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JD,英美法系法律博士,一直位於法學學位鄙視鏈的頂部。

法學生們去讀JD進行學歷深造的意願也不斷上升。

在2013年與2014年之間和2016年與2017年之間,JD申請者都迎來了一個大幅上升,截至2017年JD 中國學生的申請數量達到了736位,為近7年來申請人數的最高峰。

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杜克大學、西北大學、康奈爾大學和喬治城大學等T14美國名校中,JD項目的國際生比例接近或者超過了10%,湧噴式增長。

讀完一個艱難的JD學位,通過Bar之後,當然希望成為一名高收入的大律師,憧憬一份18萬美元起步的Global Pay。

不幸的是,作為國際學生的中國學子,在國外就業時因移民不易而多次遇冷。於是絕大部分選擇了回國,卻又二次被HR冷待。

曾經象徵著法律學子的佼佼者榮譽的JD,近年來究竟為何在國內的求職中屢屢碰壁?

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 Case 1 //

Alice,本科畢業於京城法學四大名校,斬獲的美國T14的JD學位。

從一畢業,她就打定了主意要回國。作為女生,最牽掛的是父母,不願意離開父母於異國他鄉之地。

優異的學歷加流利的英文,簡歷關過的總是格外順利。一路過關斬將,幾乎都到了面試關。

Alice沒想到,面試關最難談的不是專業問題,而是薪資問題。

除了方達、君合、世輝、漢坤等幾個紅圈和精品肯開出2萬以上的起薪,其他的如金杜、通商、環球等給的起薪都是1萬多,再往下的大成、國浩、安理、中銀等甚至只給開到1萬。

或許對很多法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還不錯的起薪點,畢竟能過萬的律所基本都已經屬於業內的知名平臺了。

但是Alice覺得難以接受。

不比國內的研究生同學們那一年一萬不到的學費,從準備語言考試的申請初期到三年的JD讀下來,學費、雜費、生活費之類的花了200多萬。她家所在的省會城市,目前的房價才1萬多一平,這是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的價值了啊。

以這個薪水來算,她什麼時候才能把學費本兒掙回來呢?畢竟自己也只是普通小康家庭,這些錢是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了,總不能掙不回來吧?

Alice試圖跟HR就薪資問題進行商量,被HR委婉拒絕了。

“在國內,這樣的起薪可以招到清北人政的本碩了,實際工作水平並不遜於海歸們。”

HR們有自己的算盤。同樣的價錢,清北人政的本碩性價比高的不是一星半點,絕不願意為海歸們多買單。

而付出了高額成本的JD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學費打了水漂。

在薪資期望上,雙方都難以讓步,成了僵局。

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 Case 2 //

Annie,站在自己HR的視角上,一直認為JD們是燙手的山芋,丟又不捨,不丟也拿不住。

作為一個非頂級紅圈的中等律所,Annie招人的原則首要是能夠長期留用。對於普通律所,從招到新人到晉升合夥人的培養流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律所不大,因此更需要緊密的人合性。

而付出了高額學費和艱苦學習的JD們的眼光往往是直直盯著頂級內資和外所的。絕大多數情況下,肯到中等規模的普通所應聘的JD都是沒能一次性順利進入大所的漏網之魚。

那目的就很明顯了。退而求其次,先在中等規模的律所鍛鍊幾年,以此為跳板進入頂級所。

Annie覺得,既然這樣的話,那就沒必要付出薪水招聘這些所謂的優秀人才了。

畢竟律所不是學校,不是為了培養學生,而是為了培養繼任者。

面試一位康奈爾的JD時,Annie試探對方,最認可哪個律所的氛圍?果不其然,對方答的是某頂級紅圈所和某美國知名律所。

Annie感嘆說,不是他們不優秀,是自己廟小確實容不下大菩薩。很難給他們提供符合初始預期的薪資,也很難提供非常高闊的發展空間。

與其做JD們的職場預科班,不如招收學歷上稍微次一些、與自己律所實力相符的求職者,野心相對較小,肯踏實留下來的,做自己的關門弟子,真正為律所發展做貢獻。

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 Case 3 //

同為HR的Echo倒不擔心自己的律所成了跳板,畢竟自己已經是個很不錯的業內精品所了,也是大多數JD求職的終點站了。

但是Echo依然有點排斥要JD。

很多JD的國內本科並不是很好的五院四系,學的不紮實。一出國就是三年的英美法系,死學一堆判例。回國之後整個一中國法的法盲,上手慢的不行,還不如國內法律名校的本碩。”

最不喜歡的是那種在國內沒有過司法考試就匆匆忙忙趕著出國讀了JD的。回國執業必須要通過司法考試,如果沒過就只能先以秘書入職,過了之後再轉為律師了。但是他們都不太願意。”

“招過一個JD,在國外律所先呆了一年。結果工作之後老是拿我們的工作模式跟國外的比,包括我們這邊做案子的方法,好像是更習慣國外的覺得國外的更好似的。跟團隊磨合的並不好。”

這些吐槽完美擊中了JD們求職筆試面試中的最頭痛的地方:中國法的熟悉程度、法考證、工作習慣等。

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究竟什麼樣的學生最適合出國讀JD呢?

無論你的本科是否是五院四系等法學名校抑或是否是法本,如果你真的決心要在法律的道路上走下去,

如果你有強烈的意願通過讀JD學位來提升競爭力,那麼首選美國T14等頂級名校。

畢竟,普通院校的JD的就業競爭力甚至還遠遠遜色於上述case中擁有名校JD的求職者們

。JD所需的花費不菲,非名校則屬實在就業競爭上意義不大了。

我花了300萬學費,回國卻找不到工作...

JD做律師的求職方向大概是這兩種:

外所Associate:在外所( 即知名英美律所) 獲得associate 的職位,這個職位的收入視個人情況、地理位置的不同,如中國大陸、香港、亞洲、歐洲等等,都會有區別。以香港為例,很多知名外所的香港分所三四月都會面試一些在美國就讀的JD,7月底考完Bar之後可以進行投遞求職信。

中國律所升合夥人:考慮到大部分中國學生最終還是會回國,因此中國頂尖內資律所也是求職的熱門意向,走到合夥人的位置其收入也是十分可觀的。但是從起薪之類的待遇而言,與以美元計算的外所的水平相差較大。

隨著全球就業難的大潮襲來,JD這個學位也越來越走下神壇。

學子們逐漸意識到它只是一個法律職場的良好敲門磚而已,未來的職業生涯更多的是個人的綜合能力素養和努力程度的體現,而不是依靠一個JD的學位就夢想一帆風順。

能申請上JD這個degree的學生是絕對的佼佼者,但切不要對一個degree有太多的依賴。

在JD的學習歷程中,英美法學院給予了學生們不同於大陸法系的獨特思維訓練,極大深化了學生對法律的全面認知,對於日後長久的職業發展必然可以產生諸多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希望大家都能通過努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人生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