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大城市落戶政策出臺 發改委新政策有什麼意義?

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以下稱《任務》)提到,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多位城市領域專家向表示,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縮型中小城市”的概念,這讓收縮型城市的概念,從學術討論的範疇,上升到官方認可的層次。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改革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指出,此前官方文件中還沒有提及這一概念,反映了中小城市要分級分類發展的趨勢。

而中央財經大學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偉則告訴記者,在過去幾年中,官方曾在包括《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等重要文件內,提到資源枯竭城市等概念,這些城市與收縮型中小城市的群體大致匹配,但並未明確提出“收縮型城市”的概念。

王偉表示,“收縮型城市”是國外引入的概念,包括德國魯爾、法國洛林和美國的休斯頓等地區,都經歷過城市收縮的階段。其主要體現在人口流失、產業衰退,城市空間和公共設施閒置等三個方面。而在我國,還有一種特有的城市收縮現象,即常住人口少於戶籍人口的“戶口倒掛”現象。

注意到,近年來,學術界開始注意到我國一些中小城市開始“收縮”的問題。

根據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特別研究員龍瀛的研究,在2000年到2010年間,中國有180個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吳康副教授也曾發佈研究成果稱,2007~2016年間,中國有84座城市出現了“收縮”。這些城市都經歷了連續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

王偉則指出,實際上,城市的擴張和收縮有其必然性,是城市發展的一體兩面。一方面,大城市的擴張,城市群的出現和人口在空間分佈的不均衡,有其必然性。但另一方面, 城市的收縮也有其人為性,我國嚴格將城市按照行政級別劃分,也導致了資源過度向行政級別高的大城市集中,導致這些城市出現了“虹吸效應”。

而此次《任務》文件中也提到,中小城市發展要分類施策,都市圈內和潛力型中小城市要 提高產業支撐能力、公共服務品質,促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強化邊境城市穩邊戍 邊作用,推動公共資源傾斜性配置和對口支援;穩步增設一批中小 城市,落實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設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