名校給學生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輸贏不由起跑線決定

吳軍的弟弟吳子寧也是清華大學畢業,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工作後的十幾年中,獲得了140多項美國發明專利,目前是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導體公司的CTO。

於是,經常有人向吳軍的父母求教育兒經,但吳軍爸媽並沒有什麼“秘笈”,給出的答案通常令人失望——全是中國家長早就知道、已經在做的那套,比如“教孩子好好讀書”之類的。

吳軍和弟弟也是很多年之後才想明白了爸媽的“教育秘方”。

吳軍父親因為家境問題,沒能上一個全日制的正式大學,只能利用在大學工作之便,一門一門地補習大學課程。他學習了一輩子,非常努力地做科研,得了很多國家發明和科技進步獎,最後,居然在一個極為看重文憑的大學裡被升為教授級研究員。

在吳軍印象裡,父母晚上從不應酬,也不看什麼電視,總是非常有規律地學習。現在,吳軍的媽媽快80歲了,依然每天堅持學習。


吳軍:訪遍英美名校,發現好學校只教一件事


吳軍兄弟認為,父母的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讓他們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而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吳軍看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非常擁擠的,但跑完1/4以後,選手們的距離就拉開了,起跑時佔得的一點點先機此時已蕩然無存了。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他們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儘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象得那麼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

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吳軍和弟弟都把他們今日的成就歸功於不斷學習。回顧過去,他們發現中學、大學時期,有很多很有競爭力的同學,但到了博士畢業以後,還能堅持學新東西的人就不多了。

“一些過去比我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

名校為何要推崇通識教育,因為它能讓你一直跑下去

吳軍提到,美國名校普遍認為大學教育分兩個階段:以通識教育為主的本科階段,和以專業教育為主的研究生階段。而本科階段,學生們應該學“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蟲小技(Skills)”。

正如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書中所說的:“先生們,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

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慾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瞭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要比中國學生少,但知識面卻要廣很多,社會經驗也更豐富,綜合能力(寫作及表達能力、科學素養)更強,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目的和好處——讓學生了解世界、擁有應付複雜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而這,會給學生的人生長跑帶來持久的後勁。

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裡,耶魯尤其強調文科和藝術對學生一生的影響。在耶魯,本科生三年級以後才選專業,而且只要選夠36門課就可以畢業,不做畢業論文。因為,學校不想讓學生用全部時間來準備考試,以至於耽誤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吳軍:訪遍英美名校,發現好學校只教一件事

事實上,耶魯學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和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等等。如果在耶魯上學,卻沒學到這些,就失去了在那裡讀書的意義。

哈佛強調其本科教育是“非職業專科”(Not Pre-professional),也就是說,一名本科生可以對商業和金融感興趣並修很多這方面的課,但哈佛並沒有一個所謂商業或金融的本科學位授予他。

吳軍:訪遍英美名校,發現好學校只教一件事

和耶魯一樣,哈佛也不強調考試成績,會給大部分學生A,學校希望藉此向學生們透露一個信息——你們的學業已經足夠優秀了,你們應該關注課程以外的東西。

普林斯頓的學生無論最後獲得哪一種學位,都需要修足夠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課程。

吳軍:訪遍英美名校,發現好學校只教一件事

即使在盛產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實行的也是通識教育,學生必須在9個領域完成必修課,包括文化與思想、自然科學、科技與實用科學、文學與藝術、哲學、社會學科與宗教思想。

所以,很多美國名校的畢業生,雖然本科畢業時只拿了一個或兩個學位,卻因為通識教育,擅長很多領域。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於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所以,其實,所謂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潛藏在孩子內心的智能。一旦學生擁有了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他人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