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平臺買不到銀行理財產品?

頭條理財


實際上,有啊,就是少而已。

比如,之前京東金融搞過一個富民銀行的富民寶;現在支付寶也跟民生銀行合作,弄出了一個新客專享的新多利。



當然主流的大銀行理財,在第三方互聯網平臺一般是看不到的,這個主要就是涉及到一個“銷售渠道”的問題。

實際上跟大家印象中的不同,大銀行開始涉足互聯網的時間,比這些第三方互聯網公司涉足金融平臺的時間要早得多。

以工行為例,05年的時候,對公網銀和個人網銀就已經初具規模了;諾基亞時代,就已經在開發自己的手機銀行系統了。

在互聯網公司覺醒,開始搶佔金融理財市場的時候,傳統商業銀行,早已完成了自己的線上佈局,有了穩定且龐大的忠實客戶群。

線下渠道就更不用說了,銀行星羅棋佈的實體網點,帶來的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踏實感覺,更不是隻在雲端的第三方互聯網公司能比擬的。

所以,大銀行的理財根本不愁銷路,甚至收益稍微高一點的,還要拼手速才能搶到。他們沒有任何理由和動機,來藉助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的渠道來推銷自己的產品,讓別人從自己碗裡分走一杯羹。

甚至,像工行這樣的大行,還想過利用自己的線上線下渠道,幫助其他小銀行銷售理財的思路。這就是投帥,07年參與的項目,叫“銀銀合作”。然而,因為這個功能過於彪悍,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被監管部門緊急叫停。



但小銀行則不同,特別是想富民、億聯這樣的小微民營銀行,互聯網起步晚,用戶基數少,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完成產品的銷售工作。前面說的跟大銀行合作的模式,又不被允許,只能轉投第三方互聯網金融平臺。

再就是常見的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和基金專戶的一些資管產品,同樣也是由於自己的渠道和客戶群有限,只能藉助第三方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銷售渠道。

這也是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理財產品的主流來源。安全、可靠有保障,雙方合作屬於各取所需的雙贏。這些金融公司順利推廣了產品,互聯網金融平臺則得到了流量和銷售費分成。


綜上,網絡化時代的銷售,渠道為王,即便是金融理財產品,也不例外。大多數銀行都有自己完備的渠道和客戶群,足以滿足自己產品的銷售,所以不需要再通過第三方互聯網金融平臺,一般就算是通過,也只會上一些類似智能存款之類的擦邊球性質的所謂創新產品。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很少能看見正軌銀行理財產品身影的原因了。

我是仁義禮智投,國有商業銀行總行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相互探討交流。碼字不易,各位老鐵都看到這了,不妨點個贊再走吧。PS:我不是什麼小編,如果嫌ID太長,一定要起個暱稱的話,就叫我投帥吧。。。


仁義禮智投


大家好!我2010年金融專業碩士畢業以後,就進入銀行工作,目前是一家銀行總行的中層幹部,主要負責互聯網金融業務。

互聯網金融平臺之所以買不到銀行理財產品,是因為監管部門明確規定,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只能自己銷售或者通過其他銀行代理銷售,不能通過其他非銀行機構代銷。

而大家常說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比如京東金融、度小滿、騰訊理財通等,都不是銀行平臺,都不能代理銷售銀行理財產品。這就是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上買不到理財產品的原因。

除了監管規定存在限制之外,客戶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到網點進行風險評估

,也是互聯網金融平臺代銷銀行理財繞不過去的坎。

不過,未來隨著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成立,這一局面有望改變。首先,客戶首次購買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不再強制要求到網點面籤,網上進行風險評估也可以。

其次,關於理財產品代理銷售,《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也留了一個口子。該《辦法》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通過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機構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未來,銀保監會有可能會發放銀行理財代銷業務牌照,屆時拿到牌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將可以代理銷售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關於這一點,證監會發放基金代銷業務牌照的做法就是先例。證監會不僅向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發放了基金銷售業務牌照,還向100多家非金融機構發放了牌照。其中,就有天天基金、螞蟻基金(原數米基金)、好買基金等互聯網平臺。

最後總結一下,由於監管部門規定,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只能自己銷售,或者通過其他銀行代理銷售,不能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代銷,所以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上買不到銀行理財產品。

未來,隨著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成立,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變。屆時,成功拿到銀行理財代銷業務牌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將可以代銷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

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獲取更多金融常識。

<strong>


小錢說金融


互聯網金融平臺是不可能賣銀行理財的,銀行理財只能通過銀行的渠道購買,包括銀行櫃檯、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銀行自助終端機。凡是有互聯網金融平臺聲稱自己賣銀行理財的,這絕對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因為這是銀保監會禁止的。


不過根據理財子公司新規,理財子公司允許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屆時大家就有可能從互聯網金融理財平臺購買到銀行理財。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僅國有五大行理財子公司通過審批,還沒有正式成立,所以暫時還不可能從互聯網金融平臺購買到銀行理財;此外,還有大部分小銀行不會成立理財子公司,這些銀行的理財產品仍然只能夠在銀行渠道購買,無法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代銷。


有些投資者會有疑問,我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經常能看到顯示來自銀行的產品,這是為什麼?雖然是銀行的產品,但只是存款類的產品,而不是銀行理財。


比如京東金融裡面的“銀行精選/銀行+”,度小滿理財的“銀行精選”,支付寶民生銀行的“新多利”全部都是存款類產品,包括定期存款、大額存單、智能存款、現金管理類產品等。其中個別是銀行售賣的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或者是銀行的短期理財債基,但是沒有一款是銀行理財。



以上分別是京東金融銀行+、度小滿理財銀行精選、支付寶民生銀行新多利,沒有一款是銀行理財。


之前看到陸金所上有“銀行精選理財“,50元起購,但點進去發現根本沒有銀行理財。



另外,大家還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所有的銀行理財都是最低1萬元起購,不可能有銀行理財的購買門檻低於1萬元。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發行的理財產品沒有門檻限制,屆時可以購買到低門檻的銀行理財。


最後重申:銀行理財只能在銀行渠道買到,門檻最低1萬元起購,凡是大家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看到的都不是銀行理財,凡是門檻低於1萬元的也都不是銀行理財。


小斯筆記


能買到啊,我投資的網貸APP裡就有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買。

這個“銀行精選”裡面有包括匯豐銀行、張家港行在內的10家銀行。

而這10家銀行基本都是各地的城商行或者農商行,都是小銀行,目前一共有21個理財產品在售,大部分都是這樣的:

我仔細研究過其中的幾款,實話說,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我估計這些品種在平臺上賣得也很一般。即使要買的話,估計也會在手機銀行APP裡買,不會在網貸平臺上面買的。



遁逃者


互聯網金融,通常是第三方平臺銷售,銀行理財不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銷售,也是有原因的:

01

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渠道有哪些?

銀行的理財產品,通常有3個渠道銷售:

  1. 銀行營業網點:去過銀行辦理業務,都可以看見銀行大堂,櫃檯上面都放有理財產品的宣傳單,若有適合自己的理財,可以當場直接購買。
  2. 網上銀行銷售:登錄相關銀行的網上銀行,相關理財產品都有詳細的介紹,可直接購買。
  3. 手機銀行客戶端:手機銀行越來越方便了,而且理財品種也是越來越多。



銀行理財申購方便,種類多,購買途徑多樣,唯一的缺點,就是銀行理財和互聯網理財相比,銀行理財門檻較高。

02

為什麼銀行不用第三方平臺?

  1. 走自己的渠道,方便管理,維護成本低。
  2. 銀行理財,線下線上都已經有渠道了,沒有必要在通過其他渠道銷售。

  3. 通過其他渠道銷售,投資者必然會使用其他支付方式,自己的理財產品,何必為他人做嫁衣?
  4. 通過第三方渠道銷售,必然要讓出一部分利潤給銷售商。
  5. 如今互聯網金融平臺亂象嚴重,銀行沒有必要去趟這趟渾水。



銀行理財產品,從風險角度考慮,還是比其他互聯網金融安全性高。不過週期長,最低申購額高,也將很多投資者拒之門外。

對於自己不太懂理財,手裡又有一些資金的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八神財子


銀行都有自己的手機銀行,就能買,幹嘛要放到別人家的互聯網理財平臺上賣呢,而且假如平臺出問題了,對銀行也是一種負面新聞


中信麻袋財富


京東金融裡有的是 去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