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保健品的罪恶:失控的直销其实是人性扭曲的执念!

直销保健品的罪恶:失控的直销其实是人性扭曲的执念!

自2018底曝光的权健事件到现在,网络对保健品行业的“整治”呼声一直居高不下,同时也引发了各方对直销行业的关注。但,即使百日行动的出击,依然有不少的消费者掉入“问题保健品”的陷阱,甚至因此而丧命。比如:

林丽作为全球五大直销组织之一的如新集团的业务员,盲目的相信如新导师所说的,“发烧是排毒”,再喝一瓶g3果汁就好了,最后因为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离世。

杜军妻子偶然间加入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保健品组织,从此沉迷保健品走火入魔,不仅每天大把大把的吃各种保健品,还卖起了保健品发展下线,甚至屏蔽丈夫微信,不要这个家更不要孩子......

从这两则案例看来,其保健品+直销经营模式的伤害度难以想象。但为什么依然有些人会相信呢?究其原因是他们普遍缺乏现代医学常识,再加上某些疯狂逐利的不法销售行为不幸结合,才导致如今的局面。

直销保健品的罪恶:失控的直销其实是人性扭曲的执念!

保健品市场一直是容易产生“灰色”的地带,因为保健品不同于药品,它不需要产生立竿见影的治病效果,人体反应与保健品之间的相关关系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明确的,有时候效果更多依靠个人评价。

并且,一些人常常利用传统民间文化为保健品背书,数年前就发生过张悟本所忽悠的“绿豆能治百病”事件。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夸大宣传、以低成本炮制高价保健品、欺诈消费者等乱象。

直销保健品的罪恶:失控的直销其实是人性扭曲的执念!

而说起直销经营模式为什么在中国保健品行业如此受欢迎?屡次不爽呢?

其直销经营模式具有减少流通环节的优点,受到不少保健企业的“青睐”。但因其同时具有交易上的隐蔽性、参与人员的分散性、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等特征,最后在现实中也产生了一些商业欺诈行为,转而还容易演变为传销等不法行为。

直销的逐步“走样”逐渐成为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存在的一种乱象,“走样”的销售即成为变相的传销,主要依靠的是拉人头、“导师”“洗脑”等做法,当社交APP普及之后,“洗脑销售”就更方便了。

不管是从去年的权健、华林、无限极还是到如今的如新等的直销企业都是涉及传销、虚假宣传。而这些铤而走险的直销企业,更多暴露出直销行业的弊病和乱象程度是不可低估的。

而如新早年就曾被人民日报点名虚假宣传、涉嫌传销、洗脑。为何如新被最大媒体报道后却依然相安无事,发展至今?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1) 洗脑

据了解,如新会组织大型聚会洗脑,通过制造榜样,利用群体效应进行精神控制。比如2014年在北京某酒店搞的一场2万人的大型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各种口号呐喊声,通过表彰的方式树立榜样,一个很正常的传销画面。

(2) 虚假宣传

如新还是非常懂得自我宣传和包装的,但都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用假的政府报告做背书,比如捏造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直销是现在的趋势,是国民择业的最好机会。实际上,根本报告中根本没提到过直销。用教授顾问来包装自己,在如新宣传册上,有诸多顶级教授参与科研,实际上,这些人只是挂了个顾问头衔,并没有参与如新的任何业务。

利用媒体给自己贴金,最可笑的还是和人民日报有关,曾经如新说人民日报专门花四个版本进行了报道,实际上却是如新花钱打的广告,并拿着这些去做宣传,忽悠群众。

(3) 行善

直销企业最喜欢做的一个事情就是行善,通过这个来提高企业形象,比如,如新发起的“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主要帮助那些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还曾推出受饥儿滋养计划,并捐出了一个特别的营养餐“蜜儿餐“,主要给偏远地区营养不良的小孩子。

另一家巨头安利也很喜欢做这种事情,说白了,就是想通过此来改善形象,但实际目的无疑还是为了给企业做背书,抬高自己。

看完这些,直销行业真的可以说是传销的重灾区,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的被骗,实际上就是抓住了人们想一夜暴富的心理。而保健品套路人们屡次上当,更多的是反映出我们的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令人担忧,而且许多人存在“宁信其有”“信则灵”“随大流”等心态。

眼看,如今看病吃药这样的常识,在一部分人的眼中反倒成了伪科学。不只是城市里,在一些农村,喝神水、吃香灰,被称作流传千万年的“灵丹妙药”,而“专家代言”的攻克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包治癌症的广告,讲的是一套一套,数据张嘴就来。

这些行为何时才能终结?

保健品、直销行业就像一个大窟窿,爆出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而国家整治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刽子手”新型骗局的不断滋生。所以对于保健品、直销行业更多的需要系统性的刮骨疗毒。对于某些人心中那份扭曲的执念,需要建立信奉科学的观念,回归生活常识。

益天颐添健康观念

别让自己成为大健康产业的外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