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遊:大理“石鐘山石窟”——雕刻在石窟裡的南詔文化

國內旅遊:大理“石鐘山石窟”——雕刻在石窟裡的南詔文化

中國的石窟藝術源遠流長,從敦煌莫高窟的到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再到洛陽的龍門石窟,無一不展現著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以上三個石窟風格各異,都是藏傳佛教進入中原之後,皇家主持修建的佛像石窟,石壁上伴有精美的壁畫。在雲南大理市的石鐘山上也有一座藝術造詣頗高的石窟,這裡松巒聳翠,怪石嶙峋,成為中國石窟藝術的友誼巔峰之作。這座石窟將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奇妙體驗,隱藏在石窟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今天的石鐘山石窟之旅將一一為我們解答。

國內旅遊:大理“石鐘山石窟”——雕刻在石窟裡的南詔文化

石鐘山位於大理市西北方向,是南詔國建成之後受到中原石窟雕刻的文化影響,也在這裡歷經百年修建了一座石窟,經歷了南詔國、大理國兩個時期,歷史文化價值頗高,對於研究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崇拜和信仰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這座山脈山勢奇特,松巒聳翠,它並不像尋常山脈那樣有突出的怪石,嶙峋的山勢。石鐘山是樣貌是一排一排半圓形的螺旋,既像魚身上的魚鱗,又像佛祖頭上的螺旋髮髻,十分奇特,大概古人也是看準了石鐘山的奇特地貌,所以才把石窟修建於此。

此行來到石鐘山,這裡山勢並不險峻,只是造型奇特讓人感慨不已。山麓下依舊住著白族村民,青瓦白牆的民居錯落有致,顯得幽靜古樸,站在這裡遠眺便能看到山麓上修建好的石窟的外面建築。它們緊緊鑲嵌在山崖壁上,不得不讓人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雖是著名的旅遊景區,但由於山勢奇特,山路的修建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沒有整齊的石階,只有將山岩打磨成黑色的狀似階梯的路,所以爬山時山路光滑難行,望著腳下是山崖讓人望而生畏。幸而石鐘山海拔較低,沿著狹窄的山路攀爬至半山腰時,便來到了一片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這裡佇立的一座百年古剎,名叫寶相寺。這裡古樸簡約,只有一座佛殿,懸掛著發廣大心的牌匾,殿前立著一尊四方鼎狀的香爐,香火嫋嫋。這座寺廟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一扇扇木門之上糊著黃色的明紙,上面繪著白色的花卉紋樣,十分富於民族特色,還顯示了寺廟莊重肅穆的氛圍。每到農曆三月二十,附近的白族青年男女就會來寶相寺上香祈福,之後舉辦盛大的拉歌會,大家一起載歌載舞,藉此良機尋找伴侶。站在寶相寺便能很清晰的看到高處石窟建築了,年代久遠所以顯得有些斑駁破舊,但還是能感受到這裡滄桑的歷史感、文化感。高處石窟正對著寶相寺的山崖空地上,佇立著一座金色鍍身的彌勒佛坐像,還有一座顏色鮮豔的如來佛祖的站像。一位雙目含嗔,開懷大笑,一位雙目緊閉,氣勢威嚴,他們都凝神靜氣,默默護佑著腳下的寶相寺,構局精妙,寓意深遠。

國內旅遊:大理“石鐘山石窟”——雕刻在石窟裡的南詔文化

再攀爬十幾分鐘的山路,便來到了久負盛名的石鐘山石窟。石窟夾在兩片較為平坦凸出的山岩之間,緊靠著山崖依山修建,地勢奇險,造型奇特。這裡的石窟歷經兩個邊疆吐蕃國的時代修建而成,又是在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之後修建,石窟建造藝術較為成熟,但與之差異較大的是,上述三個石窟都是以佛像為主,而石鐘山石窟內的形象豐富多樣,歷史價值極高。石鐘山石窟總共有八個石龕,第一窟和第二窟是南詔國之王一家的石像,左端是南詔王,最右端是王妃,中間坐著兩男一女,三個小孩子應該是南詔王和王妃之子。這一家五口圍坐在一起,他們面容寬大,體型健壯,是山民最寫實的樣貌。他們身旁還有一左一右兩位侍從,一位舉扇扇風,一位拿筆狀似記錄史實。石鐘山地區自古就是白族聚居的地方,他們都崇拜本主,可這個本主並無固定的形象和規定,每個地區的白族人都有自己歷史流傳下來的本主,或是觀音菩薩,或是救濟大旱,求得甘霖的紅龍。石鐘山地區的白族真主就是石窟裡雕刻的南詔王一家,這對於研究大理白族民俗文化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國內旅遊:大理“石鐘山石窟”——雕刻在石窟裡的南詔文化

石窟的後幾窟是藏傳佛教裡最常見的神像,有如來佛祖、觀音大士、十八羅漢和迦葉等等宗教神像。他們神態迥異,造型精巧,使得整個石窟的氣氛肅然莊重,極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南詔國作為南唐的邊疆藩國,統治邊民一貫的手法就是政教合一,用宗教神秘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完成對民眾思想上的禁錮和統治,而統治者則將自己塑造為宗教的神靈之一,謀求民眾思想上的信服和遵從,藉以鞏固統治地位,避免民眾的反抗和動亂。其中三代南詔王按照時代久遠也依次雕刻夾雜在石窟之內,既是供奉佛祖之意,又能在節日裡供奉先祖,表達崇敬之意,也是一舉兩得。南詔國作為一個邊疆小國多年來能夠安然立國,百姓安居樂業,流傳下來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與這些石窟反映出來的統治狀態也密不可分。宗教和王室合一,加強了思想上的統治,才能保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休養生息,強兵禦侮。唐王朝也忌憚於南詔國穩定的環境和強壯的兵力,一時不敢出兵奪地。才使得許多從南詔國到後來的大理國留下的文物免遭戰火的摧殘。

國內旅遊:大理“石鐘山石窟”——雕刻在石窟裡的南詔文化

石鐘山石窟也一改濃重的佛教宗教石雕,在最後一個石窟裡甚至男女人類器官的的石刻,名叫阿昂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甚至來此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阿昂白是白族婦女求子信奉的神靈化身,在封建社會醫療條件落後的時代,人們的繁衍生息便是一個王朝最重要的事情,更是能為皇室提供充足勞力的必要條件。所以在石窟裡也會出現白族人生殖崇拜的石刻雕像,為研究白族各地區不同的本主崇拜提供了研究依據。

遊覽石鐘山石窟,一覽南詔國時期石刻文化的巔峰之作。這裡有神態各異的佛教神靈,他們是封建時期白族人民的精神寄託和生活的慰藉;這有白族人信奉的真主,歷代南詔王的石刻像栩栩如生,政教合一的社會環境和先祖祭祀的民俗文化便有了有力的研究依據。這裡的石窟不僅僅是藝術的超高造詣,還是白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更是每一位研究南詔國曆史和白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