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為什麼我告訴女兒要儘可能上好的大學

夢馨問我:“姐姐上了好大學,是不是將來就會有好工作、好生活。”我說:“不是的,她以後還要努力一輩子。”

夢馨又問:“既然以後可以努力一輩子,為什麼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學創業成功了嗎?”這封信是對這些問題的解答。

夢馨,你問我為什麼我總說“所上大學的好壞,對人的影響遠比想象的要小”,同時又說“人需要努力學習,並且接受好的教育”。這不是矛盾的嗎?另外,為什麼有一些著名的創始人連學業都沒完成,這是否意味著學位其實沒那麼重要。

你的問題很好,問到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問題。如果我們承認接受教育的必要性,那麼總是要儘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雖然接受好的教育和上好大學是相關的,但是兩者並不能畫等號。上好大學是接受好的教育的方法,甚至是捷徑,但不是目的。一個人上了好大學並不等於他接受了好的教育。

吳軍:為什麼我告訴女兒要儘可能上好的大學

“教育改變命運”是怎樣變成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共識?

你在學校裡會有這樣一個感受,似乎亞裔家庭比其他族裔的家庭更重視教育。這是當下的一個事實,但是在歷史上,歐美國家的人曾經比亞洲國家的人更重視教育。

在亞洲,過去教育是為了通過考試當官,而不是為了培養生存技能和個人素養。但是,在歐洲,大家很早就意識到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幫助。

16世紀,愛德華六世開始在英國興辦免費教育,任何交不起學費的貧家子弟都可以到“官辦”學校讀書。大科學家牛頓就是靠這種免費的公立教育完成了中學學業,進入劍橋大學的。但是這種教育依然不普及,因為很多貧家子弟要先設法工作養活自己,沒有時間接受教育。

於是,到了伊麗莎白一世的時候,她開始規範學徒制度,由國家出錢幫助貧家子弟學習謀生技能。後來,一些教育家在英國和美國創辦了很多“星期日學校”,給貧家子弟普及基礎教育。很快人們就發現受沒受過教育,將來一輩子的命運常常相差很遠。

今天,很多人說美國的社會分層,下層人想進入上層很困難,這其實是教育不足造成的。事實上,下層人並不比上層人笨,如果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並且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日後的表現和其他人就不會有多大差別。

普魯士崛起時,德國教育家威廉·馮·洪堡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針對大眾的教育體系,主要強調技能教育。幾十年後,德意志地區就從歐洲落後的地區變成了強大的德國。美國早期的教育家吉爾曼和艾略特,還要到歐洲取經。

亞洲家長在20世紀之後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因為在歷史上,亞洲的教育並不普及,大部分人無法從事體面的職業。當亞洲人發現教育程度和水平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很大時,重視教育才成為一種風氣。

你學校有些同學的家長和我們一樣來自中國,那些家長有些來自中國的農村,相對貧窮,而他們的父母更為貧窮,也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那些家長的父母非常有見識,知道要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於是你同學的父母才得以從很小的鄉村來到美國,並且事業有成。這多虧了教育。

而你那些同學的家裡已經不缺錢了,但他們依然有主動學習的動力,這說明認識到教育的益處是動力的來源。

我的一些朋友到肯尼亞考察,他們說那裡的孩子很窮,如果家裡條件允許,家長依然會送孩子到3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讀中學。可見即使在看似靠力氣生存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育也是成為專業人士的必經之路。

今天你如果想在任何一個領域成為專業人士,都需要足夠多的訓練,僅靠聰明早已經不夠。最基礎的訓練就是學校教育,這些教育不僅包括學習課程,也包括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合作,比如參加辦校報,或者幫助老師輔導低年級的同學。

吳軍:為什麼我告訴女兒要儘可能上好的大學

如果一個人不愁溫飽,那麼教育對他們是否還有必要?

中國有一個詞,叫作“土豪”,是指那些發了財,舉止卻不是很體面的人。舉止不體面的主要原因是接受的教育不夠多。這類人我接觸過很多,其實他們在獲得財富之後很快會分成兩類:一類人花時間接受教育,於是他們的事業不斷髮展;另一類人則依然停留在很低的教育水平上,有了錢後除了糟蹋,想不出能做什麼更有意義的事,當然,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在糟蹋,否則也不會幹那些事。

著名作家吳曉波調查了早期在股市上發了大財的幾十個人,發現除了一兩個之外,其他人的結局無一例外都很慘,有的破產了,有的進了監獄,有的被仇人殺了......這些人都有兩個共同點:第一,敢於冒險,在大家還不敢冒險時通過冒險賺到了錢;第二,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絕大部分人僅僅中學畢業,甚至中學都沒畢業。

人不接受教育,就很難有見識,而沒有見識,做事情就會事倍功半。

兩年前,中國一個在股市上賺了很多錢的人向我求教解惑。據他說,他在2000年左右時,自己手裡的錢不知道比當時的馬雲多幾百倍。2005年,阿里巴巴獲得雅虎10億美元融資的時候,他依然比馬雲富有,但今天他可能連馬雲資產的1%都不到。

通過和他交談,我發現他主要的問題是接受的教育太少,對於今天發展得很快的科技一點兒也看不懂,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周圍人趕超自己。

中國在過去的20多年中,互聯網大約以每年20%的速度複合增長,比經濟增長快得多。你學過幾何級數,知道1.2自己相乘20多次有多大。這個人如果懂得這一點,參與到互聯網大潮中,哪怕只獲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今天不僅積累的財富可觀,而且對社會的影響力也比現在不知道大多少。今天,他只能頂住股市的那點兒波動,今天賺了,明天賠了,20多年下來,是在原地踏步,頂多是線性增長。

中國那些財富劇增的家庭,有些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有些則只知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20年後,他們的孩子的水平高下立判。前者的下一代大多是有教養並且努力上進的人,他們的視野甚至超過他們的父輩。後者的下一代則大多是輕狂之輩,除了玩跑車,濫交朋友,做不了什麼事情,在社會上被大家當笑話。

可以說,教育水平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美國亦是如此,很多富二代不堪大任,好一點兒的僅僅能維持家族的財富,糟糕的會很快把家裡的錢揮霍光。範德比爾特曾經是美國首富,他的後代今天有上百人,沒有一個是百萬富翁。在美國,百萬富翁佔到人口的3%左右,並不稀少,可見他的後代混得多差。

相比之下,大學教授的後代超越前輩的則很多,因為他們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且懂得教育的重要性。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其父母很多也是學者,即使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子女不能獲諾貝爾獎,很多亦是著名學者。相比之下,父母是著名企業家,子女也能成為著名企業家的,並不多見。

中國的名臣曾國藩對後代說,依靠財富和官位是很難保證家族興盛的,唯有教育可以,因此他希望後代不求做大官,而要多讀書。

吳軍:為什麼我告訴女兒要儘可能上好的大學

退學創業究竟可行不可行?

今天大家拿來作為退學創業成功例子的人主要有5個——蓋茨、喬布斯、佩奇、布林,以及扎克伯格。

佩奇和布林在讀完本科後進入斯坦福讀博士,是在通過了博士入學考試後退學的,因此他們距獲得博士學位只有一步之遙,並不是非常典型的退學創業例子。類似地,他們高年級的同學楊致遠和菲洛也是如此。雖然這幾個人沒有獲得博士學位,但接受的教育並不低。

蓋茨和扎克伯格情況類似,他們確實有過人之處,沒有大學畢業就成為著名的企業家。不過,大家對他們的理解存在兩個錯誤:首先,他們至少都上了哈佛並有過人的技術專長,這一點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做不到;其次,他們都是在找到了賺錢方法之後,才退學的,而不是在退學以後開始創業的。

蓋茨一直想拿下學位,並且在幾年時間裡一直試圖兼顧學習和創業,只是後來因為微軟的工作太忙,他不得不放棄讀書;扎克伯格原本打算在暑假全職工作,開學後再回到學校,只是被他的教父肖恩·帕克(臉譜網首任總裁)“勸”到了硅谷,再也無法兼顧學業。

因此,蓋茨和扎克伯格是在創業成功之後,才退學,而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把因果關係搞反了。

至於喬布斯,他僅僅是因為不忍花父母的錢才沒有讀大學。如果他來自一個相對富有的家庭,他或許會讀完大學。

為什麼要儘可能地上好大學呢?這倒不是因為好大學的課程就一定比二流大學的好,而是因為它們有相對較好的學習環境。年輕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因此很容易受周圍同學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比我們或者老師對你們的影響更大。從另一個角度看,不能進入一流大學也沒有關係,只要自己用心找到一些好同學為伴即可。人受教育的時間很長,機會很多,自己所在的學校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所以,我覺得你應該充分理解教育的意義,這對你永遠有好處。但是,不要僅僅為了成績而讀書,更不要為了進入一個好學校而讀書,而要為了讓自己能夠真正立足於社會,並且能夠成為有用之人而讀書。

吳軍:為什麼我告訴女兒要儘可能上好的大學

本文作者為 吳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